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20点击:21483
人物介绍
艾志龙,博士。本科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外科日间病房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甲状腺外科学组” 副组长,“中国日间手术联盟”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甲状腺、代谢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代谢及甲状旁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的全国委员。并担任“上海医学会外科分会甲状腺外科学组”副组长。
艾教授擅长甲状腺、甲状旁腺、颈部肿块等疾病的诊治、甲状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后的淋巴结清扫手术等;尤以颈部手术切除巨大甲状腺最为见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开放式手术经验,并非常重视术后康复与并发症的预防。
回想起2016年和2019年与他的初遇,那时的他早已有了精湛的医技和坚定的信念。如今,时间的流转,他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成就,也在繁忙中找到了平衡与宁静。他说,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在于给予患者内心的安慰和支持。在每一次的手术中,每一次的门诊里,他都倾注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和最专业的技能。
这些年,他的手术量仍在持续增加,从2019年的1300台到2024年的近2000台的增长……这既让他充实,也常常让他感到一些疲惫,他笑言:“痛并快乐的坚持,不容易。”
今天,他依然站在最前线,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无论是早起的门诊,还是深夜的手术,他,全力以赴。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他还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开拓着。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更为他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和坚定的信念。
“选择当医生,就要有心理准备面对无数的挑战和艰辛。但坚持下来,你将收获无尽的成就感和内心的满足。选择了,努力了,坚持了,走过了,问心无愧就好。医生这一辈子,不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就会明白。”
‘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在默默坚持中寻找,行云般的自在,流水般的洒脱,或许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如今的他,更看重团队的成长,也更相信未来属于年轻人。他时常会告诫年轻医生,耐力和毅力是医生这个行业的最大考验。在这责任巨大的领域里,需要是智慧和技能,更是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1、在与时俱进中成长
“我们是很了不起的民族,用不多的资金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医疗问题,这是不容易的。这些年,我们甲乳外科的患者,早期和晚期的数量都增加了,病情复杂的患者也在增多。作为医生,我们也应该更努力,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迎接这些新挑战。”
五年里,艾志龙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也见到了越来越多难忘的病例。
他意识到,甲状腺肿瘤的疾病谱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这个趋势反映了社会健康现状的变化,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面对这些挑战中前行的。”
最近, 艾志龙遇到了一位四十几岁的未分化甲状腺癌病人,这与教科书上常说的甲状腺癌症常常被称为“懒癌”的情况大相径庭。面对这个病人的病情进展之快,艾志龙感到非常震惊。病人告诉他:“艾医生,我能感觉得到这个肿瘤从我的右边往左边转过来。”一个人竟然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肿瘤在体内移动,这种情形在艾志龙的从医生涯中是极为罕见的。
越来越复杂的病情往往意味着需要更精细的手术才可能治愈,也对医生的技术提出了挑战。
这几年里,艾志龙常常在几个学术会议上分享了一些新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这也让他感觉自己的工作生活很富足。
甲状腺手术通常是择期进行的,但偶尔也会遇到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比如当肿瘤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时。艾志团队采用的ECMO(体外膜氧合)技术来处理这种紧急情况。
“由于患者的气管狭窄非常严重,普通插管方法根本无法进行,而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的生存机会将渺茫。幸运的是,凭借我们综合性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协作和先进技术,我们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手术,这也创造了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一名奋斗了数十年的外科医生,艾志龙也不断探索在手术技巧上寻求突破。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讲课中受到了启发,这使他开始对自己的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
“四年前,我听别人讲课,那时候我意识到,传统的颈部正中切口虽然经典,但并非最佳选择。” 艾志龙回忆道。
艾志龙认为,传统切口,即190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瑞士医生Emil Theodor Kocher所倡导的颈部正中切口,已经沿用了100多年。这种切口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对患者的颈前功能区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意识到,这种切口虽然经典,但对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功能保护并不理想。”
艾志龙决定对传统的切口方式进行改进,他选择了锁骨上切口。这种切口有诸多优点,最显著的一点是美容效果更好。锁骨上切口位于锁骨上窝,这个部位较为柔软,不容易形成明显的疤痕。此外,普通的圆领衣物就能轻松遮盖住切口,减少了患者的尴尬和不便。
“你想想,锁骨上切口,用圆领衣服一挡,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艾志龙笑着说。
除了美容效果,锁骨上切口还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的颈前功能区域。颈部正中切口通常会切断颈前功能区域的神经,导致术后吞咽不适等问题。而锁骨上切口巧妙地避开了这一区域,使患者在手术后更加舒适。
艾志龙的这种创新已经帮助了许多患者,包括一些复杂的病例。
曾经有一位从加拿大回来的患者,手术非常复杂,他采用了三个切口,分别位于患者的颈部下方左右侧和下颌下,通过锁骨上切口,成功保护了中间的功能区域。
“这位病人的肿瘤很大,而且非常复杂,但通过这种改进的切口方式,我们解决了他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了他的功能,”
这种改进不仅在美容和功能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还在手术适应症上具有广泛的应用。艾志龙表示,锁骨上切口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够完成80%到90%的甲状腺手术,包括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和右侧颈侧区部分区域的淋巴结清扫。
“基本上90%到95%的病例,我们都能通过这种切口来完成,”
尽管这种切口方式已经得到了许多患者和同行的认可,艾志龙仍然认为有许多可以改进和研究的地方。他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定量地评估这种切口方式的好处,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2、也许我能改变透析病人
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艾志龙一直在关注透析患者的甲状旁腺问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前针对透析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指南,从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艾志龙解释道。这种并发症是由于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的,患者常常会伴有骨痛、皮肤瘙痒等不适,更严重的是会导致血管钙化,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许多长期透析的病人,往往会在几年后症状。我想,我们国家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通过长期的透析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因此,透析相关的并发症,尤其是继发性甲旁亢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很多长期透析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甲旁亢问题。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甲状旁腺全切除+前臂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甲状旁腺激素可以恢复正常。同时,患者高钙、高磷的状况也会逐步恢复,骨痛、瘙痒等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血管钙化也会有所好转,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然而,艾志龙对现有的手术指南存有疑问。根据现行指南,只有当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超过800 pg/ml时,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但艾志龙认为,这一标准可以进一步改进。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800 pg/ml以上再做手术呢?” 艾志龙反问道。“我看着患者有这么大的钙化结节,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在500 pg/ml时就进行手术,能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些国家300 pg/ml以上就会建议手术。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500 pg/ml时就采取行动呢?”
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已经大大延长,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健康中国2030工程一直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尿毒症患者也应该享受同样的早期干预。
“对于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在早期进行手术,不仅能够减少他们的痛苦,还能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是非常值得的。”
艾志龙特别希望能够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明这项改良技术的好处。“我现在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一个临床研究,量化这些好处。这样,我们才能说服更多的专家和同行,改变现有的手术指南。”
3、众木成林,积水成渊
除了在手术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艾志龙非常注重团队的培养。
“作为科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我已经54岁了,我总觉得永远是年轻人更有能力和活力,我希望能把他们培养成更加优秀的医生。”
近年来,艾志龙带领的甲状腺乳腺外科从一个普外科拆分出来,成立了独立的科室。他现在的角色不仅仅是做手术,还要考虑人才梯队和每个人的潜力。
“要激发每个人的能力,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
艾志龙说,自己虽然在开放手术方面经验丰富,但在腔镜甲状腺手术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这些年,或许由于过于劳累,他不幸得了糖尿病,也感到身体和眼睛的耐久力都不如从前。对于新出现的腔镜手术,艾志龙鼓励年轻人去多尝试,多学习,去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如今,科室的几个年轻人已经开始开展腔镜甲状腺手术,效果非常好。”
作为老师,艾志龙经常言传身教,他觉得,除了医疗技术的精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年轻人明辨是非,坚持科学的态度,但同时也能保持一些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随着科技发展,医生和患者的交流方式也渐渐出现了多样化。艾志龙一直非常关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他认为,这是医疗服务的重要趋势。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他强调。“我常常通过互联网服务更多的患者,这也大大提高的效率。”
自从加入网络问诊平台以来,艾志龙收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咨询。
“在东北的病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前预约和咨询,这样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还减少了他们的舟车劳顿,方便了患者,这很让人欣慰。”
艾志龙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希望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能够在未来进一步提升科室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甲状腺疾病。
“我希望我们科室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原有的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学习,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艾志龙看来,医学不是数学,不能一成不变。在制定指南和执行方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医学的科学性,还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才能真正做好医生的工作,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而他,一直用自己的无私和奉献,为科室的医疗事业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龚芷葳
艾主任,您的工作强度非常高,您是如何平衡高强度的工作和个人健康的?
艾志龙
我今年54岁了,身体确实不如以前了,特别是我有糖尿病,眼睛的视力也有影响。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会定期去医院的体检中心做全面检查,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我尽量在工作之余做一些养生的东西,比如每天坚持散步、做一些适度的运动。还有,我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尽量不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
当然,工作强度确实很高,特别是我现在不仅做手术,还要管理科室和党支部的事情。为了应对这个,我更多地依赖团队的力量,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在更多的手术和诊疗中发挥作用。另外,我也会尽量利用互联网的便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咨询,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减少面对面交流的压力。互联网真的让我感到非常高效便捷。
龚芷葳
您个人有哪些未完成的梦想和计划?
艾志龙
说到梦想,我确实有一些未完成的。我觉得最在意的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对尿毒症患者的甲状旁腺疾病有一个新的看法,提出新的治疗方案。这些患者是社会最弱势的一群人,他们长期透析,生活质量非常受影响。如果能够有一个新的办法,让他们在500 pg/ml的时候就进行手术,而不是等到800 pg/ml,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并发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个梦想实现起来确实不容易,需要做大量的临床研究,而且要有多个医院的联合支持。我甚至在想,比如自己出资做一些初步研究。虽然有时候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毕竟,医生的职责就是为患者谋福祉,能够帮助到这些病人,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龚芷葳
艾主任,您如何看待患者通过互联网自我诊断的现象,医生应如何应对?
艾志龙
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现在很多人都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医疗信息,有时候甚至会自己诊断。我觉得这种现象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互联网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可以更早地寻求帮助。但坏的方面是,很多患者没有医学背景,很容易误解信息,把自己吓坏或者延误病情。
我经常在门诊遇到这种情况,有些患者看到网上的一些信息,觉得自己得了某种病,情绪非常紧张。我会耐心地跟他们解释,告诉他们不要过度担心,因为医学是复杂的,没有那么简单。我有一句话,就是“非医学专业的人去抠那些医学的细节,可能会徒增烦恼”。
龚芷葳
艾主任,最后请您给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一些建议。
艾志龙
我觉得非常重要。首先,一定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不要急功近利。医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技能。我总是跟我的学生说,要像我的老师一样言传身教,明确道理,坚持科学的态度。
其次,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现在的医学技术发展非常快,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不断涌现。年轻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掌握最新的技术。比如腔镜甲状腺手术,虽然我现在因为身体原因做不成了,但年轻人要多学习、多实践,把这个技术做得更好。
第三,要有团队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疾病。我作为科主任,要自己做好手术,还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科室的整体水平才能提升。
最后,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互联网的误导而产生误解,所以医生要有耐心,用温暖的语言和态度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病情,也要向他们介绍医学中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真正的医患同心。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