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李军民|历三代,行之不辍;向未来,华章永续

更新时间:2024-08-23点击:12144


image.png

李军民

历三代,行之不辍;向未来,华章永续



人物介绍


 图片


李军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疑难会诊中心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瑞金血液病医疗联合体理事长。

长期从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开拓基于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

中国医学促进会血液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上海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技部国家重点项目肿瘤mRNA疫苗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白血病精准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创建白血病诊断、治疗和控制的对策系统,并研究白血病生物学特性、临床进展、药物敏感性和预后转归。在Blood、Leukemia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免疫治疗、肿瘤疫苗研发


【专业擅长】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以及血液免疫疾病






第一视角


李军民



“我们瑞金医院血液科的老前辈、开创人——王振义院士有一句名言:‘人要有进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但要对名利看得很淡。’这句话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灵魂。”当谈及自己的导师,李军民心中满是回忆和崇敬。


初见李军民,立刻就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坚定、谦逊、朴素与实在。他说,瑞金医院血液科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几十年的基因传承与美德传递,时至今日,这样的财富没有变化,它依然牢牢扎在瑞金医院血液科每位医者的心灵深处。历经三代血液人,瑞金医院血液科早已是全国血液科领域的“排头兵”,而初心从未变过。


“经过三代人的发展,瑞金医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王振义院士作为瑞金血液科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他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科起步阶段,只有六位医生,但正是在这个小而精英的团队中,诞生了瑞金血液科的第一代血液人。王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临床能力,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血液科的发展。他注重培养后辈,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并将血液科的理念和精神代代相传。接着以陈竺和陈赛娟为代表的第二代瑞金血液人,承袭着前辈们的智慧和胆识,延续着科室传统的荣耀。他们以无限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血液疾病的治疗与研究,不断探索着医学的边界。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医术,化解了无数生命的危机,为患者带去了康复和希望。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在学术领域,瑞金血液科的医者们不断攀登着学术高峰。他们以勤奋与智慧为伴,进行着深入的科学研究与创新;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优秀论文,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同行们分享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他们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如今,第三代瑞金血液人已经成为了学科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和创新的使命,追求着更高的标杆,继续推动学科的进步。他们用才智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将瑞金血液科的名字镌刻在医学史册的华章中。”

image.png





1、热血人生,结缘瑞金

李军民对血液领域的缘分源于一个兴趣班。当时,他正在苏州医学院读书。在兴趣班上,阮长耿院士惟妙惟肖地给学生们介绍着学科的发展与未来,引导着他们走进血液学的海洋,这些深深地吸引了李军民。随着参与了各种实验和观察,渐渐地,他开始着迷于血液学的奥妙。


本科一毕业,李军民便把目光转向了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他想考研,想考中国最好的血液科。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血液病的探索与热爱更纯粹,也才可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军民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了王振义的研究生。


那时,瑞金医院的王振义院士早已带领血液科成为业界的领航者。面对这名懵懂的应届生,王振义院士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议。他认为李军民可以保留研究生的资格,但应该先投身临床工作,以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这个建议有点出人意料,但却饱含着王振义院士“因材施教”的理念与用心。


就这样,1987年,本应进入学校读研究生的李军民提前来到了瑞金医院,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正式踏入了临床工作。


刚进瑞金医院,李军民便感受到了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力量。在1988年,血液科就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以其卓越的质量和重要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引用。该论文成为当年的年度最佳被引证论文,截止2009年5月这篇论文被引用了整整1713次。后来,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的书籍,这本书列举了全球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的86篇代表性论文,这篇论文位列其中。


这时的李军民还没有自己主导的实验,但他从不放弃任何机会去帮助别人做研究、做临床的工作。而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李军民不仅临床技能有了大幅提高,他感受最深的是自己越来越能切身感受到患者的痛苦与希望,这也让他觉得把病看好是一件朴素而伟大的目标。


由于李军民的老家远在新疆,那时交通很不便捷,上海又没有亲人,逢年过节,颇为孤独。于是,王振义院士便邀请李军民去自己家里过节,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说起来真有点不好意思,刚来上海的几年,我过年常常是在王振义院士的家中度过的,我感觉他对学生就像亲人一样,特别亲切,我们不仅谈论着各种专业上的问题,还一起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当时,王振义院士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特别关心老百姓所关切的问题以及如何能让更多人的生活得健康愉快。”李军民觉得回忆起这段特别时光很温暖。


在李军民看来,王振义院士身上的这种温度和力量感染着科室里的每一位医生,也是科室发展的软实力。


“这是一种人文的力量,在这方面王振义院士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当我们用真心对待他人,以善意看待世界,帮助同事,无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一次巨大的帮助,哪怕个人有点牺牲而点亮科室的进步,这都会成为我们生命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我们瑞金血液科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1989年9月,经过两年的临床实践,李军民终于迈入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当时他怀揣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渴望住到医学院里面。然而,王振义院士并不同意,因为那时他已在科室中有了自己的实验和项目。


为了更好地兼顾工作和学业,李军民只能选择住在瑞金医院的宿舍,但毕竟医院与学校相隔得也不太远,方便他随时前往科研实验室和图书馆。


在瑞金医院宿舍的生活中,李军民依然保持着忙碌的工作节奏。除了完成医院的工作任务外,他还要投入大量时间来阅读文献、思考研究方向,并准备相关的学术报告和论文。虽然有些辛苦,但也正是这种坚持和奋斗,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还是觉得没有机会住在交大医学院里面学习而有点小遗憾。但我也能理解,那时科室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帮忙,为了科室发展作点妥协是正常的。”


这段时间,李军民经历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思维,在医院和学术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几年后,李军民的科研和临床水平都得到了系统性地提高,研究结合临床,也让他建立起了扎实的基础,他也渐渐成长为一位富有经验和温情的医生。


image.png

image.png




2、锐意进取,小试牛刀

瑞金医院血液学亚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该领域一直走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前列。随着科室的发展,血液学亚专业又分成了两块,出凝血和白血病。李军民一开始选择的是出凝血方向,以研究和治疗血液病中的凝血疾病为主。


到了80年代末,法国出现了巨核细胞培养技术。此前,人们普遍认为ITP患者的巨核细胞仅仅是代偿性增生,并没有异常。然而,李军民在深入研究中发现,那些病程较长的慢性ITP患者的巨核细胞存在着异常。


这一发现与当时的观点相悖,让李军民陷入了犹豫之中。他不确定是继续深入研究还是就此打住。当李军民向王振义院士表达他对ITP患者巨核细胞异常的观察时,王振义院士深深地注视着他,片刻后,王振义院士的脸上浮现出微笑,他温和地说道:“李军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你的观察可能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可能改变我们对ITP的认识。我支持你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这番鼓励和支持让李军民感到了信心和勇气,让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值得深入推进的。“王振义院士不仅是自己的导师,更是一个睿智而开明的学者大家,他不只是关注结果,更注重科研的思路和探索过程。”

李军民回忆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军民坚持着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深入探究ITP患者巨核细胞的异常。他的研究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证据支持,1994~1995年,李军民先后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提出ITP患者的巨核细胞本身存在缺陷,相比国外同行在国际上提出类似观点早了整整五年。


之后,在ITP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从ITP发病机制到可能的治疗手段,李军民与科室团队始终进行着前瞻性地探讨ITP病人血小板生成不足,出血是否也能用肝素。


ITP是一种血小板生成不足的疾病,常伴随着出血症状。虽然肝素主要用于抗凝治疗,但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用于治疗ITP的出血症状。1996年,李军民与沈志祥教授合作,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肝素治疗ITP的文章。这也成为瑞金医院在《柳叶刀》的首次亮相。


后来,李军民陆陆续续参与很多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指南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同时,李军民特别注重老年白血病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他认为这将是未来血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多种并发症及化疗耐受性差的问题。然而,临床上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疾病评估体系,以平衡化疗强度和副作用之间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国际上缺乏客观评估手段的现状,李军民教授领导的髓系肿瘤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针对老年患者的化疗耐受力预测系统。


这一系统的成功应用为血液专科医师,尤其是基层血液科医生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地临床应用工具。目前,该系统已完成了上千例患者评估,并将应用范围扩展至全国120家血液病临床中心。


该系统的研发意味着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化疗耐受性,从而更好地平衡化疗的强度和副作用。这将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这一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提高了老年白血病治疗的水平和效果。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促进了血液病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李军民团队还提出了针对初次治疗髓系肿瘤患者的减量诱导化疗方案。为了能够在治疗早期预测疗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外周血标本,并使用流式细胞学方法监测化疗后的白血病负荷,进行诱导治疗早期疗效监测。通过在诱导化疗的第5天检测外周血的原始细胞,并计算其清除速率,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残余病灶水平,并有效预测治疗的疗效。


从2015年开始,李军民团队开展了基于外周血残留原始细胞监测的个体化诱导治疗研究,建立了及时有效的疗效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了个体化用药。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成功减少了达标患者的化疗药物暴露。


这种流式细胞学监测方案能够动态、微创、灵敏地监测残余白血病细胞,迅速筛选出治疗方案较差的高危患者。目前,该方案已经推广至全国医联体单位,为近千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检测。其对于诱导治疗效果的预测准确性超过90%。


在建立了上述疗效监测平台后,团队继续探索治疗方案的精准调控策略。针对筛选出来的d5-pbcr未达标的高危患者,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追加高三尖杉酯碱以早期干预。该方法是创新的髓系肿瘤诱导方案,成为瑞金医院血液学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3、海纳百川,平视世界

从医35年,李军民先后在法国、美国等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学习研究,深刻领悟到临床实验对血液科的重要性。他惊讶地发现,美国安德森癌症中95%的血液病人都参与临床实验,这是一种让治疗方案得以更加规范化的模式,保证了治疗效果的均质性和同质性。


2012年李军民开始担任瑞金血液科主任一职,当时,科室探讨未来的方向时,李军民说:“白血病方向是瑞金医院的品牌,要系统化的传承,要好好的发扬,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二十一世纪初,瑞金医院血液学科提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上海方案”,正式开创国际上白血病治疗新的里程碑,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我们瑞金医院血液科有着‘引领中国血液科进步’的使命,这不只需要优异的临床工作,更需要把科研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临床中,实现医、教、研之间的高效互动。因此,创新血液病临床诊疗模式,实行专业化病房分层按需治疗的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回国后,李军民决心创新血液病临床诊疗模式,引入专业化分层治疗的方法,在基层医院推行诊疗规范化,杜绝任何打折扣的行为。他觉得诊疗规范化和治疗前评估是高效诊疗的基础。


“个体化治疗不只是针对个体,而是基于规范治疗,根据不同的分类或群体进行有效地分层研究,定向研究,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对李军民而言,精准化不只是软件的提升,硬件也很重要。2013年,他在瑞金医院创建了全球首个纯净病区——“万级清洁病区”,运用等离子空气消毒技术,实现了无颗粒物和无菌环境,显著降低患者感染和死亡风险,提高危重病人的整体治疗水平。五年后,他又创办了国内首个“智能正负压生物清洁病房”,利用等离子消毒系统杀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实现完全地清洁环境,并通过调控室内气压状态来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有效应对突发传染病。这种创新方式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工程改造,只需对老旧病房进行简单改造即可。这个病房通过切换室内空气正负压力和提供无菌环境,特别适用于骨髓移植患者,提供了高级别、高标准的环境,为科研实验和规范治疗提供了支持,同时为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筹备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于李军民而言,临床试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他致力于推动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为此于2017年成立了全国首个转化医学病房。该病房专门用于收集和记录临床试验病史数据,并探索安全监护和相应硬件设备以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目前,转化医学病房一直在进行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临床研究。


而李军民提出的精确检测、精准诊疗、精密设施、精心护理、精细管理的“五精”医疗服务管理模式,获得了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其中对于疾病的精确检测最为重要,也是髓系肿瘤团队创新发展的基石。

image.png


image.png

李军民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以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在国际上实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分化治疗的原始创新,发展了APL革命性治疗的“上海方案”,使APL从最凶险的白血病变成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此基础上,他们拓展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使骨髓瘤、淋巴瘤等其他血液恶性和遗传性疾病治疗实现突破。如今,这个团队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将引领我国血液转化医学研究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





4、规范基层,高效治疗

李军民认为,基层医院水平提高也非常重要,需要把顶尖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规范化,同时,确保基层医院“严格执行,保证剂量,诊疗规范,不打折扣”。


2016年3月,李军民在上海瑞金医院创立了瑞金血液病医联体,这个医联体整合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分级诊疗和上下联动。通过与其他医院的合作,李军民希望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同质化诊疗。


目前,瑞金血液病医联体已经拥有近156家成员单位,其中全国范围的床位数达到8000张,仅长三角地区就超过了5000张。李军民期望这些床位能够提供与瑞金医院相当的诊疗水平和质控体系,实现县级医院也能把病看好的理想景象。


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李军民带领着他的科室不断前行,探索着创新的领域。从远程会诊发展到远程查房,他们以身心合一的精神,让医学走进了时代的洪流。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他们研发出了一款移动查房机器人。这个智能终端设备拥有超凡的能力,实时交互、视频直播,将医生和患者连接在一起,咫尺天涯,不畏距离。它在保障医院内外网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调阅,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疗服务。专家们对于这次远程查房和疑难病例的讨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为了提供更加高效的门诊服务,李军民团队探索了全新的线上联合门诊模式。由当地主诊医生带头,他们以患者为中心,紧密协作,共同解答疑问。这种形式让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也促进了医务人员的交流与成长。


李军民始终怀着一个目标,希望能够有一个代表瑞金医院的标签。一直以来,他都在不懈地奔跑,为了提升基层医院血液病诊疗水平而努力。他的坚持和奋斗,将使得每一个血液病患者都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感受到医学人文的力量。


image.png





5、百年基业,继往开来 

“王振义院士从科室创立之初,就为我们开了很好的头,让我们做工作,既要大胆假设,也要谨慎求证。这样才能拿到比较有突破性的成果。如今,王振义院士已过百岁,他仍常常过问科室的成长,主动了解最新前沿,这样的‘精、气、神’很让人感动。”在李军民看来,正是这样良好的风气才让瑞金医院血液科在各方向上都能有更多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瑞金医院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依赖外部的人才引进,更注重自身的培养和储备。血液科作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学科领域,在瑞金医院展现了强大的内部培养能力。通过持续地科研项目、临床、教学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瑞金医院血液科为各类医学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瑞金第三代血液人努力将瑞金医院的学科发展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在血液科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为医院的学科建设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最早,血液科只有六个人,科室规模相对较小。在九十年代,我们的科室被分出了40张床位,与肾脏科共同使用。起初,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科室人数有限、病区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像打游击一样,寻找适合发展的地方。在过渡期间,我们曾临时把病房过渡在院史馆,随后又转移到市政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病房,这段时光很艰辛,也很幸福。”。


往昔的岁月沉淀了血液科的传奇。


曾经,那个只有六位医者的小科室,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绽放着美丽和希望。他们面对着人手不足、病区狭小的困境,却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与无限的勇气,像是战士般航向未知的远方。


在九十年代的转型时期,血液科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从院史馆到市政医院,再到卢湾区中心医院病房,一次次搬迁,一次次寻找适合发展的土壤。这段旅程虽然充满了辛劳与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如今,血液科已迈过了六十人的规模,瑞金医院18楼、19楼和20楼病区如同摇曳的星光,闪耀着无尽的荣光。他们的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着众多医学界的瞩目和患者的信赖。瑞金血液科以其杰出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卓越的科研实力,赢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始终站在血液科的前沿,不断开拓创新,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了行业的典范,成为国内血液科领域的领先者。


这一切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前行者和院领导的坚定支持与悉心栽培。他们如同明灯,照亮了血液科前行的路途,让医者们在挫折中成长,在困境中迸发出勇敢的火花。


未来,血液科将继续奋斗,他们将以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精湛的技艺,为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和健康的福音。新一代的医者已经崭露头角,他们汇聚着青春的勇气和鲜活的思维,将为科室注入更多的创新与活力,推动学科进入新的巅峰。


血液科是医院的驱动力,是患者的港湾,他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更书写了人间的奇迹。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努力下,中国的血液病治疗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支永不停歇的探索之舞,在时间的长河中绽放着无尽的光芒。


在李军民看来,瑞金血液科的生命力是美丽的,这是一种进取之美,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那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以创新促发展,誓守生命的“河流”。


image.png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图片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