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5点击:4071
张志文 精诚行医四十载,筚路蓝缕再出发
人物介绍 张志文: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擅长:1.各种颅内(脊髓)肿瘤的显微微创外科治疗。2.脑血管病的显微微创外科治疗(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 专家介绍:先后就职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二次国家公派赴日本京都大学脑神经外科和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脑血管外科学习和工作四年。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担任国内期刊源和SCI等10种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7项。在Stroke, Neurosurgery, BrainResearch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由Springer等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曾担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项)首席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子课题)和面上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北京市科研课题多项。
第一视角
张志文 对于生命垂危的脑部疾病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宝贵的生命。于他而言,分秒必争是工作的常态,只为病人能跑赢时间,赢得重生。 年华匆匆,流水无声,从医四十载,他是无数病人生命的希望与转折。如今,虽然岁月的流痕染白了双鬓,他却依然奋战在手术一线。作为中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无论面对什么病人,他都会应对自如,当机立断,追求卓越。 初见他,神经外科医生特有严谨细致的气质扑面而来。在这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交流中,他和蔼、风趣地分享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他笑的时候很温暖,讲话力道十足,自信在握,让人想到“如沐春风”这个词。他分享着近四十年的从医经历和心路历程、栩栩如生的描绘,将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史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触摸到了神经外科学发展的脉搏。 张志文,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学引路人之一。 “医学的核心价值是雷霆救兵,背人渡河。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和时间赛跑是我们每天的常态。有时候,提前半个小时手术和晚半个小时手术,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当我们看到家属对病人治疗方案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真的都急死了,生怕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以顶尖专家的身份从解放军总医院退役后,张志文割舍不下自己热爱的神经外科事业,精湛的医术让他又被上海作为特殊人才引入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担负起发展这所百年老院神经外科发展的重任,而他觉得这是一段新的征程。
1.医路无悔 有些人的从医之路就像是一场落花流水的缘分,岁月流逝,无论生命的时钟把他推移到什么位置,都能把握好自己,为自己的生活找准支点,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滋有味。 张志文的故乡—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这里风景俊美,有着“一眼看三国”的边境风光、是一片富有浓郁朝鲜族风情的地方。儿时的张志文热爱学习,一心想当科学家。恢复高考后的1979年,张志文以高分考入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学生。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科技的春天到来了,那时的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也许是因为家庭影响更大一些,最终选择了医学。我的姐姐、嫂子都是医生,看到高中的我身体比较弱,家人都建议我选择医学。最终,我考取了临床医学6年制的日语医学班。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我们学习外语是为了能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 日语班的学习非常辛苦,第一年是学习日语,剩下的五年所有医学专业课全部使用日语教学。尽管如此辛苦,张志文还是以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毕业后,张志文报考并被录取了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那时的张志文一心想当科学家,期望自己能被诸如病理学、生理学这些基础学科录取。但最终被调配到神经外科,他犹豫再三,决定放弃中国医科大学的录取名额。很快,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给他发来报到通知,期望他能来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而相中他的导师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易声禹教授。 “我还记得,当时易教授问我未来想做什么。我说,我想搞研究,成为科学家。易教授说,神经外科也可以搞研究啊,可以去做神经病理学研究。于是,我就进了神经外科,准备第二年继续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不巧的是,不久总后勤部下文通知,本科毕业三年才允许参加考研。结果,我就在神经外科临床先做了三年,这三年的临床实践,让我对神经外科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年转瞬即逝,1988年张志文成功考上硕博连读研究生,对神经外科有了更系统的学习。1993年如期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张志文获得了参加“日中笹川医学奖学金”去日本访学的选拔机会。 日中笹川医学奖学金项目签署于1986年,其目的旨在通过每年培养来自全国各地100名医生或研究人员,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迄今已有数千名中国进修生获得奖学金,在日本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研究。 当年,张志文以全军日语考生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在这一年里,张志文来到国际著名学府京都大学脑神经外科,专门从事显微神经外科的临床技能培训。当时,国内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也刚开始不久、尚未普及,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是一项神经外科常规技术。张志文便将“显微神经外科”作为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每天进入手术室参加或参观手术,为日后回国开展显微神经外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996年回国后,张志文率先带领科室人员,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为科室整体手术技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同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回国时,医院正好刚刚购置了神经外科显微镜。刚开始大家还不知道如何正规使用显微镜,包括手术护士如何配合显微手术也没有经验。我便把在日本留学期间学到的相关技术和经验,在日常工作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1999年,经中日双方的联合推荐,张志文以特别研究员身份再赴日本国立循环病中心,从事脑血管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三年。这次出国让他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对很多方法也有了更系统的掌握。 2002年春天,张志文回到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同年年底,由于工作需要,张志文被调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工作,后来担任神经外科兼神经医学中心和全军恶性神经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在这里,张志文得到了国家和军队的多次表彰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成果7项,并担任了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2020年,张志文从军队光荣退役。这时他已然成为顶尖、有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抓住机遇,将张志文作为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从北京引进入沪。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弱小科室发展成为上海市同级医院中的佼佼者。为此,张志文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功不可没。
2.新阵地、新征程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始建于1921年,是一所具着百年光辉历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在上海医院发展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近5年来,第四人民医院从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齐头并进、飞速发展,特别是迁往新院区后,加大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力度,目前很多科室的学科带头人都由国内著名专家担当,可谓兵强马壮。 为了尽快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打造成临床、科研和教学全面发展的优势学科,张志文认真思考、仔细研究,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排兵布阵,确定亚专业发展方向,使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患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目前,我们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以机器人辅助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包括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功能神经外科(如三叉神经痛、DBS手术)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在过去的两年里,除急诊手术外,来自上海市和全国各地的择期手术病人越来越多。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团队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 说到自己团队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展过的手术,张志文颇感骄傲与自豪。 2021年一位潘姓女士因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瘫痪在床两个多月在当地医院就医,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日渐加重,最后潘女士竟瘫痪在床。 抱着一线希望,潘女士家属慕名联系了上海四院的张志文主任。不久,他们一家驱车来到上海。张志文团队首先对潘女士进行了详细体检,初步判断病变应该是位于脊椎胸段,进一步的脊髓核磁共振检查也证实了张教授的判断。但是由于病程较长,潘女士生长在胸八椎水平椎管内的肿瘤与周围粘连、钙化明显、脊髓严重受压,受压节段脊髓被肿瘤推挤、压扁,手术难度很大,稍有不慎造成脊髓损伤,就会导致彻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而且胸段椎管内的肿瘤术前定位难,如病变部位定位不准确,潘女士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手术创伤。同时,她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为麻醉和患者术后恢复增加了难度。 在张志文的带领下,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组织多学科会诊,联合呼吸科、麻醉科、康复科制定了术前术后肺部管理及康复方案。同时在术前与放射科合作,对肿瘤所在体表投影做了影像学的精准定位。 张志文团队术前反复讨论,为降低潘女士的手术创伤,张志文决定在切开皮肤、打开椎板后,全程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开硬脊膜后发现、肿瘤几乎占满所在椎管节段,脊髓受压变形如纸板一样扁薄并被推向椎管一侧,由于肿瘤质地坚韧、钙化,需要先在肿瘤内分块切除、待缩小肿瘤体积后再进一步分离肿瘤与受压脊髓的界面。通过张教授显微镜下的娴熟手术操作,不但成功完全切除肿瘤,而且避免了原本已严重受压受损脊髓出现新的损伤。 本次手术的全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术后次日,潘女士双下肢肌力即明显好转,术后约一周时间便可下床站立并在他人协助下可以慢步行走,十二天后出院时,张女士已可独立步行了。 “脊膜瘤是生长于脊柱椎管内、脊髓外硬脊膜下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不明、生长缓慢,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待肿瘤逐渐长大、压迫相应节段的脊髓后,导致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一旦发现应该尽早到神经外科就诊并手术切除肿瘤。” 后来,潘女士家属向张志文团队发来了感谢信,感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专家拯救了患者本人和他们的家庭。 过去两年,像潘女士这样慕名来到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患者越来越多。在张志文的带领下,科室的中青年医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科室作为上海市脑卒中预防和救治服务体系成员以及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卒中中心),在机器人辅助显微镜/内镜下微创治疗脑血管病、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帕金森氏病、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等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3.拥抱科技,展望未来 “神经外科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我想在外科学领域,神经外科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从1985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已经38年了。应该说,我们神经外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早期的肉眼手术到显微手术;从缺少诊断方法,到如今各种精准诊断技术和设备。2000年之后,神经内镜手术又有了飞速发展,很多手术通过内镜就能解决。在科研方面,神经外科也是最具前瞻性的领域。众所周知,神经外科与脑科学是紧密相连的,方兴未艾的脑科学研究离不开神经外科的介入,目前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因此,我们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基础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我对团队成员,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学者型神经外科医生的基本要求。” 为了推动科室的进一步发展,2022年医院为神经外科购置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今后进一步拓展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室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张志文特别看重科室人才建设,他对年轻医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他们设定业务专攻方向,为年轻医生创造各种学习、学术交流机会,指导论文撰写、申请各类科研基金。 “我鼓励年轻人要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今天的科研条件和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多,我常常建议科室的年轻人能够使用各种方法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这些有经验的医生也会亲自参与各种手术,指导他们去成长,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当然,对于科室的医生要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去督促他们进步成长,定期汇报所得所学”。 如今,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手术量已在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在张志文看来,这是团队成长的结果。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成功打造一个优秀团队也就意味着拥有未来,而拥有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Q A 晔问仁医 张志文
晔问仁医 在学生眼里,您是怎样的老师?您如何培养教导学生?您的带教强调哪些要点? 张志文 别人对我总体感觉还是比较严肃的,其实我还算随和。我要求他们日常工作学习要争取做到最好,但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放松,做到劳逸结合。我主要对他们进行指导性的要求、定方向。他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神外医生要具备“胆大、心细、严谨”的素质。
晔问仁医 脑出血是老百姓常见的疾病,您的科室在临床中也遇到很多案例,能和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预防脑出血以及目前脑出血治疗的现状吗? 张志文 脑出血俗称脑中风,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病理现象。常表现为肢体不能活动、无法言语、意识不清,甚至威胁生命。 至于如何预防脑出血,那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血压;其次饮食要清淡,多吃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波动;最后戒烟酒,适量运动,定期体检。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病人有肢体不能活动、无法言语、意识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最好拨打120由专业人员运送,尽量减少自行搬动。神经外科医生应该第一时间介入,为挽救生命、保全功能赢得时间。我们治疗脑出血的方法很多:神经内镜作为微创治疗脑出血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脑内血肿清除治疗,血肿量十几毫升都可以立体定向下将血肿清除,手术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医生直视下能观察到出血点并有效止血,手术时间短、术后感染率低,更重要的是解除了血肿的压迫,能够让患者更加快地恢复神经功能,早日回家。我们现在采用的机器人辅助神经内镜/脑室镜、显微镜下清除脑内/脑室内血肿以及血肿穿刺抽吸,使手术更加精准微创、疗效更加满意。
晔问仁医 有些痴呆是可逆的,通过您这边的治疗可以有效治愈,听起来很神奇,您能谈谈是怎样做到的吗? 张志文 临床上,可以引起患者认知障碍(痴呆)症状的原因很多,其中正常压力脑积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病人发生正常压力脑积水,可能会出现如下三个主要症状:1、走路缓慢、不稳。双脚拖地行走,就像被粘在地面上,有时误以为是髋膝关节病变:2、小便多、小便憋不住。泌尿外科治疗后效果不佳;3、类似“老年痴呆”的表现,比如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往往被草率地认为得了“早老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但这种表现实际上是因为脑积水所导致。 我们神经外科通过机器人精准定位、将脑室端导管送入侧脑室,把多余的脑脊液通过腹腔镜将另一端导管送入腹腔分流的脑室腹腔或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使病人走路不稳、尿频尿急、“老年痴呆”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有效率可达到90%。
晔问仁医
如今有很多新的手术方法和技术,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机器人手术?您觉得手术机器人会是趋势吗? 张志文 我觉得,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是未来趋势。2022年,医院为我们科室购置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进一步拓展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科室在机器人辅助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包括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功能神经外科(如三叉神经痛、DBS手术)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在过去的两年里,来自上海市和全国各地的择期手术病人也越来越多。
晔问仁医 除了对神经医学的热爱,每天都投身于临床,您的家人理解吗?另外,您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张志文 说来惭愧,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有更多的系统时间培养个人爱好。但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就把我对神经外科事业的热爱当作了爱好吧。我爱人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她是一位从事基础研究的医务工作者,我们一起合作进行过许多科学研究。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