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陆舜|十年之诺与破晓之光

更新时间:2025-04-14点击:18495


陆舜


十年之诺与破晓之光

image.png


陆舜,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终身教授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4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2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希斯科基金会副理事长

DIA中国区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专科分会会长,专科规培组长

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Lung Cancer副主编

第一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慢病重点专项,国际合作课题

国家新药创新重大专项,863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第一负责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1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24获“DIA全球卓越奖”

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


image.png

2017年·预言:银杏叶落处的星火


那年,上海的深秋,银杏叶簌簌落在胸科医院的长廊外。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的办公室里,他畅谈了,贝多芬、马勒、莫言、陈忠实、沈从文,在说《资治通鉴》以及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罗马尼亚诗人缪勒。


当时,他语声轻却笃定:“未来十年,中国医生将成为世界肺癌研究的‘领潮儿’。”


那时的中国肺癌领域,仍是一个“学徒”。国际顶刊上零星挂着中国学者的姓名,临床试验多是为方案的“配角”。


2025年·答卷:金叶铺就路的凯旋


八年后,当我再次和他交流,他依旧喜欢音乐与文学,言语中更多是那股对科室的自信与未来的畅想。八年前的预言,一语成谶。


窗外的银杏依旧纷飞。


“这些年科技推动了很多变化,有些很意外,有些很自豪。我们的国产赛沃替尼比诺华早两年上市;晚期EGFR突变患者五年生存率大幅跃升。”陆舜回顾到。


去年,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发表了两篇重要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与此同时,陆舜也被评为“世界高被引科学家”。


短短八年,中国肺癌研究的版图似乎早已改写山河。

image.png




1、潮起:

三股巨浪,托起东方的桅杆



在陆舜的眼里,这些年的国内肺癌治疗的发展离不开三股巨浪的推动。


第一浪,国力的潮汐与基因密码的破译。“没有国力的托举,一切科研愿景不过是空中楼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工作才能展开。”


20年前中国学者在EGFR突变领域的初探——数据单薄,结论模糊,像暗夜中零星的萤火。而如今,上海胸科医院承担假设 了全球最大的肺癌临床数据库。


“EGFR突变率:东亚30%~50%,欧美只有10%~15%,这是我们能形成特色并有所突破的重要原点。”


这组数字,是中国肺癌研究破局的密钥。


第二浪:科技推动医学发展。“没有生物技术的井喷,靶向治疗不过是纸上谈兵。”


肺癌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基因组学技术的推动下,已经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逐步转向精准医疗。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多靶点时代,全球范围内已识别出9至10个关键靶点,这些靶点的发现和应用,使得肺癌的治疗更加个性化和有效。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进展尤为迅速。得益于医药生物产业的发展。短短十年间,中国在生物医药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数十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企业不仅在肺癌靶向药物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还在基因检测、免疫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陆舜看来,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国力的全面提升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药物研发到市场推广,中国在肺癌治疗领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未来,随着更多靶点的发现和技术的进步,肺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第三浪:二十年的学徒与破茧。 “过去20年,我们融入国际,不断参与各种国际活动,也让我们找到了更多自信。”


 肺癌领域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经历了从跟随到主导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离不开长期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合作。回顾过去,中国在肺癌研究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最初更多是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通过与国际顶尖团队的配合,逐步融入了肺癌基因组学、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的核心,并将自己积累的大量经验分享给了世界。


在这二十年中,中国学者和产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创新平台,率先发现了亚洲人群的独特突变谱,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更适合中国患者的靶向药物。


“可以说,过去二十年的积累为中国在肺癌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当前的时间点正是这一积累转化为主导力的关键时期。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中国有望在肺癌治疗领域继续引领全球发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潮涌:MDT与科技的结合

是与死神博弈的筹码



“过去各科像孤岛,很多信息并不互通,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科室治疗不好,才会和其他科室MDT。而自2004年开始,我们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是最早将这样的模式升级为2.0的。当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入院后,我们会先判断哪个科室最先治疗会让患者受益最大,再开展工作。这在当时是有创新的。近期,我们甚至为多发转移患者开设了‘混合病房’。”


在胸科医院肿瘤科的“2.0版MDT病房”,外科医生进行各类3D重建工作,而内科医生调出基因、生化等多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放疗专家则在虚拟靶区图上勾画,最终生成“治疗路径树状图”。


在晚期肺癌病房,时间常被压缩成快速流动的沙漏。陆舜的团队不断改写着规则,让时间的细砂流淌地越来越慢。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曾经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突破,肺癌的治疗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EGFR突变是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东亚人群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携带这种突变。


过去,这类患者的生存期仅为10到12个月,而如今,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生存期已显著延长至近五年。不仅如此,局限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也从原来的5到6个月,延长至令人瞩目的39.1个月。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closer to the cure”(更接近治愈),这是对中国肺癌治疗领域巨大进步的肯定。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现在采用的治疗模式是化疗+PD-1+手术。在这种模式下,每四个患者中就有一人术后找不到癌细胞,这意味着许多患者已经实现了根治。与传统的化疗时代相比,我们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也在提高治愈率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数据都是让我们觉得实实在在且值得骄傲的。”


在陆舜看来,“Tumor Board”是未来的新趋势,可能会将MDT提升到3.0的水平。


在生物信息学中,分析Tumor Board往往涉及一系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工具,旨在识别和解析与肿瘤相关的结合位点,进而帮助理解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如果要想在临床上做到这一点,就需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紧随各种最新生物数据分析方法,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基于分子生物学提出治疗策略。


“目前,我们在做生物信息分析方面还有很多完善的空间,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这样,我们未来的诊断就可以更加精准。不仅仅是科室之间的MDT,还可以分子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image.png




3、潮声:

暗礁下的灯塔与薪火



荣耀背后亦有隐忧。


在陆舜看来,中国肿瘤新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未来还会面对很多挑战。


第一阶段,叫‘跟跑中的快棋’。国际有靶点,国内做第二个——但得快,得准。这不是模仿,是站在巨人肩上造梯子。

第二阶段,叫‘中国人的方程式’。比如一款PD-1单抗疗法,肿瘤科在融入了抗血管生成药,再叠上精准放疗,疗效‘三箭齐发’,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便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获得批准。

第三阶段,叫‘从无人区到根据地’。国外药企还在二期临床时,中国的患者已经用上了。


科学里长根,临床里开花,商业里结果。缺一环,都是无本之木。


在陆舜看来,中国的生物医药创新,既要中国创新,也要国际创新。新技术要平衡好科学价值,临床价值,商业价值。同时,为了持续发展,也务必做好基础科学,转化科学,临床科学 和 监管科学的共同进步。


“对于未来的创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把研究能力分为10级,我们目前能做到2~7级的研究水平,但对于0~2级的原创研究能力还需要发展。” 陆舜坦言基础科学仍是短板。


或许将来,医生的培养制度也应该朝着更加交叉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制度上,或许将来可以突破学科边界进行融合。美国有MD-PhD机制,这是一种双学位项目,结合了医学博士(MD)和科学博士(PhD)的课程,我们的医学教育或许将来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image.png




4、潮向:

未竟的海平线与掌灯人



学科的发展永远是技术和科学共同推动的结果,临床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而基础研究又是生物医药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肺癌治疗领域,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内科治疗的精准化与微创化,二是外科技术的整合与创新。”


内科微创化是未来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科正逐步实现从“大手术”到“精准干预”的转变。例如,新技术能够更早地发现肺癌的微小病灶,并通过微创手段进行干预,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同时,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为内科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肿瘤科已经在早期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几乎达到了100%的生存率。”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目前,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35%~38%之间,而陆舜心中的目标是将其提高到80%。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于基础科学的突破。我们期待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学等领域取得更多进展,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同时,国家生物医药工业的发展也将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多创新药物和技术,形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完整创新链条。”


科室的年轻一代已经崛起,陆舜对他们充满信心。他说,自己20年前刚担任主任时,也面临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从2004年到2014年,并没有太多重大成果,但正是那十年的积累,为2015年之后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在陆舜看来,临床医学技术的飞跃,永远始于这些寂寞的起点。


“因此,我们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探索空间,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可能性。真正创新的年龄是45~55岁,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为肺癌治疗领域带来更多惊喜。”


十年前的预言已成序章,而新的潮声正从东方的海岸线隆隆传来——那里有巨浪与微光,有冰冷的基因密码与温热的掌心,有死神退却的脚步与生命重写的诗行。


image.png

image.png

龚芷葳

陆教授,您提到心理关怀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能否具体谈谈医院在这方面的实践?


陆舜图片

是的,心理关怀是我们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医院虽然没有专门的精神科,但我们的护士团队中有一些人接受了心理分析的培训,能够为患者提供基础的心理支持。我们在MDT(多学科诊疗)门诊中也纳入了心理诊疗的内容,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当然,这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心理关怀的体系建设。



龚芷葳

您提到1995年在以色列的项目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对您后来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陆舜图片

1995年我在以色列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关于患者生存质量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延长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理念一直贯穿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无论是手术微创化还是内科精准化,我们都力求在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龚芷葳

您团队获得上海市科技一等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您如何看待未来的地缘政治对医学研究的影响?

陆舜图片

我们团队的核心成果在于转化研究,找到了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和药物可及性的新靶点和药物。这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关于地缘政治,未来确实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通过参与全球临床项目,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以实力赢得了国际认可,甚至改变了某些治疗标准。


龚芷葳

您对年轻医生有什么建议?如何看待他们的压力和机会?

陆舜图片

年轻一代比我们更强,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他们面临的压力比我们那时候大得多,但机会也更多。我建议他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我们那一代没有这么多资源和技术,但他们有。现在年轻医生的起点更高,只要他们努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龚芷葳

您提到从医过程中最难忘的病人,能否分享一个让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陆舜图片

有一个转移性癌症患者,他的生存期超过了10年。这样的案例让我们非常欣慰。上次,一位患者送了一面巨大的旌旗,几乎跪在我面前表达感谢。这些时刻让我深刻感受到,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治疗疾病,也包括帮助患者重获希望和尊严。


龚芷葳

您提到“治病”和“治人”的区别,能否详细谈谈您的理解?

陆舜图片

以前我们更多关注“治病”,手术规模大,创伤也大。现在,我们强调“治人”,外科微创化,内科精准化,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科技的发展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我们要不断创新,在别人没有手段的时候,我们能有新方法。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龚芷葳

您提到人生的遗憾,能否谈谈这些经历对您的影响?

陆舜图片

人不能只有工作。如果重来一次,我一定会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孩子一眨眼就长大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家庭生活非常重要,退休后我肯定会弥补这些遗憾。另外,你们也知道,我热爱音乐,有时间,我也会把这爱好捡起来。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image.png

关键词
上一篇:金磊|我想做一缕微光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