Shanghai Doctor

万里求医|跨越国界的信任与新生

更新时间:2025-01-13点击:5213


image.png

“看病难”之于我们,就像社会顽疾,难以治愈。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和抱怨,似乎已成一种习惯。


但我们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访了一位外国朋友后发现,饱受患者指责、批评、吐槽的中国医疗环境,在他们眼中却是另一番光景。这位来自欧洲的S女士和她的爱人坦言,比起国外情况,中国患者其实挺幸福。

image.png

PART 01






痛苦十四年:

三叉神经痛的折磨

S女士是一位来自欧洲的年轻女性,长期遭受三叉神经痛的折磨。这种疼痛被形容为“人类所经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让她在过去十四年里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2024年的夏天,S女士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随中国丈夫回到上海探亲,这也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然而,这次探亲并未给她带来预期的欢乐,反而因为疼痛的加剧,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每次吃饭、洗脸,甚至是说话,都会引发剧烈的疼痛,”S女士回忆道,“我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了一个无尽的噩梦中。”


image.png


在国外,S女士几乎尝试了所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办法,做了多次CT和核磁共振检查,但始终没有医生给出准确的诊断。这漫长的求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绝望。


“在国外,先要看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根据检查报告进行导诊,向上级医院转诊,”S女士的爱人解释道,“S女士的第一站是口腔科,预约口腔科的医生,我们等了三个月。”


终于,S女士见到了口腔科的医生。医生建议她拔掉了一颗疑似引起疼痛的牙齿,并种植了一颗新牙。然而,疼痛并没有因此改善,反而愈发剧烈。


“我每天都在忍受这种疼痛,生活变得毫无质量可言,”S女士痛苦地说。


随后,S女士又做了一系列的检查,转到了心脏科。医生们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但并未发现心脏问题。接下来,她又被转到了疼痛科,即便进行了多项检查,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医生建议她服用一些止痛药物,但这些药物并没有缓解她的症状,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副作用。


“在疼痛科,医生们说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疼痛问题,但具体原因仍然不清楚,”S女士说道,“他们建议我再次回到口腔科。”


再次回到口腔科,医生又建议她拔掉两颗没有病变的牙齿,并种植了两颗新牙。但这并未解决问题,S女士的疼痛依然如影随形。她几乎耗尽了所有耐心和希望,心情一天天沉重。


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S女士来到了一家社区诊所的神经内科。医生为她安排了MRI(磁共振成像)检查,但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也没有发现右侧血管压迫的问题。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她这可能是普通的神经性疼痛,并开了些止痛药。S女士按时服药,但疼痛依旧如影随形,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最后,国外医生的结论是心理问题,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经历了十四年的抗争,S女士的表情显得无奈而疲惫,“其实,我并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这种漫长的疼痛让我真的抑郁了,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在最痛苦的时候,我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image.png





2024年8月,在丈夫的陪同下,S女士带着最后的希望走进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毕竟这已经是她十多年来尝试的无数医院之一。然而,医院导诊护士的热情和亲切让她瞬间感到一丝温暖。导诊护士详细询问了她的病情,迅速为她安排了各项检查,并将她引导至口腔科。


在口腔科,医生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询问,迅速排除了牙源性疼痛的可能。S女士感到有些惊讶,因为在国外,她曾多次被误诊为牙齿问题,但在这里,短短的几分钟内,医生就给出了明确的结论,并建议她去心内科看看,结果心脏疾病的原因也被排除了。当天她又被转诊至神经内科,整个过程顺畅而高效。在神经内科,医生为她安排了三叉神经核磁扫描。检查结果显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一处细小动脉关系密切,这可能是导致她长期疼痛的罪魁祸首。


神经内科医生的详细解释让S女士重新看到了希望。他们建议她前往神经外科张海涛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在前往专家门诊的路上,S女士不禁感慨,中国的医疗体系确实高效,通过多学科协作(MDT)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这不仅有效避免了误诊和漏诊,还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最终,S女士仅仅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就来到了终极目标科室——张海涛副主任医师的诊室。张医生亲切地接待了她,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和症状。S女士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信任和关怀,她开始怀疑自己在国外的就医经历,为什么在那么多先进的设备和医生面前,始终没能找到问题的根源。而在这里,短短几天内,她就得到了一个明确而合理的诊断。


经仔细询问病史后了解到患者自10年前开始先出现右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发作,之后逐渐发展至后上方牙根部及耳前也随之疼痛,严重时可累及后下牙、鼻旁、前额、眉弓、太阳穴处,并于7年多之前开始左侧后方上下牙根部及面颊部也时常出现疼痛表现,均呈电击样放射状剧烈疼痛发作,一般可持续约数秒至数分钟,扳机点分别位于右侧面颊部、后上方牙根部、鼻旁和左侧面颊部及后上下方牙根部,吃饭、刷牙、洗脸等刺激时经常诱发,起初曾在本国当地医院口腔科就诊并先后拔除右侧后上方牙齿2颗、左侧后上方牙齿1颗,后期还进行过局部种牙修补,但疼痛始终未见缓解,期间曾于疼痛科反复诊治,并服用过常规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近3个多月前开始予以加巴喷丁、安乃近及抗抑郁类药物控制,但效果仍较差,且近期症状进一步加重。初步诊断考虑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性大,嘱其先停用此前加巴喷丁、安乃近等药物,并改为低剂量卡马西平治疗几日观察效果。


“S女士,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你。先试试卡马西平,看看效果如何,”张医生坚定地说,“这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药物,尽管有一些副作用,但短期内可能会有效。”


S女士深深地感激张医生的真诚和专业,她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信赖的医疗团队。这次顺畅的就医经历,不仅为她带来了希望,更让她对中国医疗体系充满了敬意。


一周后,S女士来复诊,她惊喜地发现,疼痛竟然有了明显的缓解,她又能正常地吃饭了,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然而,卡马西平带来的头晕、恶心等副作用,也让S女士感到不适。张医生根据S女士的病情和治疗反应,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她患有“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病程长,病情逐渐加重,且药物副作用明显,张医生建议S女士采取外科手术干预。在与S女士及其丈夫充分沟通后,他们决定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image.png


考虑到S女士的特殊情况,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决定采取分期治疗的方案。经全科讨论后一致认为应采取分期治疗,结合三叉神经核磁扫描结果提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血管关系密切,适合行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根治,左侧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尚不明确,可以考虑行机器人辅助下PBC手术治疗。与S女士及其丈夫充分交代病情及治疗方案后表示同意采取分期治疗,但考虑为避免微血管减压手术带来的风险,决定前期采取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左侧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治疗,先最大程度地缓解当前左侧三叉神经痛症状。


2014年8月27日,上海四院神外团队为S女士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左侧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PBC),以缓解当前左侧的疼痛症状。手术前,张志文主任亲自指导,张海涛副主任医师主刀,蒋成昊主治医师协助,麻醉科李成主任全力保障。在机器人精准定位和C型臂X线的确认下,手术团队成功地将球囊置入预定位置,缓慢注入造影剂,球囊充盈形态呈“梨形”,效果十分满意。


“我感觉左边的疼痛完全消失了,真是太神奇了!”手术后,S女士激动地对张医生说。


术后第一天,她就完全恢复了正常进食,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两天后,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一切正常,S女士顺利出院。出院时,她和丈夫对神经外科团队充满了感激,表示如果后续治疗在自己国家无法顺利进行,他们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上海,寻求这里的帮助。

image.png


图片
图片

敲黑板

「READING」




图片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累及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感觉分布区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电击样或刀割样疼痛,被描述为“人类所经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并俗称“天下第一痛”


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传统药物控制(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球囊压迫术及伽马刀治疗。


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根治性、长期疗效最好和首选治疗方式,但不适用于全身状况差、高龄、合并其它重大基础疾病以及拒绝开颅手术患者。近年来神经导航机器人在PBC手术方面的应用得到普遍认可,在导航机器人辅助下可确保穿刺精准、避免盲穿可能导致反复穿刺性损伤和误伤颈内动脉的风险,完美体现“精准、微创”的外科手术理念,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费用低的独到优势,与微血管减压术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与射频热凝术相比,患者术中无需忍受剧烈疼痛、精神压力小,且术后面部麻木症状轻、感觉恢复可逆,非常适合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患者。


PART 03




图片


暖意圣诞:

再次手术,彻底摆脱病痛

十年顽疾,手到病除


三个月后,2024年圣诞节前夕,S女士和丈夫再次联系了张海涛副主任医师。


“张医生,我们想回上海继续治疗,”S女士的丈夫道,“在欧洲,医生给的建议和你们的一样,但我们更信任你们。”


S女士不远万里再次到访,是对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极大信任。张志文主任指示全科要整合院内相关科室资源,全力保障S女士的治疗。在张海涛副主任医师的精心安排下,S女士完善了术前常规检查,并复查了三叉神经核磁扫描。结果显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血管的关系依然密切,手术指征明确。全科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按照之前的分期治疗方案,进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



image.png


image.png




Y

R

R

E

M

S

A

M

T

S

I

R

H

C

手术前一天,恰好是圣诞节。季文静护士长得知S女士是西方人,便特意为她准备了圣诞礼物,并与医疗团队一起在病房里和S女士及其丈夫度过了一个温馨而愉快的圣诞节。


“这是我多年来最开心的一天,”S女士接过礼物时,眼中闪烁着泪光,“谢谢你们,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image.png



12月26日,神经外科团队再次为S女士实施了手术。在张志文主任的指导下,张海涛副主任医师主刀,徐蛟天主治医师协助,麻醉科李成陈国忠主任全力保障,王伟主治医师全程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镜下,手术团队发现血管压迫情况与术前核磁表现完全吻合。他们应用神经内镜仔细探查,确保没有遗漏的血管。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麻醉苏醒后,S女士右侧面部的疼痛立即完全消失。


“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S女士对张医生说,“你们太棒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们。”


术后前两天,S女士间断出现了头痛的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恢复了正常。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情况正常,全身各方面都恢复良好。术后一周,颜面部没有再次出现疼痛,切口愈合良好,顺利拆线。出院时,S女士和丈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终于摆脱了这十四年的痛苦,”S女士感慨道,“你们不仅治愈了我的身体,更重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


image.png


张海涛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三叉神经痛发生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通常由颜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疼痛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呈阵发性发作,患者面部的几个敏感区域,如口唇、鼻翼、牙龈以及舌头等,被称为扳机点。日常的许多动作,如讲话、吃饭、刷牙、洗脸、剃须、梳头及风吹等,触及到这些扳机点就会立即引发剧烈疼痛。这种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痛苦,还可能导致精神萎靡、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目前,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域的脱髓鞘病变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而该区域的细小血管压迫是导致脱髓鞘病变的重要因素。微血管减压术就是找到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然后把责任血管推开,并在血管和神经之间用绝缘材料垫开,从而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因此,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根治性和首选方式


S女士属于发病率极低的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上相对复杂困难。除了采取分期手术之外,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在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兼顾安全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尽量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真正秉承以人为本的施治理念。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个关于信任、希望和人性温暖的故事。S女士和她的家人,在异国他乡,凭借着对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信任,勇敢地面对病魔。而神经外科团队,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为S女士带来了新生。这份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合作,成为了医患关系中美好的篇章。



image.png





张海涛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及虹口区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


硕士毕业于原第二军医大学,之后一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工作10余年,期间获得解放军医学院(301医院)博士学位,曾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并主持完成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核心期刊及SCI收录论文,曾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三等奖各1项,且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图片
图片

擅长

原发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近年来已完成各类微血管减压手术500余例,总体治愈率接近98%,并熟悉各种常见类型颅脑及椎管内肿瘤、脑出血、颅脑创伤等疾病的诊治。

图片





END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图片





image.png



关键词

患者故事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