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张雅中|登高望远,不负生命之托

更新时间:2022-09-02点击:71

医生的故事



在记录中汇聚医道精英,

在实践中传播仁医精神,

在专访中触及健康中国践行者们的故事



八六七

晔问仁医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问尊严 问名声

问灵魂 问态度



  张雅中|登高望远,不负生命之托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张雅中,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山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唐山市卫生系统拔尖人才,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医院”访学。


社会兼职:中国医师协会“地级市内分泌代谢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妊娠糖尿病学组组员、河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青少年内分泌与代谢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治专委会常委、河北省急救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唐山市内分泌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唐山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常委。


在全市内率先倡导早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撰写并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如《初诊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及本专业的临床与基础多学科协作培训班,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擅长:糖尿病血管病变(尤其下肢血管)、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内分泌突眼、甲亢性心脏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



第/一/视/角

THE FIRST ANGLE

图片

说起一个人的美丽,不只是颜值担当,而是人生经历和往事在自己灵魂上的倒影;是从内心深处渗透出来的坦荡和豁达。未曾谋面,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自信和大气,有一种吾心自有明月在的淡泊;海到天边天做岸的胸襟。数十年如一日,在内分泌学科倾注了自己的光和热,只问耕耘。从容不惑才是一个人美丽到最后的资本。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从医多年的她,深谙语言是第一件法宝,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医学人文的体现,掌握好了事半功倍。好比常有病人问:为什么要打胰岛素,会不会产生依赖?她就会运用比喻:“胰岛功能受损就像老牛拉破车,用促泌剂就是抽老牛两鞭子嘚瑟的走一走,打胰岛素让老牛歇一歇,搞不好还能缓缓,好一点自己拉着继续走走。”病人一听就懂了,误解自然消除了。


她,就是河北省唐山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雅中。


说到唐山,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是曹雪芹的故乡,除了熟知的《红楼梦》;还有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朵花”,这些都是当地的人文标签。一个地方一旦有了人文的传承就有了品质医疗的基础。这种人文底蕴也与张雅中医路相伴,不仅渗透在她的专业里,也渗透在她的血液里。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并发症常常累及所有器官,于是,她在自己的医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来实践更精准的血糖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以内分泌科为中心的全院管理的模式,将内分泌的理念覆盖到了医院几乎所有科室,这也让她的医院在糖尿病管理领域成为华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标杆。


她的经历让我觉得,一位医者的成就靠的不只是时间的跨度,还有珍惜时间的深度。医者的成功之路到底有多遥远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去珍惜每一秒钟、每一分钟,去不停地去追求对病人的治愈,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悄悄酝酿着乐观,培养着豁达,坚持着善良,这样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


采访当日正值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她祝愿所有医务工作者平安喜乐、快意江湖,怡然自得。


image.png


1.从医之路 

早晨,唐山中心医院宁静安和。病区的玻璃窗宽大而明亮,微风轻拂,阳光洒下,照得满室亮堂。一如往常,张雅中准时准点出现在内分泌病房。她的一天将从查房开始。


“作为科主任,查房是我每天必须进行的一项日程。”


仔细查看检查报告,耐心询问病人的感受,张雅中带着团队一众医生,不放过任何细节。她说,只有发现医生们未能发现的隐秘问题,在杂目众多的线索中提取准确明晰的诊治方向,才能对症下药,让病人少走弯路。


二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张雅中的成长之路,也正如这数十年如一日的查房日程,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说踏上医学道路是听从父母意见的懵懂选择,那么走向内分泌,则是我自己的情有独钟。”


经过五年的医学院本科学习,张雅中逐渐领悟到了医学的独特魅力,也对内分泌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体的结构像一个精妙的仪器,含纳万物,环环相扣,一方失衡,就可能引起所有系统的紊乱。内分泌医生就像一名内环境的调配师,精巧而细致地维护着人体的平衡。


恰好,本科毕业时,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急需人才,张雅中与她的梦想科室来双向奔赴。然而,从书本跳到医院的历程,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内分泌这个专业,进门看似容易,一脚就跨进来了,但若要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内分泌科医生,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二十一世纪初,糖尿病的治疗方兴未艾,许多理念尚未成熟,方法与路径仍有待摸索。张雅中和科室的医生们在治疗中发现,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喜人。经过几期疗程,胰岛素可以逐渐减量直至停止,预后出乎意料地好。但当时,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普及性,并无明确的结论。


直至一篇文章的出现。


“当时,广州中山大学的翁建平教授在顶级刊物中发表文章提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使病人的胰岛功能有所好转。看到这篇文章,我们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前辈的理念与临床实践相符,兼备理论支撑和专家支持,张雅中与科室的医生们有了底气,率先在全市倡导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更多的新发糖尿病病人,我们采取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等各种强化治疗方案,全线控制患者血糖。经过治疗,患者的胰岛功能出现明显好转,并且这种好转能留存很长时间,为将来糖尿病并发症的延缓有着重要的推力。”如今,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已经十分成熟,全国各大医院争相推广实施,病人从中获益颇丰。


行远至此,张雅中并未忘记她出发时的初衷。


“其实很多时候,初心的秉持是无意识的。”她说。在为病人的生活质量而奔波忙碌之时,张雅中的心中并没有太多复杂的念头,只是希望严谨地对待每一次问诊、每一次查房、每一次用药,不负病人的生命相托。


“医者仁心,初心的保证和坚持是医生成长道路上的红线。为了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我们无意识地秉持着这种初心,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现在回过头想想,正是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梦想。”

image.png

2.糖尿病,健康的慢性杀手 

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被誉为人类三大慢病杀手,它们以全球性上升趋势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张雅中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2.4%,患者人群非常庞大。对于这部分患者的用药和管理,是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


“糖尿病最开始是血糖问题。随着病程的延长,若血糖控制不佳,病人会逐渐出现血管、肾脏、神经、心脏、眼底病变,严重者甚至危机生命。”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大家最害怕的是糖尿病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糖尿病足,直接影响生存寿命的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甚至可能直接引起心梗猝死。因此,糖尿病并发症往往令病人们谈之色变。


两周前,张雅中就遇到了一位令她心有余悸的病人。


那是一个周六,科室来了一位有着十多年糖尿病史的老太太。病人自述近期血糖控制不佳,不放心,想来住院调理调理血糖。值班医生仔细询问病史、查体,老太太没有胸闷胸痛,一切正常。于是,医生并未过多在意,为她做了常规的心电图。


这一做,竟让值班医生吓出一身冷汗。


“心电图显示ST段全部上抬,提示广泛的前壁心肌梗死,非常危急。这一患者并无任何胸闷胸痛症状,看似不合常理,但对于糖尿病人,疼痛阈值升高,心痛症状几无或极弱,容易被忽略,不知不觉就会危及生命。”


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张雅中立刻对当下的情况高度警惕。她迅速通知心内科接手这位患者,从十七楼转运至五楼。此时,时间只过去了不到两小时。可就在等电梯时,病人突然蹭地从床上坐起来,手捂着胸口急促喘气,神情十分痛苦。


生死时速之际,任何犹豫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患者难以呼吸,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肺部的空气正一丝一毫地减少。张雅中立即和医生们将病人推至心内科病房,连接各项监护设备,紧急抢救,终于缓解了她的急性左心衰。第三天,待情况稳定后,患者接受了支架介入手术缓解冠脉狭窄,随后,转至内分泌科调整血糖。


“这一病例,足以证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怕之处。最近还会听到病人对我说,他五年前就发现血糖升高,却不去治疗,就是因为担心终身用药。我说,这一观点真的是一个很深的误区。”


糖尿病病情不可耽误,药物管理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复杂。张雅中坦言,控制饮食,合理膳食,听从医嘱,规范治疗,血糖的控制其实是轻轻松松的。近几年,随着治疗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医生们对于并发症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抵挡糖尿病这一慢性杀手的飞刀,还患者一份健康。

image.png




3.登高望远,初心不改 

多年前,张雅中曾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学,这段经历虽短,却在她的从医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先进的治疗方式、迥异的工作模式,欧洲医院各科室专业的配合模式也让她深受感触。张雅中记得,当时曾有一位中年女性因腹部剧痛前往就医,检查后,在腹部发现一个巨大的副神经节瘤。仅仅为了这一位病人,医院的老师大费周章,将影像、外科、介入、病理等各个不同的专业的专家全部聚在一起,共同会诊讨论如何让病人的手术顺利完成。他们纯粹只为行医,一心只为患者,不同专科有条不紊地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触动之余,这种工作模式让张雅中很受启发。


“登高望远。如果能跳出冗杂的临床工作,站在山顶,从更高的角度提纲挈领,看到的将是改天换日的风景。”


唐山中心医院如今开展的全院血糖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尤其对于围手术期、重症感染的病人,严格的血糖管理更为关键。此时,内分泌科的医生将前往对应科室,针对性地快速降低血糖,使病人的住院日缩短,床位周转率增加,感染风险明显降低,伤口愈合速度加快,花费也随之下降了。科室之间互帮互助、各扬所长,医院有口皆碑,这是多方都能获益的。


站位高,也更能拨开云雾,看清前方的阻碍。2003年起,张雅中率先带头,开展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大课堂工作,科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就诊须知,至今已坚持数十年。


除此之外,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性腺、代谢性肥胖、生长发育、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的疾病,也都属于内分泌的范畴。随着家长对孩童生长发育的高度关注,张雅中开展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传播行动落地唐山,每周日上午,她都会在院开设生长发育专科门诊,深受困扰的孩子们能在周末来院就诊,减少青春的遗憾。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二十年行医,我们痛并快乐着。遇到的病人越多,我就越喜欢我的专业。医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从患者的表扬和称赞中,却能够获得莫大的鼓励和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是对我的人生最大的肯定。”

image.png




  口述实录

从每一位医者的全世界路过,晔问只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你是自己的守护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图片

晔问仁医

对于内分泌科,查房时有哪些要点?通过查房,能发现什么细节?

张雅中

 图片

第一,作为科主任、团队带头人,查房是要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发现医生们不能发现的隐秘问题,在现有病人情况、检查结果、医生汇报基础上,做提纲挈领的诊治方向。只有能在杂目众多的线索中提取准确明晰的方向,医生才能更对症下药,病人也能从中获益,无论准确度、耗费时间、所走弯路。

第二,查房是所有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跟对了一个非常有见地、专业的领头人,刚毕业的医生,树立正确的概念,诊疗思路。医者仁心也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里。

第三,病人也会从查房中获益,医生和病人互相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从中了解病人的状况和想法,给出更符合本人意愿的治疗方案,病人也能获得面对病魔的自信。


 图片

晔问仁医

您长年坚持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大课堂工作,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颇有经验。能否从科普的角度,谈谈糖尿病的监测及饮食结构的调整?

张雅中

 图片

2003年,我开始从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大课堂工作。糖尿病教育是五驾马车中基础性的一驾,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由我开头为大家做。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工作模式越来越成熟,病人也从中获益颇多。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最关注的话题,说起来好像都明白,做起来却处处掣肘。简单分享几个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第一,低糖低脂饮食。糖尿病患者不能吃饮料、甜点、冰淇淋等高糖甜食。低脂即低油,油的摄入一定要控制。除了甜食,油也是升糖的物质,油脂虽然口感不甜,但它的热量大约是糖的两倍半,对血糖的影响远大于甜食。做菜少油、不吃肥肉、限制瓜子花生等产油食物。

第二,混合餐。一顿饭既要有四分之一的粮食,又要有蔬菜,同时必须摄入蛋白质。只要做好了混合餐,大多数人就能从血糖的迷涡中挣脱出来。对于无糖尿病的、爱美的女性,混合餐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蛋白质包括瘦肉、鱼虾、蛋奶等优质蛋白,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我都很鼓励每顿摄入四分之一的优质蛋白。蔬菜以绿色蔬菜为主,可占该餐的二分之一,但不可过油。

第三,限制稀饭的摄入。不推荐糖尿病患者摄入粥、方便面、汤面等食物,尽可能选择米饭、馒头等干食,降低糖的吸收速率。若能做到以上三点,血糖的控制便可以更加轻松了。


 图片

晔问仁医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性早熟儿童、矮身材儿童的发病率不降反升,各种原因导致的青春期发育提前、骨骺过早闭合,成年身高受损,留下永远的遗憾。眼下正值暑假,您开展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传播行动也落地唐山,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帮助家长避免一些误区?

张雅中

 图片

如今,这一类常见问题有两个前提,第一,并非矮小的发病率提高,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提高了。第二,经济条件提升后,对身高的要求更高了。

在这里,我和家人们分享几个要点。

第一,矮身材儿童的发病率占儿童总人数的3%。人的身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个相对的范围。医学上用百分位法或标准差法来判定孩子是否属于矮小。即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数,或低于2个标准差(-2sd)以下,医学上称之为矮小。通俗来讲就是把100个人从矮到高来排,最矮的3个人就是达到矮身材范畴的,医学上把它叫第3百分位。绝大部分孩子不是矮身材,可能存在 “晚长”现象,医学上称青春期发育延迟,这样的孩子青春期前身高正常或略偏矮,只是到了青春期其他同龄人身高陡增而自己青春期延迟,才会显得身材矮小,如果孩子身高落后较大,是否晚长应由专业医生作出判断,切不可只是等待。

第二,什么样的孩子身高需要关注?孩子的靶身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父母遗传,占约70%,父母都很高,孩子也不会很矮,这是大家的共识。幼儿期(3岁至青春期)是所有孩子生长最重要的时间,年生长速度若不足5公分,则建议孩子前往就医。若孩子过于肥胖,伴性腺发育延迟或提早,也需要及时就诊。另外还需要关注性腺发育年龄,女生8周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生9周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可能为性早熟,要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第三,孩子治疗身高、发育问题的最佳年龄段在青春期发育之前。前天出门诊时,有一个15岁的小姑娘来看身高,孩子已经乳腺发育、月经来潮,骨龄也已经发育得很好,已经错失了治疗身高问题的最佳时期。这样的遗憾有很多次。过了12岁,不论男孩女孩,我们的治疗都将非常有限,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尽早发现、尽早就医。


 图片

晔问仁医

作为学科带头人,您是怎样管理团队的?对科室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或目标吗?如今您不仅要管理内分泌科,也要协调全院各科室围绕内分泌科工作,您是如何做到在高压之下,还能游刃有余的?

张雅中

 图片

作为学科管理者,首先要踏踏实实地培养年轻医生,让他们对专业、沟通、学习态度在起步时就做得规范,成长起来后承担更多科室的工作,形成良性运转。第二,站位要高一些,看到专业向前发展面临的障碍,提前采取方法打通路径,如今医疗改革、慢病管理下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与时俱进。第三,让有不同倾向的医生有更多亚专科的拓展,让所有人开花,学科的大树才能结出硕果。

与其他科室的配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次,让大家更多地信任你,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双赢。


 图片

晔问仁医

您是医生,同样也是母亲和妻子,怎么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张雅中

 图片

我的心态比较纯粹,不愿过多地想复杂的事儿。家庭的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安心工作的大后方,而实现这种和谐状态,也依赖轻松的性格和相互的体谅。少抱怨,多积极地面对生活,回到家就快快乐乐地过自己的生活,家庭氛围就会其乐融融。


 图片

晔问仁医

工作之余,您会怎样放松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张雅中

 图片

我比较喜欢旅游,平时尽可能地坚持运动,散步、骑自行车、打球......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简单的运动,这些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

- END-  


图片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