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3-30点击:18118
孙兴怀
眼艺人生,照亮灵魂的光明使者
孙兴怀教授是一位在眼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他目前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青光眼与视神经疾病学科主任,同时也是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学科学院近视眼及相关眼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孙教授在眼科临床诊疗工作及其相关临床、基础研究和专科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青光眼和视神经疾病以及低眼压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难治性青光眼的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方面 。
孙教授的学术成就显著,他发表了500余篇专业论文,并且主编了12本专著,还担任了全国统编教材《眼科学》五年制版、七年制版、八年制版的编委、副主编、主编 。此外,孙教授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全国优秀眼科医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
在学术研究方面,孙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青光眼神经损伤及保护机制、低视力的视觉重塑及重建 。他领导的课题组致力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及相关视觉损害的发病机制与神经保护、视网膜视神经疾病导致的低视力视觉可塑性及重建研究 。
孙教授还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如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他的学术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例如担任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 Board的Governor,以及哈佛医学院眼耳医院的Adjunct Scientist 。
在岁月的轻纱下,时光悄然流转,如细沙滑过指尖,悄无声息。光阴八载,我们再次见到了他。至今还记得,八年前的那天,他刚刚卸下冠冕,以更加纯粹的医者之心,回归到最初的执着与热爱。
八年后的今天,怀着满心的敬意与期待,我们的时空再一次碰撞。这一次,我们感受到了那颗在医学道路上愈发炽热的心。以医术为笔,以患者的笑容为墨,他仍在书写着生命的诗篇。
四十载医路,孙兴怀在青光眼与神经眼科学领域深耕细作,以仁心和专业,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从技术到预防,全面守护双目健康。孙兴怀深知,医疗技术的精湛是治疗的基础,但早期的预防和筛查同样重要。因此,他致力于推动青光眼的早防早筛工作,力求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进行干预,以减少患者的视力损失。
青光眼相对于其他眼部疾病,它不仅是一种眼部的生理问题,更深刻地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面对青光眼时,常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因为过分担忧而陷入焦虑,另一种则是鸵鸟心态,选择性忽视,仿佛只要不面对,问题就不存在。面对这样的患者群体,青光眼医生的角色变得复杂而多维。
“因此,我们医生的工作不仅是一场与疾病的战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达。这种综合的能力,使得我们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成为了患者心灵的守护者。”孙兴怀初心不改。
以仁心践行初心,探求更优质的防治模式,在孙兴怀看来,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是他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也是他对患者不变的承诺。
四十年的医学生涯,孙兴怀见证了无数的眼病患者,从稚嫩的孩童到耄耋的老人。岁月流转,他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眼健康的守护,必须从娃娃抓起。因为,预防往往胜于治疗,而习惯的养成,更是影响深远。
孙兴怀深知,儿童时期是视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健康用眼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不良的用眼习惯根深蒂固,将可能对孩子们的视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他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了他的新书《亮仔护眼队——全面反击》中,以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在孙兴怀笔下,《亮仔护眼队——全面反击》成为了一本寓教于乐的宝典。他巧妙地将医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引领孩子们跟随亮仔家族的冒险旅程,探索科学用眼的奥秘,学习预防眼病的智慧。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扇窗,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旅途中,窥见护眼的科学之道。正如序言中写道:“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是身体健康的窗口。”
他的每一步,都是对医学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光明之路的坚守。从1997年创建青光眼俱乐部到关注青少年的用眼健康,他始终相信,科普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改变习惯,给予未来希望。而他,愿意成为这股力量的传递者。
他说,很享受现在的时光,无论临床还是科研,都是对生命奥秘的一次深刻领悟。医学不仅是治愈疾病的技术,更是一种点亮希望、温暖人心的艺术。“我的快乐就是和大家一起,为每一个渴望光明的灵魂带去温暖和力量。”
1、快乐行医,是一辈子的事
“不再担任医院行政工作后,这八年,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体验作为一名医生的真正意义,也更专注,更理解年轻医生。” 回顾总结了自己的从医之路,如今的孙兴怀更关心年轻医生的发展,期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年轻人能更好、更快、更稳健的成长。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年轻医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要珍惜每一次与病人的接触,用心去倾听患者的声音。因为每一次的治疗,都是对疾病的战斗,也是心灵的交流。 在他看来,医生和其他职业一样,更好的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经常提醒年轻医生,不要为了工作而过度牺牲了生活的质量,要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当然,这并不容易。 “医生是一个常常面临着巨大工作压力和挑战的职业。但我相信,只有当个人生活得到满足和丰富,我们医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尽力为我们医院的医生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希望他们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中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眼科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如何将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更好地结合起来一直是孙兴怀非常看重的。在他心里,丰富的医疗经验固然重要,但良好的诊疗服务更源自医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它需要每一位医生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关怀。 “医院是治疗疾病的场所,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改善医院、医生和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是医院力争做到的。我们都知道,当病人感到被尊重和关怀时,他们会更快、更好的康复,而医疗人员感到被尊重、被关注时,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孙兴怀的这些努力和尝试,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就是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让医学人文得到传承,这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医疗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上世纪90年代,孙兴怀就开始参与国际化的医学转化工作。当时,他参加的一个教育部和澳大利亚的医工合作项目至今难忘。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创伤,更为青光眼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启了微创青光眼手术创新的先河。 当时,孙兴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传统青光眼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漫长的恢复期。眼压高,房水排出受阻,是青光眼的主要病理机制。他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通过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开始着手研发一种微创手术技术。 “那时,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澳大利亚团队首先在兔子上进行了初步实验,随后将实验扩展到了猴子身上。由于伦理的问题,澳大利亚无法开展在猴类身上的动物实验,所有的猴子实验都是在我们医院完成。当时,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寻找着最有效的手术路径。”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孙兴怀和他的团队终于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微创手术路径。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青光眼治疗技术的发展,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学界的实力。 青光眼手术的创新,是源于临床工作的观察:“一些泪囊炎患者常常因为瘘管难以愈合而痛苦不堪。传统青光眼手术人工建立的房水引流降眼压通道常常因瘢痕愈合而失去作用,我们就想,能否用生物材料引导组织细胞生长形成一个人工瘘管来保持引流通畅?经过反复实验,我们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最终于研发出了一种只有六毫米长,内径几十微米的人工微管,同样能够起到降眼压的作用。” “我们的发现是原创的,但当时我们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最终导致了产权归属澳大利亚方面,但后来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最终这项技术也让很多中国患者受益。我想,这至少是对我们当时工作的一种‘荣誉性地认可’。” 在这次创新之后,孙兴怀深深意识到医工转化的重要性,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如今,从医院管理岗位退下后的孙兴怀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应用到临床上的技术。在白内障、角膜眼表疾病、弱视等眼科疾病的治疗上,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在干细胞和神经系统的研究上,他也不断探索着科技的前沿。 “在干细胞领域,我们正在尝试突破现有的限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神经系统的疾病,尤其是那些导致视力丧失的疾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够搞清楚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找到超越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途径。虽然这项工作充满挑战,但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总有一天能够取得突破。” 孙兴怀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也着眼于患者视觉功能的恢复和提升,这是一种不断挖掘患者潜能的疗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如果残留的视觉功能很差,我们该如何提高呢?这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低视力的康复方面,我们尝试使用光学器械来放大信号,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激发潜能。我们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了一些导致视力低下的中枢机制,找到了适当的方法能够刺激患者沉寂的大脑视觉皮层,并使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的视力得到提高。” 孙兴怀的研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他领导的团队承担了临床转化的重点项目,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科研方向的肯定。 “我始终相信,医学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眼科与神经学科的交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我们还在探索脑功能与眼科的交叉领域,希望能够在这些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治疗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每一项研究的进展,都凝聚了我们团队的汗水和智慧。虽然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每当看到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到患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孙兴怀的坚持和执着,展示了他对医学事业最真挚的热爱。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医学工作者不断前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命是一场不断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作为医生,我有幸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见证生命的奇迹,体验医学的力量。” 年过六旬,孙兴怀将继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为了那些期待光明的眼睛,为了那些渴望健康的心灵。”
3、创造属于患者的科普
“医生的工作远不止是开药方和做手术,更多的是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用科普让他们更精准地关注自己的健康。” 孙兴怀不仅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同样看重专业医学科普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医学知识的普及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始终认为,医学知识不应该只是医生的专利,它应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知识。近年来,我特别关注儿童的医学科普,因为孩子们是社会的未来,让他们从小培养用眼健康意识,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最近,孙兴怀与他的学生戴肇星博士出版了一本名为《亮仔护眼队》的漫画书,这本书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了眼科知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如何保护眼睛。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健康知识的兴趣。 “《亮仔护眼队:全面反击》漫画书以亮仔家族与‘毒眼’的战斗为故事主线,传播了护眼知识和科学理念,让孩子们更容易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这一创新尝试,不仅让孩子们受益,也为医学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孙兴怀深知,科普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多元化、更符合各类受众特点的方式来进行。 “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知半解的科普可能比完全不了解更加危险。因此,我在科普创作中始终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让读者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医学知识。” 几十年来,孙兴怀编写出版过很多医学院的教材,从五年制、七年制、到八年制都有,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样地他也看重科普读物的创作,他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老百姓更好地了解疾病,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疾病,掌握预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进行医学科普教育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 科普不仅对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成人的健康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孙兴怀认为,医学科普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帮助人们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念。 “我在1997年成立了青光眼患者教育俱乐部,是全国最早的眼病科普俱乐部形式。通过定期的讲座、交流和活动,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这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够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这些都是孙兴怀对医学科普的深刻洞察和创新精神实践。他相信,通过科普教育,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 孙兴怀认为,好的科普一定要系统化、专业化、通俗化,碎片式的医学科普知识虽然便于传播,但往往会让信息产生一些不可预判的扭曲,甚至会误导大众的健康意识。 “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为医学科普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科普工作也会更加系统化、多样化,更加完善。”
4、愿未来的梦——成真
“人们最害怕的两件事,一是死亡,二是失明。这反映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恐惧。现代社会中,眼睛的负荷日益加重,眼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也随之增加。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眼睛问题也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眼睛的健康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孙兴怀看来,眼科学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质量,更与患者的整体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福祉息息相关。 “眼科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挑战。在美国,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人们健康的头号威胁,而紧随其后的,便是视觉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眼睛是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更因为视力的丧失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眼睛健康不仅影响视觉,更与全身健康紧密相连。 “比如说,视力不佳,不仅会增加患者摔跤和意外伤害的风险,还可能因为对风险的过度担忧而减少外出,导致机体代谢疾病的增加。此外,视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视力问题往往伴随着抑郁、躁狂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是健康的窗口。眼底检查是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和神经组织的途径,对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科技进步也为眼科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孙兴怀认为,AI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眼科医疗服务的普及和效率。 “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是令人兴奋的发展趋势。它有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的潜力,提高疾病筛查的效率。然而,我们也面临着应用落地的挑战,比如谁来为这些技术买单。我认为,早筛早诊早治应该成为未来政府的责任,从百姓健康的角度出发,加大投入,推动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发展。” 孙兴怀期望未来的眼科能够更加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合作,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眼科医疗服务。他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健康理念的普及,就能能够更好地守护人们眼中的光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清晰视界带来的美好生活。
龚芷葳
您认为眼科医生在患者教育和沟通方面应承担哪些责任?您如何确保患者充分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孙兴怀
眼科医生在患者教育和沟通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确保患者充分理解他们的病情是很重要的,包括疾病的性质、进展和可能的后果,还要清晰地解释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的步骤、预期效果和可能的风险。为此,我倡导使用图解、模型等辅助工具,并鼓励患者提出问题,以便我们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解答。 我们通过组织患者教育活动、编写易于理解的科普材料,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的理解度。 其实我见到过很多非常可惜的患者,他们要么因为就诊太晚,要么因为不理解疾病而错过了治疗时机。我相信科普是可以在这方面帮到很多人。
龚芷葳
您对年轻眼科医生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有哪些建议?您认为年轻医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孙兴怀
对于年轻眼科医生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我建议他们首先建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其次,年轻医生应对眼科的各个亚专业都有所了解,甚至需要了解一些全科的知识,以便于在未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我鼓励年轻医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轻医生应该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包括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设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以及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要给自己一点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前行的动力,但压力太大会被压垮。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年轻医生还应该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我建议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拓宽视野,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健康趋势,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龚芷葳
关于《亮仔护眼队:全面反击》,您创作这本科普漫画的初衷是什么?您希望通过这本漫画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在创作这本漫画书时,团队是如何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又保持故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孙兴怀
创作《亮仔护眼队:全面反击》这本科普漫画的初衷,是为了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儿童和青少年传达眼科知识,同时对年轻父母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本漫画,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眼睛保健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保护视力,预防眼科疾病。 为了确保这本漫画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团队中不仅有专业的眼科医生参与,确保所有的医学信息都是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同时还有经验丰富的插画家和作家,他们负责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使之既有教育意义又不失趣味性。 在创作这本漫画书时,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平衡科学性与吸引力。首先,我们通过调研了解目标读者的兴趣点,然后围绕这些兴趣点设计故事和角色。其次,我们在故事中穿插了互动环节和问答,鼓励孩子们主动思考和参与。最后,我们使用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幽默的语言,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龚芷葳
除了写书以外,您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兴趣和爱好?能不能和我们也分享分享。这些新兴趣和爱好如何影响您的工作和生活?
孙兴怀
除了专业领域的工作和写作,我原来有挺多的爱好,比如旅行和摄影。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也为我的专业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灵感。当然,现在真的很忙。 阅读也是我的爱好之一,让我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也为我的写作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旅行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对于理解患者的多样性和需求非常有帮助。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