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1点击:22434
DOCTOR
李标
华佗精神与现代医学的和谐之旅
李标主任简介:
毫州市华佗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分会 理事
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 委员
安徽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 委员
安徽省脑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安徽省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安徽省眩晕医学会 委员、亳州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 、亳州市脑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安徽省睡眠医学会 委员
安徽省老年病科 委员、安徽省老年医学专科联盟理事会第二届理事 委员
第一视角
他工作的医院——华佗中医院,是皖北大地上传统医学的明珠。
他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深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旅者,折射出人文关怀的光芒。他的故事,融合了专业与激情,智慧与仁爱,勇气与思考。他的工作穿梭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他以一颗求学的心探索着医学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西医的精密还是中医的神奇,他都用自己的勤劳与实践,去帮助每一位患者。
李标,毫州市华佗中医院脑病科主任、老年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面对未来,他觉得肩负重任,关注着医院的发展与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获得更有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1、从医之路
在安徽省亳州市,这里一座座华佗的雕像静静地诉说着有关医学的传说。在这片沉淀了千年医学文化的土地上,李标似乎已经注定要与医学紧密相连。
他生于医学世家,每天都在用医术为人们排忧解难。他的父亲是一名传统的老中医,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父亲从十四岁开始便跟随名医大师学习中医,把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传统医学。
当时,镇上很多病人都把李标的父亲视为自己的恩人。每当村庄里有人患病,不管天气如何,李标父亲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急症病人的家里,给予他们治疗与安慰。而乡亲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常常用最朴实的方法表达自己对李标父亲的感谢,有时是一把青菜,有时是一块肉,有时是一瓶茶叶。即使在退休之后,李标父亲仍继续在中医门诊坐诊,用几十年的经验临床经验为病患带来更多治愈。
“我从小就沐浴在这样的氛围下,身边的亲人,大哥、二哥以及嫂子都是医生。这种家庭背景让我从小就对医学有很多憧憬。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我一直都生活在镇上的医院里,当时这家医院在我们亳州地区是非常有名的。至今,我还记得,医院的医生治愈病患的场面,病人对医生们的尊重让我十分向往,这也是我童年无法抹去的记忆。”
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李标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医学院。
“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的志愿表上只填写了医学相关的专业。我知道自己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医生。最终,我被蚌埠医学院(现蚌埠医科大学)录取,也开始了自己实践医学的道路。考上医学院的那一刻,我很欣慰,意识到自己热爱医学的心从未改变过。”
蚌埠医学院是一所与上海医学界渊源颇深的医学院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为了加快安徽省医学体系的建设,改变皖北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而创立,后来发展成为安徽北部最重要的医学学府。
在这里,李标经历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那里的图书馆成了他最爱逗留的地方,他还记得,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坐在图书馆里,有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尤其是那些关于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书让他着迷,仿佛让他能感受到身体中每个细胞蕴藏的神奇力量。
“蚌埠医学院的经历其实照亮了我学医的方向。还记得,课堂上老师们的讲解生动、详尽。在临床实习期间,我和同学们一同前往一所合作医院,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医疗活动中。那是我首次近距离接触患者,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重大。回想起这些青涩的岁月,心里觉得很美好。”
2001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李标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当时,医学专业还没有现在这样细分,外科的边界也相对比较宽泛。每天在手术室和病房之间穿梭的李标逐渐意识到,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面对每一个病例,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标的旅程经历了一次次的转变。2008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外科转向内科,并加入了华佗中医院。
华佗中医院是一所始建于1956年的老医院,是安徽省“北华佗、南新安”中医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单位,也是一所集名医堂、医疗、教研、防保为一体的公立中医医院。
“我们安徽有两个主流的医学流派,华佗学派与新安学派。这两大流派是安徽中医发展的脊梁。这也是我决定加入华佗中医院的主要原因。相比新安学派而言,华佗学派的历史更悠久,但仍需要被更体系化的整理。近些年来,我们医院也正努力对华佗的医学体系进行完善,把这样的遗产和我们的临床实践融合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
进入华佗中医院,李标首先加入的是急诊科——无疑,这是医院中最艰苦的科室。
“急诊科的工作是很辛苦的,面对的都是危重病人,这对我是很大的考验,但在这里,我的外科基础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每天,我都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一个个紧张忙碌、与时间赛跑的夜晚,我深刻意识到了冷静与专注的重要性。每一次成功救治患者的经历,都会让我更有成就感。”
2012年,李标再次踏上新的征程,进入华佗中医院脑病科。对于他而言,这是又一个全新的起点。在新的科室里,他所面对的病人病情更复杂,更多样。李标意识到,许多时候,针对身体的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心理、精神层面的健康同等重要。
2、中西合璧,创新发展
亳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在"十四五"规划中,被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医养生基地。背靠这样的发展机遇,华佗中医医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标亲眼见证了医院的成长与发展。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医院规模的扩大,更是中医文化传承与现代医学发展的结合。对于李标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他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了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科室的主任,现在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这样的任命是对我个人和团队的肯定与信任。其实,我们医院的脑病科有很多内涵,包括,神经内科,老年科,内分泌等,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政府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近些年,我们科室有了质的提升。通过团队规模扩大,精准的人才引进策略,我们已经成长为亳州地区医疗的中坚力量之一。”
亳州华佗中医院位于老城区,是该地区唯一的一家较大的医院。这让医院有机会接触到广泛的患者群体,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作为脑病科的负责人,李标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保政策为导向”的管理方针,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力求为患者提供最合适、最经济的治疗选择。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良心医疗”,能让每一个患者都感受到最真切的关怀,达到最可及的治疗效果。
如今,科室不仅专注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和西医融合的特色上也做足了文章。团队不断地在中医特色疗法上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在治疗时融入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病理特点进行细致的个性化治疗。同时,科室将西医的治疗技术,如溶栓、取栓等介入手术融入临床。这些新治疗方案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科室同样投入了很多精力。李标相信,身体的疾病往往与患者的心理状态紧密相关,因此,除了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之外,团队还注重开展包括中医操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身心健康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患者的住院生活,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也为每一位患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治疗微环境。其中,中医操如五禽戏等传统养生方法的推广,不仅加深了患者对中医文化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正因为有了这些创新和努力,我们脑病科在亳州市已经成为重点专科。随着明年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我们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复杂的脑卒中和血管病例。我们的目标是将脑病科打造成为不仅在亳州市,甚至在省内和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科品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与很多著名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治疗技术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年轻医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3、疑难杂症,专病联盟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一些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侧索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类疾病,病人数量很庞大,却往往被大众忽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仰华主任牵头成立了一个专注于罕见疾病的联盟。李标团队也是联盟的活跃成员。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罕见疾病,我的团队投入时间研读国内外的研究论文,通过与联盟内合作医院的交流会,不断学习,彼此启发。”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李标和他的团队通过影像扫描、视频等通讯手段,与联盟内专家的交流,提高了对神经系统罕见疾病的诊断和干预能力。在李标看来,联盟内研究型医院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
“于此同时,科室目前非常专注神经内科,脑病科,眩晕相关疾病。在美尼尔综合征,帕金森氏病和癫痫方面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李标看来,帕金森病和癫痫患者的治疗特别考验医生的耐心和细致。尤其是针对一些癫痫患者,不仅要让他们的病情得到控制,更希望他们能够重返社会,拥有正常的生活。对于那些恢复状况不佳、存在复发风险的癫痫患者,李标团队尤其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科室仍然尽量对他们进行资源上的倾斜。
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李标团队也颇有经验,尤其在面神经瘫痪(面瘫)的治疗上,团队进行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
“就在上周,我遇到了两位患有感冒后并发面瘫的年轻姑娘。身为医生,我能感受到她们的焦虑,我也有责任为她们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与亳州市中医院、安徽省内中医院等兄弟单位、国内知名医院的合作,李标的科室将传统的针灸治疗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面瘫的治疗领域,形成了以中医作为主,西医为辅的特色。这样的新疗法往往使病情在三周内见到明显的改善。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免疫功能低下到各类感染,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引发疾病。为此,科室在使用针灸治疗面瘫方面进行了新尝试。经实践,在急性期过后的5至7天开始中医综合治疗,往往效果会更加显著。
“我们总是努力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不仅是一条治疗道路,它更是对生命全面关怀的体现。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是在患者脆弱时刻为他们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当然,有一小部分面瘫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个体。这些情况我们也会和病人及家属进行坦诚的交流,并进一步做好康复工作。”
4、血糖管理新理念,
预防脑科并发症
糖尿病并非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的问题,如果管理不善,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根源。
“作为一名脑病科的医生,我经常遇到因糖尿病管理不当导致的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论是周围神经病变还是脑血管问题,糖尿病并发症大大增加了病人的治疗难度。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深入了解并控制那些潜在的促发因素。”
在医院专科发展的同时,李标也认识到,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更需要的是全科化发展,以应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带来的挑战。
在这场提升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的斗争中,李标意识到只有兼顾了病人、医生、医院以及医保四方利益的,才能更加成功,共同受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临床治疗上下了不少功夫,从源头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血糖,遏制糖尿病及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近年来,李标开始倡导全院血糖管理的理念,这一理念标志着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管理模式的重大进步。
“我们发现,尽管糖尿病的管理已经成为医疗工作的常态,但很多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常规的血糖监测虽然必要,却十分耗时,且缺少记录,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管理。为此,全院血糖管理目的在于使血糖监测和管理更加智能化、规范化。”
在李标看来,全院血糖管理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科室在糖尿病综合管理领域的前瞻性思考。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并发症风险是多方面的,从视网膜病变到神经病变,再到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的有效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通过推广新的理念,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病患家里,科室就可以更准确地监测和记录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这使得个体化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变为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过去手工记录血糖数值,到未来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幅减少,医疗安全性更是得到了提升。
“我相信,通过对血糖管理的全面提升,我们能够更早地干预,减少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风险,也减轻了医疗系统的负担。”
在李标的带领下,全院血糖管理理念正在成为改进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典范,也展现了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价值,提升了患者治疗的质量和效率,为未来医疗治理模式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从医之路,李标深切感受到,医学是人文,是科学,也是责任。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初心,他的团队才能不断发展,快速成长,为医院的发展、当地卫生事业的提升带来更多希望和光明。
/ 口述实录 /
Q
A
龚芷葳
李标
龚芷葳
您曾在多个医院学习和交流,能否分享这些经历对你个人和专业发展有何影响?
李标
确实,每一次经历都为我带来了不同的收获和启示。在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内科时,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医疗技术和理念的先进性,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环境中高效地工作。而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附院的学习则让我认识到中医的深厚底蕴和治疗方法的独特性,这些知识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为我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后来,我又去了安徽省中医二院,进一步扩宽了我的专业视野,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龚芷葳
您提到随着学习的深入,感受到自己变得更加谨慎,这种变化背后有什么思考吗?
李标
当回顾自己从医生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我在面对病患时变得更加谨慎和小心。首先,随着对医学领域知识的不断深入,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任何简单的决策,都可能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的改变。因此,这种认识让我在作出医疗决定前变得更加慎重,要用更科学和严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诊治。其次,随着接触和治疗的病患越来越多,我意识到每个病人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简单地套用某一治疗方案并不总是有效的。这让我更加注重对病人的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另外,我也越来越认识到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保护病人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这就需要在决定治疗方案时更加谨慎,尽量做到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的伤害。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成熟,我开始更多地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和了解他们的需要。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我在实践中变得更加审慎。这种转变其实是更成熟了。
龚芷葳
您当前的职责涉及医院发展与新技术学习,你能谈谈自己对于未来的计划和展望吗?
李标
您当前的职责涉及医院发展与新技术学习,你能谈谈自己对于未来的计划和展望吗?我的工作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和发展性的方向演变。目前,科室正准备学习和引入神经介入技术,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领域,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精密操作能力。这对科室的提升、对于医院服务能力的增强、乃至于对于整个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都可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龚芷葳
除了专业领域内的贡献,您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能否谈一谈您在红十字协会和爱心活动中的角色和体会?
李标
医生在社会公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很重要。在参与红十字协会和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体会到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爱心协会的参与者,我努力为新生儿及其父母提供科学、健康的育儿指导,这对于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红十字协会的活动中,我尽我所能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和推广,帮助普通民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我看到了许多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也深刻体会到医疗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诊室和手术室。我相信,每一次的帮助和服务,即使再小,也是在为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龚芷葳
您对帮助基层医院,推动他们进步很重视,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李标
首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其次,在当地,我会有计划的帮助他们系统性提高,小到病历的撰写,大到疾病的诊疗,我都会和他们一起做。我希望这样能帮助他们构建体系,即使我离开了,他们也能很好的坚持。
龚芷葳
对于年轻一代的医生,您有什么建议?
李标
年轻医生的学习之路是艰辛的。不过,我的建议是必须全身心投入临床,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保持对医疗的高度认可。同时,我鼓励年轻人学习和自我发展,我也不介意年轻人犯错、但对重复性错误要尽可能避免。
龚芷葳
您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哪个领域?
李标
哈哈,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我兴趣挺多的。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在业余时间踢足球、现在我喜欢阅读和朋友聊天。虽然作为一名医生,闲暇的时光不多,但我还是会在工作之余找到放松自己的方式。
·END·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