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吕良敬|解密风湿病的医学达人

更新时间:2025-03-05点击:11338


DOCTOR

吕良敬

解密风湿病的医学达人


人物介绍

image.png

吕良敬,风湿病学与自身免疫病学,二级教授,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仁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风湿病研究所副所长,美国Cedars Sinai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上海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血管炎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风湿免疫病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妊娠免疫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委员。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司法鉴定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工伤康复医学专家、上海市医学会医疗/预防接种鉴定专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编委,“上海医学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频道”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编委,UpToDate中文版临床顾问,亚太地区风湿病联盟(APLAR)狼疮研究组成员,Asian Lupus Nephritis Network (ALNN)成员。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重大专项、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项目,作为主要研究者主持多项临床研究。在NEJM、BMJ、Lancet Rheum、Ann Rheum Dis, Arthritis Rheumatol, Rheumatology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50篇),4项工作获国内外指南引用,参编国内外指南共识11部(牵头2部)。获批专利3项,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在风湿病疾病并发症的预警和防治方面,主要成果包括:①提高风湿病感染预测能力、有效鉴别感染与疾病活动。团队建立了一系列SLE重症感染的预警模型,并改进了SLE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方法,阐明皮肌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结果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一项上海市发明金奖,部分成果写入2020年《念珠菌病诊疗专家共识》。②探索靶向递送药物精准治疗。团队构建了激素纳米载体药物,精准递送激素至病变器官,减少激素抵抗及其全身的副作用,并申请专利。构建并探索包载HIF-1α siRNA的纳米颗粒对类风湿关节模型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③SLE等自身免疫病合并妊娠可导致疾病严重活动,甚至患者死亡,此外,孕妇也易发生流产、死胎等妊娠不良事件。团队建立了免疫相关不良妊娠的前瞻性队列,提出了精准免疫干预方案提高妊娠成功率,注册实施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iLIFE);成功探索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预防策略;探讨风湿病孕妇妊娠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预防策略;目前,并受邀执笔编写相关指南共识7部,帮助数千名患者圆了“妈妈梦”。


在风湿病创新性治疗探索方面,①从事1.1类中国创新药物-艾拉莫德治疗RA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表论著6篇,首次证明其为RA新的改变病情药(A&R 2009),促成该药在全球首发上市,并被写入亚太RA治疗指南。其后又进行了在SLE的应用尝试。②在国内率先完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已证实该技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潜力,发表SCI论著2篇,并进入国内首批卫计委备案项目。在风湿性疾病实效研究和患者管理方面,针对RA等风湿病的疾病负担、干预评估及生活质量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以中国医疗卫生系统为研究视角的首个RA的疾病实效研究模型。还是风湿互联网平台的先行者之一,微信公众号“风湿病医患交流平台”创立9年,关注的患者>3万名。探索了风湿病患规范管理和教育的新模式。


研究方向介绍:

主攻方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等重大风湿病精准化防、诊、治、管的策略研究,风湿病与妊娠相关临床与科研。


image.png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灵魂,以它们独特的光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他,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自幼沐浴在医学的雨露里。儿时,他的心里就有一颗拯救生命的种子,悄然生根。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颗种子在知识的沃土中茁壮成长,最终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如今,他成为了中国风湿免疫领域的老大哥,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希望之路。


他,不仅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个艺术家,用他的双手,细心雕琢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未来。他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那份从医路上的光荣与梦想,体会那份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深深热爱。

image.png

1、从医之路

在吕良敬的印象中,自己当医生的姑太奶奶,总是一头利落的短发,身披灰色长袍,不苟言笑的模样,端庄严肃地牵着他走向那个充满瓶瓶罐罐的房间,途中总有人友好地向她打着招呼,他们尊重且敬仰这个女医生。


“姑太奶奶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西医,人们都称她为先生,我能感觉到医生这两个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从小便对这个职业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吕良敬的家族世代从医,很多亲人在当地都颇有名望,是当地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也许正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和从小的耳濡目染,医学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当地的名医,对儿子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亲手为我填写了志愿,从重点大学到中专的所有专业都是医学,他希望我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有所发展。”


吕良敬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父亲的母校-福建医科大学的重点班。在这里,吕良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医学知识,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临床技能。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师长们的认可,很快便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大学毕业后,吕良敬以其出色的学术成绩和扎实的医学基础,顺利直升进入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攻读血液病学硕士学位。


在血研所学习和工作期间,吕良敬得到了全面的专业训练和实践机会。他参与了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同时,他也参与了科室的科研项目,对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在亲眼目睹了一位年轻病人因红斑狼疮而生命垂危后,他内心受到了深刻的触动,他感到,中国在风湿免疫病等复杂疾病的诊疗上仍然落后。这也激发了他进一步深造和探索的决心,最终他决定转专业攻读风湿免疫病学。


“我还能记得每一次复诊,她都会比之前更加憔悴,最终,她离开了人世。”吕良敬回忆道,眼中闪过一丝哀伤,“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我应该对免疫类疾病有所研究,能帮助到更多病人。”


这是吕良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了解到上海仁济医院的陈顺乐教授是国内风湿免疫病的权威,他决定报考陈教授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在这位大师的指导下,更深入地探索风湿免疫病的奥秘。


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准备,吕良敬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仁济医院,成为了陈顺乐教授的学生。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走进仁济面试的那一天,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风湿‘南派’领袖陈顺乐主任。他微笑着颔首,接纳了我,这一刻标志着我成功从血液科医生转型为风湿专业的研究生。跟随陈乐顺教授门诊时,我亲眼目睹了他无比细致的问诊和查体,以及他对患者心理的敏锐洞察和耐心开导。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把我们介绍给国际风湿领域的名家。会议间隙,他还会带我们去喝咖啡、看电影……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和感动,都铭刻在我心中。”


其实,当时的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当吕良敬满怀憧憬地走进仁济医院时,科室刚刚起步,条件简陋,病床很少,人手也严重不足。


“那时候,我们的科室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吕良敬笑着说,眼中却透露出自豪的光芒,“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


在陈顺乐教授的指导下,吕良敬开始了他在风湿免疫病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他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陈教授的严谨治学和对病人的深切关怀,深深影响了吕良敬,他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关爱病人的心。


岁月流转,渐渐地,吕良敬在风湿免疫病领域取得了成绩,他也成为了学界的长辈,医院的名片。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那就是用医术救治更多的病人,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生命。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吕良敬常常这样说,“我们要像艺术家一样,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病人的痛苦,用爱去治愈他们的心灵。”

image.png

2、在仁济风湿科的发展与成长

“仁济医院的风湿科,在陈顺乐教授、顾越英教授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已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120张床位,年门诊量近30万人次。这一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团队成员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仁济医院风湿科在中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中起到了开创、奠基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学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


团队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红斑狼疮患者的系统治疗方案。


首先,团队对红斑狼疮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情的波动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失衡有关。基于这些发现,最近吕良敬和团队提出了免疫调节治疗的概念,通过靶向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精准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恢复免疫稳态,减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控制病情。


在药物治疗方面,吕良敬对过去普遍采用的大剂量激素治疗方法极为谨慎,因为长期大量使用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他提倡使用适量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以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同时有效控制病情。


此外,吕良敬强调了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不尽相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吕良敬提倡综合治疗,包括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物理治疗等。他认识到,红斑狼疮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因此,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十分必要。

营养支持也是吕良敬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此外,他还引入了物理治疗,如关节操、水疗等,以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肌肉僵硬。


系统性红斑狼疮曾一度被认为是生育的禁区,红斑狼疮患者怀孕生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吕良敬的恩师陈顺乐教授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打破这样的局面。他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疗方案,成功帮助众多女性红斑狼疮患者平安度过孕期,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如今,他接过恩师手中的这份接力棒,继续致力于免疫相关性妊娠的研究,开展风湿妊娠多学科门诊和临床研究,为每一位患者和家庭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目前已帮助近数千名风湿免疫患者圆了“妈妈梦”。每当看到妈妈们寄来可爱乖巧的宝宝照片,医生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帮助患者重建生活。"吕良敬如是说。他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他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吕良敬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和研究资料。墙上挂着的,是一幅幅红斑狼疮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都承载着患者对他的感激和敬意。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探索者,用知识和智慧,点亮了患者生命的灯塔。


“每当我看到这些锦旗,就会想起患者的笑容,那是我最大的幸福。”


近年来,吕良敬牵头并圆满完成了“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重大自身免疫病防诊治精准化策略研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在他带领下,团队不断突破创新,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顶尖医学期刊上,更转化为临床治疗的实际效果,惠及了成千上万的患者。


“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科研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临床问题,再总结成果去指导科研。这样的循环,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


吕良敬深知,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患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他不仅在医学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在社会上积极倡导对风湿免疫病的关注和支持。


2010年,是仁济风湿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仁济风湿科主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技术”课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吕良敬陪同陈顺乐教授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那年1月的京城银装素裹,料峭冬寒。当我帮他捧着沉甸甸、红灿灿的获奖证书时,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涌上心头——这份荣誉,承载了他31年的呕心沥血,也凝聚着仁济风湿所有兄弟姐妹的不懈努力。”


虽然仁济医院风湿科已是国内的领头羊,但吕良敬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风湿免疫病的研究和治疗,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关注。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一起为患者带去希望。”


岁月流转,如今的吕良敬,白发已悄然爬上了鬓角,但他对医学的热爱、对患者的关怀从未改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大医精诚。


“医学之路,永无止境。每当我看到患者康复的笑脸,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变得那么值得。”

image.png

image.png

3、培养人才持续推动科研进步

风湿病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吕良敬教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疾病机制理解的深入,风湿病的诊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同时,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如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也将为风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风湿病学的未来,一定是向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生物制剂等,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目前吕良敬建立了系统性硬化症这个风湿罕见病的临床队列,并绘制了首个东亚人群该病的皮肤单细胞图谱,研究成果已在美国风湿病学会会刊-风湿领域顶级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上发表,刚被评为2023年中国风湿免疫界十大亮点研究之一。系统性硬化症是风湿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以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等多器官纤维化为主要特征,以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失衡为病理生理学基础,目前治疗主要立足于抗纤维化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病情,但并不能够治愈或阻止患者疾病进展。因此,团队将来会聚焦于进一步探索它的致病机制,寻找新的靶向治疗策略。


“此外,我们将深入研究目前风湿临床难题-难治性SLE及SLE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累及,包括难治性肾炎、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妊娠、感染及中枢神经病变的诊疗策略,寻找和发现疾病评估和预后判断相关生物标记物,最终提出新的诊疗方案,为规范化SLE临床救治提供科学依据。争取建立一系列优化诊疗方案,希望通过开展各种临床研究,形成诊治规范/指南以及临床路径,并推广应用。建立这些并发症的预警和早期诊断标准,并建立管理平台,提高治疗率与达标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力求在关键临床适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技术水平及创新性临床应用上取得重大标志性的成果。”


在吕良敬教授的未来规划中,人才培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深知,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才的传承和创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医学人才,为风湿病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培养学生时,吕良敬比较看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责任心最重要,能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其次,思想品德,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然后,才是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根本。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医学的未知领域。我会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研究条件,帮助他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吕良敬提倡“寓教于临床”,他的学生绝大多数将来都会走上临床岗位当医生,将教育融入临床实践中,既能保证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又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兴趣,促进学生们成长。通过实际案例,特别是复杂和有挑战性的病例或临床创新性治疗探索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亲临真实的临床状态和处理流程,应该鼓励学生对病例进行观察随访、归纳投稿,他发现一旦能发表可以很好激励学生的临床积极性。


疑难罕见病例的展示、临床创新性治疗探索和医生心得经验的分享是医学传统,历史悠久,早在希波克拉底时期甚至是古埃及时代,医生们就开始记录有意思、有价值的病案,因此,其临床价值毋庸置疑,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体现医院和学科的临床实力。


“我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疑难罕见风湿病的诊治研究。近年来,我和学生们在繁忙的门诊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病例,已在 NEJM、BMJ、Lancet Rheum、CMAJ、QJM、ARD、AR、JACC子刊等国际知名临床顶刊发表了20余篇病案分析、经验分享和创新性治疗探索等报道,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这些报道为进一步疾病机制的研究、多中心RCT开展,甚至疾病诊治观念的改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培养了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成绩优异的医学生。”


如今,仁济医院风湿科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风湿病研究中心。吕良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科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风湿病研究和治疗平台,为全球的风湿病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携手前进,不断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治疗能力,将我们的科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风湿病研究中心,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医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需要不断地奔跑,不断地超越。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责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