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王忠敏|用精准导航和微创手术开启边疆新希望

更新时间:2024-08-17点击:11385


image.png

王忠敏

用精准导航和微创手术开启边疆新希望



人物介绍


 图片


王忠敏,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综合介入技术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荣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军人才” 、“上海工匠”等称号。


王忠敏带领团队在常见病、高发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微创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四维电磁导航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对肿瘤同步进行活检和消融微创治疗;国内较早进行纳米刀消融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肿瘤早诊与介入综合治疗策略,并牵头制定国内、外相关介入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领衔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腔道性内照射支架和抗癌药物缓释消化道支架,并建立了复杂性气道梗阻性疾病的多学科介入诊疗关键技术和体系;在介入相关材料研发和3D打印技术研究等方面也获得重大进展,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


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20名、介入医师82名;带领科室连续获得3轮上海市卫健委重点专科建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论著16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主编和合编11部著作。在援疆、援藏近八年中,先后为石河子、日喀则创建地区首家血管介入科。


专业擅长:

1、肿瘤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肺癌、原发或转移性肝癌、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胃肠道肿瘤、胆管癌、胰腺癌、肾癌、肾上腺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癌、骨及软组织肿瘤、各部位转移瘤的肿瘤消融(纳米刀、射频、微波、冷冻)、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晚期癌痛的神经毁损治疗等。


2、肺结节(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混合密度结节)的精准穿刺活检和微创消融治疗;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和子宫肌腺症、前列腺增生的微创介入栓塞治疗。


3、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包括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瘤、动脉出血、动脉夹层(腹主动脉、肾动脉、脾动脉、下肢动脉等);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及滤器植入、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TIPS和栓塞治疗;布加综合征。


4、食管气管瘘、气管狭窄、食管癌、胆道狭窄、肠道狭窄的支架植入治疗。梗阻性黄疸、肾积水的引流治疗;椎体转移瘤的骨水泥成形术。



第一视角


王忠敏



时间的流逝有时是一曲赞歌,它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每个人的生命光环在这赞歌中被赋予了新的灵魂。与他交谈,让人觉得坦率、舒适,你能从他身上读出医者身上的那种灵性。


王忠敏,上海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


如沐春风的岁月,身为介入科主任,在瑞金医院的殿堂中驰骋。几十年如一日,他与团队携手推动着介入科的蓬勃发展。无数个日夜,他坚守在手术室、急诊和门诊之间,倾注心血于每一个病例。这三十年间,他亲历了中国介入医学的崛起,见证了它的辉煌成长。


他的双手,不仅能灵活操作各种神奇的器械工具,更是救赎生命的使者。他用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洞察力,开启了健康的大门,为患者带来了新生。他的才华和毅力,成就了一次次成功的介入手术,为无数病人带去了重获健康的希望。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无尽的挑战和荣耀。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对抗时间和疾病的战斗,但他总是坚定而从容,为病人争取每一次的生存机会。


他相信,尽管生命里总是有相遇和别离,可作为一名医生,治愈疾病是自己的使命,只有拼尽全力才能让生命“柳暗花明”。如同一首唯美的乐章,救死扶伤的路上洒满了辛勤的汗水,但也绽放出美妙的音符。

image.png





1、缘起介入

其实,自从1996年起,王忠敏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介入医学,那时他刚毕业不久,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开启了自己的介入人生。


说到重大疾病,很多人都会感到惊恐和不安,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他们需要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会带来极大的身体和心理痛苦。介入医学的出现,让很多患者可能不必承受这样的痛苦。


介入医学是由美国放射学家马古利斯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或针管等介入工具,将治疗器械送入人体内部,直接作用于肿瘤或疾病病灶部位,使其凝固、萎缩或灭活,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我国,介入医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并且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介入医学治疗方法简单、非侵入性,恢复快、并且能够保留患者的重要器官和组织,因此在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病、肝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王忠敏的导师是中国介入医学的引领者李明华主任。李明华主任以其卓越的医学功绩和学术成就在中国介入医学领域享有盛誉。李明华曾前往瑞典隆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1995年前往意大利米兰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还于1996年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访问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长期从事医学影像和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工作,李明华主任在推动介入医学的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明华所取得的成就都深深影响了王忠敏。


“刚开始从事介入医学的时候,那真是一段辛苦的时光。当时的医疗设备落后,要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比现在难度大很多,往往需要经历数十次病例的挑战与实践。最初只是围绕造影类的治疗,主要针对中晚期肝癌,后来,渐渐地,我们开始使用DSA引导栓塞治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同时,我们针对胆道疾病使用了PTCD(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食管支架植入治疗食道狭窄等等,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


DSA引导栓塞治疗的使用是介入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采用了导管、芯线等介入器械,在x线透视下将临床所需的药物和材料送入目标血管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非手术、微创、高效、低副作用的特点,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而PTCD(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是另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是指通过经皮入路、经过肝实质和肝门区,对胆道系统进行引流治疗的术式,也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可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侵袭和痛苦,同时使其更快地康复。


“当时,上海缺乏完善的介入医学平台,需要自己去摸索和实践,就像闯荡迷雾的探险家,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探索和尝试。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及我们临床医生的不断总结,现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大了。”


image.png





2、厚积薄发,快速发展

“我是1996年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培训的,而我们的介入科室则是在1998年成立的。那时,我们的科室就像个新生儿。在后来的十几年里,我们其实非常辛苦,扎扎实实地在医、教、研等多个领域进行积累。为我们2015年之后的体系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切的成绩其实都离不开医院和团队的支持。”


瑞金医院介入科成立之初,只有6张病床,王忠敏团队在忙碌的同时也面临着无数困难和挑战。医疗器械不足、技术不够成熟、疗效不够稳定……这些问题让医生们倍感压力。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在工作中更加饱含着对患者的责任和担当。


有时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进行危险性较高的介入治疗。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整个科室就会紧急讨论,不断研究讨论方案,设计合理的手术流程,并通过模拟演练不断优化方案。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瑞金医院介入科赢得了更多的赞誉和声望。随着科室不断壮大和发展,科室床位逐渐增加到了40张。不仅如此,由于医生们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北院也增加了12张床位。现在,瑞金医院介入科已经成为全国一流的介入治疗中心,不仅人员精干,设备也相当先进。介入科室一年完成的手术已超过6000台。科室还装备了全球顶尖外周血管导航设备icono,成为介入手术的得力工具之一。


王忠敏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希望。在他的心里,瑞金医院的介入科早已成为了多学科合作与融合的大平台。


“我们的平台可以帮助和支持很多科室的手术,比如,骨科、消化、呼吸、甲乳外科等等,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平台会有更多发展。”

image.png




3、无悔医疗,仁者医心

王忠敏每天都很忙碌,这些年他的团队所治愈的病人成千上万。他深知,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用心去救治病人是医者的根本。


2022年疫情期间,曾有一对父母带着15岁的女孩小陶前来求救。他们的女儿150cm身高,体重却只有20公斤。其实,小陶出生不久后被诊断“色素失禁症”,几年前又查出食管多发节段性狭窄伴溃疡以及回肠和结肠多发溃疡,判断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3月27日,小陶突然高烧39度,浑身不舒服,咳嗽不止,还频频呕吐。家人急忙求助瑞金医院,病情紧急,儿科医生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收治这位小患者。


入院后,对于小陶病情严重的情况,儿科肖园医师立即采取了多项治疗措施,包括抗感染、禁食禁水、静脉营养等,同时放置胃管进行负压引流,以稳定小陶的身体状态和减轻症状。但是仍然出现了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的情况,让大家十分担忧。


为了救治小陶的生命,麻醉医生黄燕华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刻赶到病房,紧急施行气管插管术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成功将小陶的血氧饱和度回升。但是小陶的左肺感染症状却越来越明显,李磊主任决定实施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小陶已经出现了食管-气管瘘。在负责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努力下,他们尽快找到了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逐渐调整小陶的营养状况,为她尽快恢复健康创造条件。小陶此时身体虚弱,手术的风险很大,医生们也在积极探索合适的瘘口封闭手术方案。


当时上海部分地区已因疫情被封控,对于小陶这类重症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同、医护团队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各科室密切合作,包括王忠敏在内的二十多位专家纷纷加入会诊,形成了强大的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团队的全力协作下,终于确定手术为最佳治疗选择。


小陶只有十五岁,而未成年人的解剖结构与成年人相比有所不同,因此通用的支架无法完全适用。在介入科丁晓毅、王忠敏和黄蔚医师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根据小陶的CT扫描图像进行了个性化3D打印定制气管支架,让手术成为可能。


手术期间,王忠敏、李田宽、陶磊和李磊全力配合,小陶终于完成了气管支架植入手术,成功封堵了瘘口,使她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程度地缓解。


几天后,小陶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成功撤离了呼吸机和气管插管,并转入儿科病房。但是由于小陶无法经胃入口进食,医生们决定在透视下放置空肠管,为她建立了重要的营养通道。


为此,王忠敏再次手术,为小陶放置空肠管,为患儿进行肠内营养建立了重要的生命通道。


“后来这个孩子的体重已经从20公斤增加到了40公斤,现在去上学了。她的康复让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小陶的手术医生,其实心里也蛮自豪的。” 王忠敏微笑着说。


image.png

image.png





4、医、教、研齐头并进

介入医学最重要的核心是它采用微创的手段,所以往往病人住院时间较短,副作用小,降低病人的创伤。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更愿意接受这种治疗。同时,由于是微创手术,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在这一领域诞生。


“15年前,我们和交大药学院郭圣荣团队合作,开始了载药食管支架的研发工作。我们期望支架不仅能撑开食管,同时还可以带药治疗患处,在过去的15年间,我们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如今,回想起为了开发支架的场景,王忠敏记忆犹新。


“在气管支架的研发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来验证支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最初,我们选择了兔子作为实验对象,将支架放到100只兔子的食管中进行实验。然而,放置到第一只兔子食管中,我们用了3个小时,后来不断打磨优化流程,最终降到了每只5分钟。”


为了进一步验证可行性,王忠敏团队开始了猪的动物实验。然而,实验发现支架总是容易脱落进入猪胃。他们深入研究发现,猪是四足动物,它的食管有很大的挤压力才能把食物送入胃,所以很容易将支架挤压脱落。


“我们不断地尝试不同方法,研究加固新手段。他们不断调整,把实验用的支架直径从2cm调整至3.5cm,并用丝线固定到猪鼻中隔部位的方法,保证支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王忠敏看来,研发的过程也是不断修炼的过程,更是技术打磨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验和探索,最终他们成功地研发了具有高安全性、高有效性的食道支架,为病人的治疗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高临床水平,推动团队思考,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科室的研究水平,为此,他们获得了四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四项上海基金的支持,还发表了很多重要论文。而且有些论文也被Nature等高分论文引用。王忠敏期望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新产品可以被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治疗。


王忠敏的团队还参与了很多科研转化项目,不仅在食管领域,在气管、肝胆、血管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尝试。


“再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常规放气管支架的过程不用麻醉,我们必须在15秒内完成放置,如果没完成,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这样就需要拔出来重新做。然而,现在,我们对支架推送器做了改进,加入很多元素。伴随着推送器尺寸的减小,我们放置支架简单了很多,病人可以在无痛、有氧状态下完成放置,这样即使手术需要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也不会对病人的情况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着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王忠敏觉得逐步向全国推广标准化、同质化的方法和指南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更多的患者就能受益。因此,他每年都会组织各类学习班学习。


此外,在纳米刀结合免疫治疗领域,王忠敏也颇有体会。


“我们团队在治疗胰腺癌方面融合了纳米刀和免疫治疗技术,如,PDL-1,使得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image.png

image.png





5 、支援边疆,兵团情深

“十年援藏、援疆,我对当地老百姓是很有感情的。我和当地的医生和老百姓都能打成一片,很开心。”王忠敏说。


通过长期的援助工作,他与当地的医生和居民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无论是面对艰苦的环境还是挑战性的医疗任务,他们都能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共同为当地的发展和健康贡献力量。对于王忠敏来说,与当地人民的情谊是他最宝贵的收获之一,这种感情的牵绊让他愿意长期投身于援助工作中。


王忠敏主任于2013年担任援疆专家后,从上海到新疆,奔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指导。十年来,他救治了无数边疆地区的病人,帮助当地医院实现了介入团队“从无到有”的蜕变。


“曾经有一名石河子当地学龄前的小女孩,由于误食可乐瓶中的某种物质,导致严重的食管闭合和烧伤。当地的胸外科医生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年纪还那么小,能否承受这样的手术风险?此外,这可能意味着她会失去很长一段食管。”


王忠敏想,能不能用支架慢慢扩张,把孩子的食管扩张开。一开始,有一些同事反对他的做法,但王忠敏决定试一试。最终,他成功扩张出了一个直径3~4mm的通道,小姑娘的唾液开始可以进入食管。小姑娘和她的家人感激不已,一个月后,小姑娘再次来到医院,王忠敏又帮助她的食管封闭处扩张到了10mm,小姑娘渐渐康复了。现在,小姑娘的家人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感谢他。


每当王忠敏想到这样的场景,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当地居民朴实的微笑和那片土地碧蓝的天空。


“在新疆,我去的第一家医院是石河子绿洲医院。在那里两个月后,石河子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院长找到了我。他告诉我,他已经当了院长十年,一直想在医院里成立介入科,甚至派遣了四批人出去学习,也尚未成功完成科室建设。他觉得我应该能够给他一些帮助和启示,也期望我能去帮助他们建设科室。”


王忠敏当时听到他的请求,感到既惊讶又欣喜。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他充满了信心,开始思考如何在条件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成立血管介入科。


为了能把当地科室建设好,在完成一年的对口支援工作后,王忠敏并没有离开,反而继续开展“柔性援疆”,每月都前往石河子主持工作至今。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在新疆完成介入手术高达六百多例,其中急诊介入手术占三分之一以上,一半以上填补了当地医院空白。


“我培养了8个医生,并且帮助他们构建了学科体系,现在石河子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拥有新疆兵团最好的介入科,医疗技术也是最好,也算是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队伍。” 王忠敏自豪地说道。


除了亲自帮助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援疆医疗队也通过引进国内新技术、推动医护人员与各地顶级专家交流等方式,让医护技术得以不断提升,为当地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王忠敏不仅开展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发起组织了“兵团介入沙龙”,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前来分享自己在不同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为当地医疗同行搭建了一个畅通交流的平台。


在这个学术沙龙中,每位专家学者都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见解,得到了在场医护人员的高度认可和赞誉。通过相关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帮助。在王忠敏主任的带领下,学术沙龙促进了当地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医疗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就感,这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现在也经常去新疆,一方面我觉得当地老百姓,同事对我很信任,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去让当地的医疗条件能更好一点。”


对于王忠敏的突出贡献,作为援疆干部的他也被当地评为石河子市的拔尖人才。


“我们瑞金医院也非常好,为了支持援疆、援藏的工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对来自石河子和日喀则这两个地方的医务人员,我们提供免费的教育项目,甚至提供免费住宿,让他们来学习,我非常感谢医院为来自这些地方的医护人员给予可持续的医学教育支持。”


每一次的援助都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无私的奉献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真挚关怀。而这种可持续的医学教育支持,则如同一片沃土,滋养着他们专业技能的成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回馈自己的家乡,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增添新的希望。

image.png

image.png

 图片

龚芷葳

在援疆过程中,您在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上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您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忠敏

 图片

我其实很适应当地的环境,常常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当地人也喜欢和我交流,我们一起工作,一起探讨疾病,最重要的是当地人和我之间非常信任,这让我在当地的工作非常顺利。


 图片

龚芷葳

在日常工作中,您是如何保持高效率和良好心态的?

王忠敏

 图片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尽可能安排合理的工作计划,避免时间上的浪费和拖延。同时,我也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时间,避免工作压力过大而影响心态。我相信热情、耐心和细致的态度能够帮助我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时候,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和努力,但让病人恢复健康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和骄傲。我始终相信,医生最大的回报就是看到病人的康复和获得健康的机会。


 图片

龚芷葳

您组织的各种介入培训很多,现在参加您组织的介入课程培训的都是哪些学员?

王忠敏

 图片

目前参加我们组织的介入课程培训的学员主要包括介入医生、放射科医生、内科医生以及外科医生等,大约20%为介入和放射医生,80%为内科和外科医生。这些学员有着共同的需求,即掌握介入手术技巧与相关医疗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技能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因为介入技术目前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而许多介入操作也需要多个科室紧密合作完成。


 图片

龚芷葳

您前面介绍了很多科室交叉合作的案例,我想,介入科的平台会越来越大,您还有其他科室合作的体会吗?

王忠敏

 图片

我们和妇产科、骨科合作,通过精准地介入操作和栓塞手术,成功地降低了手术出血量,并大大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比如,在骨科骨盆置换手术中,我运用了髂动脉临时栓塞技术,使得患者用血量明显减少,这也促使了更多的科室与我合作探索这些先进介入技术的应用。总之,我很自豪能为医疗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很欣慰看到我的努力带来了显著的成果和回报。



·END·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