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9点击:771
记者简宏妮 3月18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协会主席韩芳,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睡眠科学院委员郭兮恒等领导和嘉宾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刚通过视频对发布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与会领导和嘉宾合影
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喜临门睡眠研究院,在中国睡眠研究会的学术支持和知萌咨询机构的协作支持下,通过深度研究、社会调查等方式,发布的首份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睡眠研究报告。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民众的睡眠状况、睡眠问题及其影响的学术出版著作,报告希望通过解密中国人睡眠问题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引起全社会对睡眠问题的重视,通过共同努力,改善民众睡眠状况,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右)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左)为报告揭幕
现状:睡眠指数刚过及格线,多数居民睡眠时间不足
报告通过构建睡眠指数来分析我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主要从睡眠质量、睡眠环境以及睡眠信念和行为三个维度测量。报告显示,2021 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 64.78 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可见我国居民的总体睡眠状况一般。
报告针对我国居民基本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在22~24点上床睡觉,在6~8点间起床,多数居民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64.75%的居民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睡眠时长超过8个小时的比例仅为7.97%,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
相反,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不到8个小时的居民比例仅为27.87%,有42.35%的居民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超过8个小时,其中3.54%的居民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在12个小时以上,居民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为8.15小时。可见,我国多数居民睡眠时间不足,而工作或学习时间较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傅学军主持发布会
聚焦不同人群睡眠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不仅调查了全民睡眠状况,还聚焦了中小学生、大学生、职场人士、新手妈妈等不同人群的睡眠状况。
报告指出,“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了,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64.19%,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51.82%。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提高的比例为71.18%,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65.58%。这些数据说明,“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报告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睡眠拖延”问题。对智能手机使用率过高,成为拖延大学生睡眠时间、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6%的大学生在睡觉前从不看手机,与之相反的是,61.53%的大学生每天睡觉前都会看手机。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睡眠科学院委员郭兮恒出席发布会
针对职场人士,在被问及到每周是否有感到睡眠不足的情况时,有11.33%的职场人士感到自己睡眠严重不足,44.83%的职场人士每周有1~2天睡眠不足,20.20%的职场人士每周有3~4天睡眠不足,没有睡眠不足情况的人占19.21%,大部分职场人士都会有睡眠不足的现象。
工作是影响职场人士睡眠不足的主要因素,同时工作反刍会导致职场人士出现失眠,无法正常入睡,入睡时长较长等问题,导致职场人士被动推迟入睡时间,出现睡眠不足。此外,有超过六成的职场人士有饮茶或咖啡来提神的习惯。
对新手妈妈群体睡眠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新手妈妈人群每晚实际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26小时,处在6~8小时区间内,与70.06%的新手妈妈对于每天睡眠时长的期望基本一致。对于“睡眠后是否觉得充分休息过”这一问题,14.37%的新手妈妈觉得充分休息过了,33.83%的新手妈妈认为虽然不是很充分,但也觉得休息过了,同时还有11.98%的新手妈妈“不觉得休息过了”,可见新手妈妈对自己的睡眠满意度一般。
睡眠关乎社会发展,号召践行“118”健康睡眠理念
报告指出,对于睡眠问题的研究仅从生活习惯讨论和研究是不够的,必须把睡眠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衡量民众心理健康、幸福感、生存质量、社会质量的高度,睡眠应该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也有部分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同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可以帮助恢复生理上的疲惫,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对民众的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幸福感处于一般偏上水平,民众的睡眠质量与幸福感息息相关,改善睡眠质量将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美好生活状况。提升大众睡眠质量应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应当与改善衣、食、住、行同等看待,通过“睡好觉”提升民众“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睡眠对生存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睡眠时长增加,生存质量有显著上升;睡眠质量提升,总体生存质量也会提升。因此要特别重视中国居民的睡眠质量,睡眠是保证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相应的,睡眠质量也是保证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号召全民践行“118”健康睡眠理念,即“11点睡觉,睡够8小时”,树立健康睡眠理念,掌握睡眠主动权。报告显示,54.28%的国人认同这样的作息方式,越来越多的民众逐渐意识到睡眠作息的重要性。同时,“11点睡觉,睡够8小时”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规律的作息习惯,坚持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
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协会主席韩芳出席发布会
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协会主席韩芳指出:睡眠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一个是规律性,规律性并不是指任何时候睡够8个小时就行了,而是需要有一定的节律,要接近自然节律,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10点睡到早上7点,跟晚上3点睡到早上11点的睡眠质量是不一样的,在该起床的时候还在睡,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你的睡眠问题。
编辑: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