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凌昌全|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更新时间:2023-06-22点击:3171




凌昌全

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凌昌全,男,主任医师,教授。

1974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即选为连队卫生员,利用几根银针一把草,为军队官兵解除病痛,开启了他的中医生涯。

1986年开始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奠基人之一的赵伟康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为他走上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之路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名中医。

2007年被解放军总后评为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

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岐黄学者”。

2020年被授予“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2022年入选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2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名中医”,也是军队首位被授予该称号的专家。


现任: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指南编制组成员,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主编。


曾任:

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中医医院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40余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中西医结合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名中医,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首批“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1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编著作11部,发表论文178篇,培养毕业研究生126人(硕士61人、博士65人),历任上海市第九、十、十—届政协委员。


凌昌全教授创新肝癌“癌毒”理论,运用现场流调,证实“癌毒”是肝癌病因病机变化的主线,其盛衰决定着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中医诊疗恶性肿瘤的基本着眼点。在此基础上,创建 TAHE术 和以毒攻毒新型中药斑蝥素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等新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首次系统提出“中医药应该贯穿恶性肿瘤防治全过程”、“中医药在肿瘤不同阶段作用地位不同”和“肝癌晚期应该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导”等学术观点,明确肝癌中医诊疗优势,并形成同行共识。牵头制定的《肝癌基本证候诊断规范》被纳入《肿瘤中医诊疗》,首创的肝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被写入《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版)》在行业内推广应用。先后研制出“甘枣宁颗粒”用于脂肪肝的治疗、“四生汤”、“复方斛芪含片”以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抗缺氧、抗疲劳、抗应激军特药——复方苋参口崩片以及专门治疗晚期肿瘤的院内制剂“金猫解毒颗粒”等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擅长:

肝癌、肺癌、肠癌、胃癌等各种癌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在肝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已经建立起早、中、晚期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及规范,显著提高了肝癌的临床疗效。


第一视角


凌昌全



在中国几千年浩瀚的文学史中,与“生死”相关,千古流传的诗句辞文数不胜数,有些悲壮,或有些伤感,有些承载了家国情怀,还有些折射着人生无奈。


而面对眼前这位看尽生死一线间的大医,让我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他的病人大多是癌症晚期的病人,在他的眼里再严重的患者也是有幸福、有尊严、有希望的。他觉得,有时要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为病人找到取暖的方式,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这便是人生的圆满。他说,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把生命里的温暖奉献给病人,见人疾如己疾,见人忧如己忧。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份工作。


凌昌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海军军医大学中医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


他是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上海市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轻时,他曾挥洒青春驻守边疆,如今,行医近半个世纪,立德修身,大医精诚。


在他的眼里,中西医结合注定是医学的未来,当祖国医学智慧融合了西方医学的成就、西方医学吸纳了祖国医学精髓,必将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无数生命的重生之路。


“历尽沧海是为仙。”我们一起听听这位大医的传奇故事。

image.png




1、医路繁星

安徽省怀宁县,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钟灵毓秀美如诗画,历史名人浩若星海。在这里诞生了无数了不起的人物:陈独秀、邓稼先、邓石如、海子、杨月楼、丁永泉、杨石先、王星拱、刘若宰和杨兆成……他们用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辙缓缓向前。


这里便是凌昌全的故乡。


儿时的凌昌全就有一个从军梦,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1974年,凌昌全从高河中学毕业后,如愿参军入伍。从此,凌昌全成为了一名守卫着祖国的西北边疆的解放军战士。虽然离家万里,时常风沙漫天,他却觉得倍感自豪。入伍不久,凌昌全得到一个被派往天山脚下某部卫生员培训班学习的机会。卫生员培训结束后的一天,一位连长突然高烧不退,换了好几种抗菌素都不见效。初出茅庐的凌昌全根据已经掌握的中医药知识,配了几味中药,仅3天时间,连长的高热退尽了。就这样,他与中医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在边防站的几年里,他用一根根银针一把把草药,为军队官兵解除病痛,用自己所学守护着戍边将士们的健康。


1978年,经过部队的层层选拔与批准,凌昌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并以全优成绩毕业。毕业后,凌昌全第一时间赶回西北,回到部队,回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在戈壁滩上的解放军第546医院挥洒汗水,治病救人。在这里,他与几位老专家、老学者一起建立起了国防科工委系统第一个具有独立护理单元、25张病床的中医病区,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这时的凌昌全觉得自己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他决定继续深造。


1986年,凌昌全攻读上海中医学院硕士学位,师从中医肿瘤泰斗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全身心投入肿瘤防治的研究,在继承刘老“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1200多例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69%的肺癌患者表现为气阴两虚,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益气养阴方能明显降低对肺腺癌的诱发率。这一论文在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受到高度关注,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医学刊物上发表。其后主持研制的“减毒一号”,又名“四生汤”,获得雅加达国际中医药最新成就展览会“金奖”。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凌昌全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奠基人之一赵伟康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赵老治学严谨,特别强调基础研究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这也使得凌昌全拥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开创学科建设之先河的勇气,特别在点点滴滴的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无愧于全军首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的头衔。在2007年军队系统“拜院士为师”活动中,凌昌全又拜陈可冀院士为师,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院士的治学精神和大师风范,更坚定了凌昌全对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之路的信念。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中医的经典著作和传统方法都是中医的灵魂,熟悉经典至今仍是中医师行医之基础,但仅仅熟悉经典是不行的,人类在医学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也包括医学,如果需要让祖国的医学发展,就需要将它放到科技和人类大发展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自己的成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使二者科学地‘结合’、‘整合’至‘融合’。”


凌昌全觉得,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中西医结合的魅力在于可以海纳百川。他说,医学的发展与成长就像大树的生长,既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


image.png



2、创造奇迹的中西医结合践行者

作为中西医结合的践行者,凌昌全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建成了中国最具规模的综合医院中医科,这一路走来很艰辛却也自豪。


这是一段把一个"三无"科室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传奇历程。作为中西医结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谈起刚到中医科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当初的中医科是无病房、无课题、无成果,要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很艰难!作为全军最年轻的中医科主任,他带领仅有的七八名医师数十年如一日拼搏在医教研一线,除了敏捷的思维,不懈的努力,还有强烈的信仰和充满大家长关怀的领导魅力,才能凝心聚力,在短短十几年里完成了长海医院中医科的跨越式发展。


1996年,成为首批"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2000年,被评为全军中医内科中心。2003年9月,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介入实验室、中药剂型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了专业学术期刊《中西医结合学报》,被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索引系统收录……


当年的中医科逐渐被建成为长海中医院,如今已是全军唯一的集中医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备战打仗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综合基地。设有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中药方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肿瘤、中医妇科、针灸推拿、军事中医学9个教研室及临床科室,拥有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后勤科研实验室,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共有教职员工两百余人,其中71.2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大家庭。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74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20多项,获批专利授权30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单篇最高IF 32.086分),单篇最高被引175次。


作为全军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凌昌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硕博研究生多达100余人。在他的学生中已有7人走上医院领导岗位,26人担任科主任,2人分别入选国家优青和青年岐黄学者,2人分别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他们正在成为军队和地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芬芳。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当学生们提到凌昌全时,他们的言语总是那么阳光、自豪,对所学专业的未来信心满满。在他们的心里,凌昌全是自己的领路人,带领自己走向梦想,这梦想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而他们是探索中西医结合道路上结伴而行的旅人。

image.png



3、患者永远是核心

2022年,凌昌全被评为解放军系统首位“全国名中医”并继续当选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成为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领军者。


“让肿瘤患者在无痛苦中延续生命,这是我不断奋斗的目标。”凌昌全说。


肿瘤晚期病人的情况往往很复杂,凌昌全觉得自己必须守护他们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尊严。


“首先,面对焦虑的患者:我们要让他不要急,要帮忙想办法”


很多病人或是无法手术,或是多种治疗后病情仍无法控制,或是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而被西医科室“拒之门外”……因此,初诊时的患者都是非常焦虑的。医生要和患者及其家属一起分析目前的疾病情况,分析每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的利与弊、以及对生存期的影响,给患者在中医药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中,优选出适合当前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才能打消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无助的情绪。


“其次,面对恐慌的患者:我们要安抚病人,告诉他们肿瘤不可怕”


安慰病人是开导的起点,也是凌昌全对肿瘤发生、发展机理了然于心后的自信和从容。


曾经一位上海的患者,因肝癌术后,AFP升高,CT示肝内新发一枚疑似活性灶来诊。凌昌全分析病情后发现,孙女士的肿瘤指标AFP虽然升高,但超出正常参考值的范围并不多,而肝内新发疑似活性灶的直径又非常小,这个时候做任何外科或微创的干预反而会损伤原本机体的“正气”,并不值得。“不要怕,AFP升高不可怕,你看,这过去的3个月,它基本上没有长。何苦天天担心,让自己过的不开心呢?我们吃中药,且等它3月,这3个月,我们好好过日子,不好嘛?”面对担心肿瘤复发,吃不好、睡不好的孙女士,在轻松的氛围中,凌昌全跟孙女士约定好3月后先复查再面诊。3月后,孙女士兴高采烈地再次来诊,告诉凌昌全,这次复查还是和3个月前一样,AFP几乎没有再升高,新发疑似病灶也没有再长大!此后,孙女士在凌昌全处定期调整中药处方,当初肝内的那个小病灶也没有再长大。如今,每每说起当年的“险境”,孙女士总会说,凌昌全给她的“信心”就是她的定心丸!


“此外,面对悲伤的家属:我们要换位思考他们的难处”


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就是在凌昌全的耐心努力下,逐步医患通力合作,大大延长了生命周期。


“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家庭的温暖是医生和医学永远不能替代的治疗方式。不管再忙再累,对每一个病人和家属都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耐心劝慰……”凌昌全分享道。即使面对那些无法治愈的病人,除了遗憾,也应让病人与家属感受到,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是诗,也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

image.png

image.png


Q

A

晔问仁医


 图片
 图片

凌昌全



 图片

晔问仁医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源地,一直走在中西医结合的最前列,您也是亲历者,能否从临床和理论研究谈谈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

凌昌全

 图片

上海是全国较早掀起中西医汇通思潮的地区,民国时期就有倡导中西医汇通的先驱恽铁樵、较早创办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医院(后更名为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李平书等,再到邝安堃、沈自尹,以及我的博士导师赵伟康、我在学会的前任王文健等教授,一批一批专家抓住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科学问题,促使上海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海军军医大学在1998年建成了军队系统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中西医结合临床也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华山医院研发的麝香保心丸、瑞金医院采用砷剂治疗白血病、仁济医院开展的针刺麻醉辅助手术治疗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基础和临床研究也从中西医的简单叠加逐步深入到机制层面的中西医融合。实践证明,在临床中融入中医学诊疗思路和方法、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有助于提高医学理论和临证水平。


 图片

晔问仁医

有人说中医传承几千年生生不息,中医的灵魂是经典。自古就有《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籍流传至今,您怎么看待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防病治病手段?对提高临床疗效并推动医学理论的创新有哪些意义?

凌昌全

 图片

中医学的发展本来就不是固步自封的,古代中外医学交流就很丰富,例如现在常用的乳香、没药就是《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问世之后传入中国并推广使用的。经典著作有经典的价值,但不代表就能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努力发掘、不断提高才能使之更好地造福全世界。例如屠呦呦教授受《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的启发,提纯青蒿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实际典范。不同医学体系的碰撞在所难免,但是自我封闭走不长久,我们一定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挖掘、提高、推广中医药学。


 图片

晔问仁医

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的特色和优势有哪些?

凌昌全

 图片

1,在癌前病变的预防领域,中医“治未病”、防病于未然,大有可为,如肝硬化、肠息肉、肺结节等。我们与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合作,在启东乡镇开展大样本的临床流调。并在上万例临床数据基础上,带领攻关团队研制出疏肝健脾、方便携带、药食两用的“甘枣宁”颗粒。经上千例实验证实,“甘枣宁”颗粒能逆转肝细胞脂肪变性,延缓肝硬化结节形成。在对亚硝胺诱导的动物肝癌模型观察中发现,单纯亚硝胺诱癌组大鼠在12周有20%出现肝硬化,16周100%出现结节性肝硬化,40%并发癌变。而甘枣宁预防组出现肝硬化、癌变结节的时间均明显延迟于亚硝胺诱导组,在第20周单纯诱癌组肝癌发生率为100%,甘枣宁预防组仅为80%。此项研究给肝癌提供了“未病先防”的措施,将使得众多的肝病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2,而在肿瘤发生后,放化疗有效但毒副作用明显。使用中医药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减毒、增效作用。

3,到了肿瘤晚期阶段,目前很少有真正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有效疗法。我觉得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缓致命之毒,减轻患者痛苦,适当延长生存期。

4,另外,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很多药物引起的并发症,如皮疹、手脚麻木等等,这些使用中医治疗也能够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片

晔问仁医

请谈谈您在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实践中取得了哪些卓越的成就?

凌昌全

 图片

基于肝癌“癌毒”理论,我们团队创立中药介入和斑蝥素热凝胶局部注射治疗肝癌两项新技术,研制“甘枣宁颗粒”、“解毒颗粒”等肝癌特色院内制剂;根据肝癌不同阶段和中医药发挥作用的基本环节,设计肝癌早、中、晚各阶段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精准方案,牵头开展多项RCT研究,使肝癌早期术后复发风险下降30%,中期客观缓解率提高28.4%,晚期疗效接近靶向治疗但药物费用降低50倍,直接受益的肝癌患者超过45000例,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制定并公布我国首部《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图片

晔问仁医

您作为全军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毕业博士生34名,硕士生40名。在毕业的研究生中目前已有3人担任了副院长,12人走上了科主任的岗位,还有4人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6人入选上海市卫生局优秀青年医师计划。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培养学生方面,您最注重的是什么?

凌昌全

 图片

1.个人目标要明确,要坚定中西医结合之路不动摇。

2.拜名师、做临床、读经典是一条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

3.上海是中西医结合的发源地,要发挥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西医、中医都要懂,既要当“老”中医,更要当“明”中医,面对病患自己要先明明白白,要善于借助现代医学诊疗仪器,使中医四诊更精准。


 图片

晔问仁医

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您从基层卫生员到全国名中医,您有什么心得体会分享?

凌昌全

 图片

首先是“术有专攻”,我虽先后师从刘嘉湘、赵伟康、陈可冀等多位医学领域的大咖,却一直在中医肿瘤领域摸爬滚打,从来没有改变过主攻方向,更谈不上“改行”。

其次是“科学精神”,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本着科学精神,善于思考而且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第三是“心胸坦荡”,要有团队意识乃至社会意识,中医的传承创新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正真你做到“心胸坦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最后是“病人至上”,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头禅”,而是刻骨铭心的体会,我始终感谢我所诊治过的每一位病人对我的信任和配合,否则我不可能有今天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成果。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已经过军队相关部门审核,获准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东方医学人物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