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7点击:735
杜隽铭
开启生与死的那扇门
人物介绍
杜隽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1989-1994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7年赴北京协和医院加强治疗科进修;2001-2004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学位。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上海市科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
擅长普外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外科危重病人的监测与治疗工作,肝脏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后的随访工作。
第一视角
杜隽铭
携一片绿叶,让心如花般充满淡淡的,静静的人生况味。在生活中,不言苦,是因为幸福;不言累,是因为有阳光。有了温暖,才有了微笑。有时候只要给自己、给病人一些时间,相信生命原本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病人的爱护,更要守护病人的希望。
说到ICU,你的眼前也许会闪过《实习医生格蕾》《急诊室的故事》里的场景,这里是医院里最忙、最杂、最乱的地方,也是生死一线间的关卡。而就在这里,她却用博观约取的知识,火中取栗的勇气,临危不乱的心智,让这一切都变得条不紊。
她是杜隽铭,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她当过外科医生,现在转战重症医学科。在她的眼里,外科医生的工作就像百米冲刺的短跑运动员,而重症医学科医生面临的工作则更像是一场又一场的马拉松。而她则将两种能力都融入了自己的血脉。
初见她,我感受到了坚定果敢,却又心细如发。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交流中,她和蔼、风趣,而微笑却总是那么温暖。她和我分享了二十多年的从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也是她工作中最让人感动的时光。那些一心一意为了救治病人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她总是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我想,这样的努力,不论成败也都很值得骄傲。
她的故事让我感到,岁月无心也有心,在这岁月里,她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用自己最平静的努力,让更多的让病人有了感动,有了希望,有了安慰,有了再生。
1.医路芳华
杜隽铭当医生应该说有点意外,因为家里人觉得医生这个职业非常适合女孩子,但中学生时代的杜隽铭却对医生有一份敬畏,作为医者没有试错的机会,万一哪天开错了药或是手术失误了,那可能是一条生命的陨落,想到这些就让年轻的她有所却步。但最终在父母的鼓励下勇敢报考了医学,不负众望进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大门。
考入医学院后,她刻苦努力,学医的路程无疑是艰辛的,读书、实践都很辛苦,需要不断在一边做一边学的过程中用心灵去体验。渐渐的她觉得学医的确很是有意的一件工作,也发现从医也很适合自己,于是就渐渐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并深知自己的选择肩负着一份责任,对责任的思考恰恰为她成为一名优秀医生播下了种子,而这种子在后来的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不断生根发芽,结出正果。
时光荏苒,1994年杜隽铭顺利从医学院毕业并分配进入新华医院工作,一开始她所在的科室是普外科。当时新华医院的普外科是独立管理重症病人的。那时的她也承担了管理科室重症病人的工作,而她的耐心、细致似乎特别适合这样的岗位,渐渐地管理的重症病人越来越多,也开始逐渐向外科重症医学方向发展。
“2008年的时候,我们新华医院专门成立了外科ICU、外科重症监护室,我也正式从外科医生转变成一个外科重症医生,那时我已有了14年的外科医生的经历,而现在专门管理重症病人也超过10年,所以在这两个学科来说,我都还是都有一些感受的,各个不同的专业,的确有它不一样的地方,各专科都有各自的辛苦和收获。”
谈到带自己走入重症医学大门的导师时,杜隽铭充满感激。“其实从我进新华以后,外科很多的导师都对我都帮助很大,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新华医院外科教授全志伟,全志伟教授既是我的硕士导师,也是博士导师。有人说,师恩如山,正因高山巍巍,使人崇敬,师恩如海,正因大海浩瀚,无法估量。在我心里,恩师除了教会我们怎样做手术做诊疗,还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临床科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怎么样成为一名仁医。”
2.开启生与死的那扇门
一扇门无情地隔离了患者和家属,这是人们对重症医学科最直观的印象。病情危重但不能陪护、不能探视——让门外的家属格外揪心。今天,我们就“打开这扇门”,看一看里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做过外科医生的杜隽铭也算身经百战了,但在ICU,需要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走钢丝般的如履薄冰。
ICU又称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各种病情严重,生命体征需要严密监测,通过加强治疗后有可能恢复的危重患者,以及各种疑难大手术前后,需对重要脏器进行监测及支持治疗的患者。对很多具有潜在致命风险的患者来说,到ICU抢救治疗很必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最坏结果的发生率。可能也是患者和家属的最后希望。
比如,刚手术完的病人,只是淌过了鬼门关的第一关,但病人能否从全麻到苏醒状态、能否拔掉呼吸机、有了呼吸后能否熬过出血关、又能否熬过各种感染的风险?都是环环相扣,生死时速。每一关都可能是漫长的等待,少则几个小时,多则数月甚至更长。如果遇到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人,可能在ICU里需要治疗长达半年的时间。有时候因为很多复杂因素又让治疗回到原点,周而复始。这对重症医生都是探索和磨练。
然而在我们眼里惊心动魄的场景,皆是重症医学科的日常。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ICU的监测能力和护理水平都高于普通病房。护理人员每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叩一次背,无论专业性还是次数,普通病区都是达不到的;另外患者所有的生命体征,都需要随时观察,让患者始终在医护人员的视线中。
机器在24小时运转,重症人也同样如此。从日暮到黎明,再从清晨到黄昏,重症无眠,希望不止。
至于救治了多少重症患者,杜隽铭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非疫情时,新华医院每年接诊量超过千人。在她的记忆里是闪烁的救护车灯,其他科室打来的急救电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重症医生并不像外科医生,做完一个漂亮的手术会很有成就感,有影像记录。在ICU,我们的成就感更多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后,病人活下来了,康复了,向你由衷地绽放微笑,那一刻我们重症人比吃了蜜还要甜。”
“记得那也是寻常的一天,一个15岁的女孩,在一次手术中心跳呼吸骤停,没有人知道骤停的原因,直接送到了新华医院,我们立刻给这个女孩插上了呼吸机,昏迷状态的她,心功能非常差,最终我们为她上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机器,在她每次出现险情时,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怕就这样失去她了,经过两周的努力,逐渐恢复,在这十几天里,我们的视线没有离开过她。这个小女孩慢慢恢复了以后,我们给她拔了呼吸机的插管,这个管子一拔掉,小女孩就说了四个字:‘谢谢医生。’当时在场的我们,内心被这一声‘谢谢’震撼到了——她终于走过了鬼门关,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又挽救了一条生命,当时我觉得自己无比幸福。”
在杜隽铭的从医生涯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时那份幸福或是幸运就会和你不期而遇,又撞个满怀。
有一天,难得休息,杜隽铭在超市购物,突然有人从背后抱住她,惊了她一跳,还没等杜隽铭回过神来,此人忙说,“您不记得我啦,是您救得我。就在去年,我得了坏死性的胰腺炎,想起来了吗?”说实话,杜隽铭一时没有回想起来,到家后,脑海里像放电影般回顾了去年几个凶险的案例,果然是她。杜隽铭想起了这位病人,也想起了当时他们科室团队奋战的点点滴滴,很是欣慰。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年轻的临床学科,集中了医院最优质的资源,最便捷的绿色通道,大大提高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每一位患者的康复,都是ICU的价值体现。
3.向死而生
眼下的疫情,也给重症医学科带来了不少挑战,但重症人依然有着向死而生的勇气。
杜隽铭向我们介绍道,新华医院是一所从零岁到一百岁的大型综合医院,重点学科不只包括儿科,成年病人也不在少数,近年来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也可以说新华医院在全国也算是少有的把儿科专业和成人专业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医院。
新华医院的周边有大片较老的居民区,人口基数很大,高龄病人非常多。正因为如此,杜隽铭收治的ICU病人中,50%以上都是80岁上下的高龄老人,也从侧面也反映了社会老龄化趋势。当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候,病人的承受度和后期的脏器维护方面难度就增加了,因为人一旦年纪上去了,慢性疾病就会多,几乎每个住进ICU的老年人都会有一些脑梗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很少没有慢性病发症的老年病人。
越来越多的超高龄的病人对科室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也是收治了不少超高龄手术患者,年龄跨度从90到100多岁不等,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整个新华医院各个科室的综合能力的考验。术前术后评估涉及的脏器越多,就越需要平衡,越需要支持。重症患者的情况不是单一和割裂的,存在很多脏器问题。例如肾脏问题,消化问题,血液问题等等。”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杜隽铭会联合MDT各个科室会诊,充分听取交叉学科专家的意见,但也往往需要平衡各个专家的建议,以求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适合本身就蕴藏着智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为患者争取了最大“生”的希望,不论是0岁还是100多岁,我们都不会放弃,几乎覆盖了全生命周期。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ICU治疗就像杂技团走钢丝,留给我们的路很窄,稍有偏移,粉身碎骨,如何保持平衡,是很见功力的,是综合诊疗能力的体现;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从杜隽铭的内心而言,她更想把压力留给自己,让希望照亮别人。
对此,杜隽铭不禁感慨万千:“作为收治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地。ICU紧张的氛围、冰冷的仪器、忙碌而不苟言笑的医护人员,常常被外界认为冷酷无情。且由于ICU不能有家属的陪伴,尤其在疫情期间,连短暂的探视也取消了,绝大多数患者的认知便仍停留在冰冷、恐惧、无助。长期以来,人们对ICU的误解,就是一进ICU的人就是‘不行了’。其实,ICU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它是生命的保障和希望。”
杜隽铭没说错,重症医学科的确解决了外科医生的后顾之忧,突破了手术禁区,为患者的手术成功保驾护航。
“外科医生和我们合作多年以来,都是信心满满。所以把病人放到我们这里,他们感觉更安心。”杜隽铭为重症人感到自豪。
在没有成立外科重症学科之前,创伤及手术后的危重病人,也只能留在原科室进行治疗。而成立之后,着实让新华医院的手术科室有了非常大的飞跃。因为重症医生在术前术后评估、病人营养康复方面都能支持手术科室顺利完成手术。外科医生的手术量是非常大的,数台手术后,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术后病人。现在这部分病人到了重症监护室,就由重症医生、专业医护团队管理,更容易发现潜在风险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并对重要脏器进行精准监护。为了保护患者,避免交叉感染,ICU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也就是说,患者入科后,从基础护理到治疗,都由重症护士和医生完成,住科期间全程无陪护。
在和杜隽铭主任的交流中,我能体会到重症医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美丽生命的感悟,这份感悟激励她不断精进,不敢懈怠。作为一名医者,一个优秀团队,随时做好了为挽救生命而付出一切努力的准备。最后,杜隽铭希望人们能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进ICU是一件悲哀的事,而应把它看作一种更好的生命保障。这恐怕也是每一位重症人的心声。
晔问仁医
杜隽铭
晔问仁医
疫情期间,可能对于您来讲,工作量增加,在治疗的同时,又要做好防护,您如何平衡呢?
杜隽铭
上海疫情期间,重症医生肩头的责任也格外沉重,大家都竭尽全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中出现了部分重症,科室也选派人手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投身抗疫;另一方面,我们科室工作量没减,医生却少了,留下的医生需要做好承担更多工作的准备。
面对疫情的再次夹击,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我院重症医学科根据管理规定,暂停家属探视。通知下达后,面对家属的焦虑和挂念、患者的紧张和不安,医护人员从温情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为他们的守护者以及与家人沟通的纽带。
晔问仁医
妊娠期合并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问题,妊娠期肝功能生理改变,易出现肝功能受损,面对这样的危重产妇,我们科室会有哪些救治手段和方法?
杜隽铭
妊娠期合并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问题,因妊娠期肝功能生理改变,易出现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围产期出血机会增加,严重者短期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甚至发展至重型肝炎。保肝治疗是妊娠期合并肝脏疾病重要治疗策略之一。
尤其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是一种罕见但又致命的妊娠并发症,以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随多器官功能受累,最终演变为严重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早期识别诊断,尽快选择合适方式终止妊娠,并在整个围产期为患者及胎儿提供多学科支持治疗对改善AFLP不良结局至关重要。
晔问仁医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医工交叉,互联网医学的交叉已经成为新的潮流,这样的科技对于重症学科的发展,有没有机会呢?
杜隽铭
我觉得机会非常大,其实人工智能是可以介入到重症的,重症本身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非常细小的,是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比如一个病人我们可能经常会观察他每小时尿量,发现尿少的时候,就会不放心,有时候每五分钟我都会去拉一下尿管,哪怕有五毫升、十毫升出来,我觉得也是一种安心。如果能有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观察他的设备可能会对我们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每日都会认真细致查房,床旁评估患者的各项参数,积极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呼吸、循环、意识、凝血、营养、感染……这些其实这些对未来科技都有机会,也许未来已来。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