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郑萍 | 愿为上医,不为名医

更新时间:2022-04-26点击:721


DOCTOR

郑 萍

愿为上医,不为名医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郑萍,早年师从中国消化学泰斗——江绍基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历任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消化与内镜中心主任,上海东方医院消化科主任。曾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疗质量质控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医疗协会消化分会副主委,上海市社会办医消化分会常务副主委,上海宏明综合门诊创始人。


擅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专注于内窥镜下的诊断及微创治疗,在治疗疑难/危重的消化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炎症性肠病和胃肠道早癌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




第一视角


郑萍



不能善待时间的人,一定不能跨越时空去坚持。所不同的是,有的人珍惜时间的热度只能维持十分钟、十天、或者十个月; 有的人则能持续一年、几年、十几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


她从医几十载,所做的一切都在为了病人的未来,一个入了心的医者不会轻易放弃,只有坚持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她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只是坚持就会好的,但她在自己的道路上坚持了、努力了、尽力了。


她是郑萍主任,退休前曾历任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东方医院消化科主任。退休后,她也未曾停息,在消化道肿瘤预防的事业中继续披荆斩棘。


在她眼里,做医生,要努力得到的不仅追求拥有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而是怀揣医者仁心,精细诊断,优化诊疗方案,竭尽全力、洒尽汗水去治愈的过程。作为医者要敬畏生命,要站得高、看得淡,用一颗宽仁之心去生活、去关爱,只有这样,医者的世界才会变得无限宽广,人生也会变得充满阳光。


她在几十年抗击消化道肿瘤的道路上,苦苦坚守。虽然这条道路从不平坦,但她却从未停止过努力,因为她祈望在将来的岁月里,让身边的每一位病人能远离消化道肿瘤的困扰,这是她毕生的追求,就算花光毕生的勇气也不能放弃的梦想。


为此她从未停歇....



image.png

1.从医初心


晔问仁医:郑主任,您常说“愿意做上医,而不是名医”,能否谈谈您从医40年的经历?


郑萍:我是个消化科医生,师从消化泰斗江绍基院士,从事消化专科40余年。 


1977年,还在南京江宁的铜山公社插队当知青的我,突然得知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拼搏后,我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但是本喜欢理工科一心想成为科学家的我,竟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医学院的学生。虽然在医学院的学习过程非常艰辛,但是我还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五年的学业。 

image.png

踏入临床后,看着一位位病人满怀希望的眼光,人性中的那份善便会不由自主的彰显出来,当那身圣洁的白大褂穿在身上时,脑海里更常常会浮现出“白衣天使”这四个大字,我们都得用良心和精湛的医术来回报才能不亵渎她,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帮助他人的幸福感。 


1983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成为一名住院医生,幸运的是在此我遇到了我从医以来的第一位恩师,大内科主任兼消化科主任陈平南教授,他非常注重我们的在岗继续学习,要求我们每个月都要写一篇读书摘要。我对于知识如饥似渴,每周都写一篇读书笔记上交,没想到竟得到陈主任的认可。 


仅仅2个月后,陈平南主任即推送我前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进修(正值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筹备成立之际),在此,我遇见了对我职业生涯中影响最大的导师——江绍基院士,江院士是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消化内科中国第一位院士,他不仅对医学事业精益求精,更是对病人充满爱心,对后人教育授之以渔,他的学术造诣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仁济人。 


毕业后,我有幸被留院任职,从1988年至2003年底,我从一名住院医生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作为消化科主任助理参与筹建了仁济东院消化科,见证了仁济医院的发展。2004年,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鹏(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推荐,我被调往上海市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任消化科常务副主任、内镜中心主任,主持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消化科的筹建和发展。2013年应东方医院刘中民院长之邀,任东方医院消化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组建东方南院消化科、普外科、内镜中心。


郑主任和同行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image.png


2.防治大肠癌,早筛早诊是关键

晔问仁医:在消化界有句名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对于消化疾病来说,早癌筛查就是消化道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我国大肠癌筛查意义和现状是什么?有哪些早筛早诊的方法?


郑萍:是的。通过医学不断进步,让消化疾病被及早发现,让病人及早治疗,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10多年中逐年增长并且发展成为威胁国计民生的高危病种之一。根据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大肠癌发病率为第三位(10.2%),死亡率第二位(9.2%)。


美国的癌症协会每年都会对该年的主要肿瘤病症进行评估和预测,在中国,大肠癌的预防和监控也得到了初步成效。从趋势上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趋于平稳,这与我国癌症诊疗技术进步相关,而且主要得益于我国大肠癌早筛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普及。


腺瘤发展至大腺瘤,直至癌变可长达十余年时间。这个漫长的演变机制给我们留下了充裕的筛查黄金期。


因此,我国大肠癌筛查意义重大。大肠癌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由腺瘤发展为大肠癌平均需要7-15年,为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和提升治愈率提供了机会。通过大肠癌筛查,将可能转化为肠癌的腺瘤切除,可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根据大肠癌早诊早治的特殊性,当前国际上针对大肠癌的早筛检测的金标准依然是内镜检查,尤其要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


关于大肠癌筛查方案有多种可选技术手段。临床中,我对传统的肠癌检测技术如粪便潜血检查、肠镜检测、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做了全面优势对比,它们都可作为肠癌初筛判断依据,但在特异性、灵敏度、患者体验感上均有待改进。

image.png



3.生命至上


晔问仁医: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诊疗手段增多,医生们也都非常热衷于追求高精尖,但作为消化科医生,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郑萍:作为消化科医生,首先一定要修炼好三个基本功。另外就是铭记希波克拉底誓言,生命至上。


说到三个基本功,也是我再三和学生强调的,很重要:

第一,加强临床基本功。在消化界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做消化内镜的医生只专注于做内镜,而忽视了临床。实际上,作为消化内镜专业的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内镜操作技术,还应该加强临床经验和思维。


第二,要苦练内镜基本功。医生在消化内镜的操作方面,能用“小动作”解决,就不必用“大动作”,力求操作日臻成熟,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


第三,要先诊断后治疗。如今的消化内镜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已从单纯诊断技术发展成融合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微创介入技术。作为消化内镜医生,追求内镜技术的治疗没有错,但首先更要注重诊断,一定是先诊断清楚再行治疗操作。


关于生命至上,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若生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医患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


记得2018年,有一位69岁的男性患者,近半年来大便不成形,排便不尽来医院找我就诊。详细询问病人情况后建议老爷子做个肠镜检查检,结果发现是乙状结肠癌,巨大肿块占据肠腔近4/5。又了解到,患者的亲妹妹在两年前也是确诊为肠道肿瘤。由于发现比较晚,虽经手术+放化疗,终因医治无效已过世。


我马上意识到他们家族成员应该有相同的易感基因,属高发人群,故建议其他家族成员也来做肠镜检查。这个案例,让我感到非常婉惜,因为根据老爷子的肠癌病变情况,早在一年前即可检查发现,如果患者在妹妹确诊患肠癌后,能接受一次完整的检查(胃肠镜),我们可能会在早期就发现本次肠癌的早期病史,就可以尽在内镜下治疗,可能只需一个小手术,无需做放化疗,就能达到很好的根治效果。


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患者的儿子、女儿,在患者治疗期间,与我多次交流,最终在我的建议下,都做了肠镜检查,两位患者肠道均发现良性息肉(如果不做处理,未来也有癌变可能)......必须敦促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定期随访,远离病痛。这些案例也进一步提醒大家重视早诊早筛,这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和保障。



image.png


image.png

晔问仁医:面对眼下的疫情,对于消化疾病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郑萍:生活不止眼前疫情,还有需要注意的肠胃健康!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人长期居家,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作息不规律、运动量大大减少,消化道疾病也悄悄找上门。


第一,避免胃食管反流。

不良生活习惯易引发胃食管反流。为避免患病,建议:睡觉前两三个小时不进食,因为胃未排空易引发反流。对于已经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一定要遵从医嘱正规使用胃酸抑制剂治疗。


第二,注意食品卫生,避免细菌、病毒“侵犯”消化系统。

病毒、细菌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很多疾病,比较常见的有胃肠炎、肝炎、手足口病等。消化系统感染细菌、病毒后的典型症状是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以某个器官为主,也可能蔓延至全身,所以不可大意。


第三,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不能停。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一组疾病,目前,在我国患病率位于前5位的恶性肿瘤中,有4种来自消化系统,包括胃癌、肠癌、食道癌,肝癌。

对于这些重症患者,尽管还在疫情期间,治疗也不能停止。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一定要遵从医嘱定期到医院治疗。居家休养的患者要按照医嘱服药,切不可随意停药。当病情出现变化时,要想办法及时到医院就诊。


第四,消化道异物谨慎处理。

还有一种消化道问题需要大家警惕,那就是误吞异物,上消化道异物多见于儿童,由于玩耍时误吞硬币、别针、纽扣、笔帽等物品,老人多见于误吞义齿。80-90%的异物可自行排出,10-20%的上消化道异物需内镜取出,大约1%的异物需要外科手术取出。幼儿如果出现呛咳、拒绝进食、呕吐、流涎、哮鸣、血性唾液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及体征时,应高度怀疑吞食异物的可能。颈部出现肿胀、红斑、胀痛和难发音,提示口咽部和上段食管的穿孔。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想办法就医。


第五,特殊时期,防治要分清缓急

疫情之下,对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果疫情期间无法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明确告知如何继续完成治疗。如果医生问诊后认为问题不大,患者可在家通过网上采购药物的办法进行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一些急症患者,比如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差、黑便、咖啡色呕吐物等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或者表现为急性腹痛、急腹症等高度怀疑急性胰腺炎、阑尾炎的患者,以及胆结石伴有疼痛、发烧、眼睛发黄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就诊,以免延误治疗引发严重后果。


此次疫情,我们也是隔离不隔情,宏民门诊也开放了公益线上门诊咨询及配药。

image.png


晔问仁医:从医40余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郑萍:我很喜欢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我希望能够通过我多年的从医经历与专业医学知识,唤醒大家对消化系统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预防意识,从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师,一个圣洁平凡伟大的名字,多少年来,中国的医师们默默为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承担起人类生命保护的天职。


从医至今四十余年,我的心愿从未改变:“我愿为你做上医,不为自己做名医。”我将用我毕生所学所有知识,终其一生为降低胃肠道中晚期癌症的发生率而贡献。此生不悔。


image.png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图片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