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黄锦海|身赴星海的追光者

更新时间:2022-12-01点击:78


黄锦海

身赴星海的追光者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黄锦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眼科研究院副院长、视光学科副主任、上海市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省卫生高层次人才,擅长全飞、半飞、ICL治疗近视、远视、散光、老花、特殊疑难屈光异常,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成果入选美国眼科学指南PPP,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Smart TPRK/全飞/半飞、复杂性疑难病例屈光修复术、晚期进展性复杂圆锥角膜治疗。




第一视角


黄锦海



“如今的眼科不仅追求让病人看得清楚、看得清晰,还要让患者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而且要让眼睛不容易疲劳,还得美观。”这也许是我听过对眼视光学发展最全面的概括了。


为了成为一名杰出的眼科医生,黄锦海医生经历了数十年的修炼。当见证越来越多通过自己双手摆脱黑暗的患者,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开始享受专业给他带来的快乐。


他是一位自信的医者,能牢牢把握住自己人生的罗盘,让自己的从医生涯更顺畅。同时,他也是一名自谦的眼科医生,扎实地拓展自己的专业容量,让自己充实,也让病人更安心。当看到自己病人的眼睛里充美而明亮时,他的内心总是快乐的。


黄锦海医生对患者的“好”,除了用过硬的技术帮助,更是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患者眼中,他是一颗定心丸。在他看来每个病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我的使命就是帮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无论是调整用药还是手术治疗,最合适患者的才是最好的,为此,作为医生需要胆大心细、小心求证。”


在他看来,眼科医生的成就需要做到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同时还应该注重临床的转化,因为他觉得,眼科医生不仅要手术技术过硬,更应该拥抱,甚至引领新科技,让更多的技术能更早、更安全地守护病人,为他们撑起“生命之伞”。


image.png


1.从医之路

潮汕,是一片充满勇气的土地,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离不开海,他们乘风破浪,四海为家,永不停歇。而妈祖就是这些勇敢闯海者的寄托与灵魂归处。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流传千百年平凡人“立德、行善、大爱”的英雄故事。儿时的黄锦海医生跟着家人走南闯北,让他比别的孩子更早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感到,拥有一双光明眼睛去看世界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童年的时候,我们的亲朋好友对医生还是很推崇的,而选择临床医学是基于我对医学的好奇,那时我就想如果未来能解决人的病痛,那是非常好的。以前的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很多人的寿命也就60岁,甚至60岁不到就去世了,这对我触动很大,那时,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让他们活得更久,活得更有质量,于是我就选择了医学。”


后来,黄锦海医生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温州医科大学,恰恰这所大学的眼视光在中国有着响当当的影响力,这让黄锦海医生没有过多犹豫就选择了眼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方向选择的场景,最早我们的医学往往聚焦于内科、外科领域的突破,但我觉得眼科可能会让我更有成就感,那时我也接触身边很多因各种眼部疾病而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人。看不见世界的痛苦让他们的人生色彩失色,如果我能够帮助成千上万的病人打破这黑暗,那我的一生也算是颇有成就。”(微笑)


学医无疑是辛苦的,从事眼科更是精细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黄锦海医生发觉自己对于精细手术还是比较有优势的,这让他后来的眼科手术颇有特色。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名师名家的指点与教导。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勤美院长是他的引路人。在黄锦海医生看来,两位教授的教诲像一盏灯,照亮了自己未来的道路。


“我非常感谢王勤美教授,他是我的‘领路人’,是带我步入了屈光手术领域的导师。那时,国内对屈光手术的接受度以及重视程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更不用说对于生物测量技术的专注度了。在王教授的指导、鼓励与支持下,我参与创建了首个高端眼科和视光仪器评估与应用研究所,从无到有再到优,一步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黄锦海医生遇到了周行涛教授,这是他人生的“伯乐”。周院长用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为近视人群摘镜,他常说“近视手术越做越少是最终的目标”。除了承担了大量医教研的工作外,还做了很多关于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科普与宣讲工作。在周教授的悉心教诲下,黄锦海医生不断成长,临床和科研都越做越好。


“周院长希望能从源头上解决近视问题,我想这也是眼视光学的终极目标。同时,我觉得我能从他的身上学会很多科室发展的精髓,带学生、带科室要严谨而亲切、有包容、不藏私、乐教学,我想,我也会一直学之、传授之、发扬之,让科室能在开放中发展与进步。”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如今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黄锦海医生,除了临床,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带学生、带团队。针对有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同学,他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的想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支持,鼓励学生在工作、科研之余多开阔眼界,多增长见识,做到全面发展。

image.png

2.一切为了光明

“只要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知患者之所知,解患者之所忧,治患者之所苦',每当我看见自己的患者恢复视力时的灿烂笑容,我会觉得特别的欣慰,同时也会觉得自己要更快地进步,去帮助更多病人。”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来到黄锦海医生的门诊,他说:“医生,我想要当兵,可以帮我摘下眼镜吗”,小伙子看着他。那稚气未脱的表情带着期望,又有一些忐忑,他也许担心自己的视力不好影响自己的未来。


黄锦海医生赶紧为他安排了检查,结果显示,小伙子的角膜地形图形态不对称,如果进行全飞秒手术,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很高,而他的前房深度又浅,无法选择ICL植入术。经过团队的分析和讨论,最终黄锦海团队选择了TPR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联合角膜交联手术的方式来治疗这位病人。


在术前,黄锦海医生对患者的眼部结构各个参数进行了精准测量并进行个性化的手术安排与参数设定。由于准备工作充分,手术非常顺利,这位小伙子恢复很快,如愿参军。


在黄锦海医生看来,今天眼科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为充分的术前准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通过各种测量、检验,大大增加了后续各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而医生和患者在对抗病魔的过程中要以对亲人、对战友的真诚、坦诚、信任相处,这样就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说到这里,黄锦海医生提到了另一位患者。去年一位患者从甘肃赶来,这位患者的角膜只有296微米,非常薄,并且有广泛性的角膜瘢痕。黄锦海医生建议他去做角膜移植。但这位病人考虑再三,觉得角膜移植的风险对他而言有点高了,打算放弃。


“我当时对这位患者的心情也非常理解,于是我把做角膜移植的过程、风险做了详细的解释,渐渐地他就接受了。最后他鼓足勇气在我们医院做了角膜移植,现在恢复得非常好。我其实挺感谢他的,患者其实给了我们医生使用更高科技、更好手术手段治愈他的机会。”


黄锦海医生觉得,作为医生,与病人相处,坦诚相待是必备的;有善心,有善行,也是必须的,这才能让治愈的过程至善至纯。

image.png

3.医工交叉,融合创新

“对科研本身的兴趣是我探索的动力,这是一个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这是推动学科进步不可或缺的过程。此外,很多科学探索还会推动后续的医工转化,最终造福患者。”


今天的眼科已然是一门交叉学科,眼科的发展不仅融入了医学本身,工程学、生物学等学科都已与眼科深度交叉,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在黄锦海医生看来,眼科的医工交叉是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医、工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壁垒,相辅相成是大趋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也成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也是为了能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对接优势学科资源,加强各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临床问题。这不仅能推动学科本身前进,对病人也是一个又一个福音。


“我们眼科现在的新技术热点包括诸如,超声成像诊断技术、ICL植入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等,我觉得整个学科都处在高速发展期,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很多疾病都会有新的治疗方法出现。”


对于眼前节诊断技术方面,黄锦海医生提到眼前节弧形扫描超声成像诊断系统(ArcScanInsight),这个技术能以微米级的精细成像展示眼部结构细节,特别是对于虹膜后的组织结构成像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做到虹膜后细节可见,悬韧带纤毫毕现。精准的同时,无须表面麻醉和耦合剂,只需点击鼠标,帮助医生解决屈光晶体、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相关疾病的诊断。


自2010年起黄锦海医生就开始研究圆锥角膜交联,2022年3月,他的团队发布了一种新型跨角膜上皮的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这项技术主要针对角膜扩张性疾病(包括圆锥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扩张、透明性边缘性角膜变性、球形角膜等),以前的标准使用核黄素制剂很难通过完整上皮到达基质,所以需要去掉上皮屏障实现有效渗透,增加了患者的术后疼痛感以及角膜感染的风险。黄锦海/周行涛团队首次以纳米材料探索和研制能够携带亲水性核黄素分子透过疏水角膜上皮并高浓度地到达角膜基质层的材料,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交联后的角膜具备了高度的抗酶溶解和抗扩张性能,效果优于经典的去上皮交联方案,并且具有保留上皮的重要优势,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这项研究已在兔眼上进行了动物实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应用在临床上。


“应用于临床,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检验,我期望,将来在药物供给、手术疗效、控制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可使患者获益。”


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黄锦海的团队也是首先将OLCR/OLCI技术应用于屈光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的超声技术相比,这项光学技术的使用允许患者在非接触的情况下进行高精度的眼部测量,克服了眼部压痕等重要缺陷。在光学生物测量中,超声生物测量中使用的声波被光波所取代,光学生物测量因其易于测量、无创测量、良好的测量精准性都颇有优势,其重要之处在于术前进行精确的眼部结构参数测量、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以及度数的计算,个性化设计,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以达到患者的预期。


其实,黄锦海医生的医路上创造过多个“首次”,为此他也付出了比常人更艰辛的努力。


“当研究处于世界前沿的领域时,往前每走一小步都很困难,既要面对传统和经典方法的挑战,又要面临很多不同的意见和反对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做很多首次的尝试,这需要勇气,也有一些风险。一方面要面对视力很差、甚至失明病人;另一方面又要为患者争取只有‘一次’的机会。因此,在每个‘首次’的背后,我们都会大量查阅文献,以及在各种尝试之前进行反复试验与验证,只有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把握,才会有底气面对这些创新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临床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探索的旅程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培养新视角、挖掘新方法,黄锦海医生用自己的每一缕思维探索着眼科这片蔚蓝的海洋,他知道,只有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海中的礁石才变得更美丽、更光滑。


image.png

Q

A

晔问仁医


 图片
 图片

黄锦海



 图片

晔问仁医

您对自己的科室以及对您个人的未来有哪些憧憬?

黄锦海

 图片

目前我们的视光学科在周行涛院长带领之下发展很快,应该说老中青三代眼科人配合的非常好,在国际、国内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们从临床医疗、教书育人、科研转化等都有不少进展。在技术转化方面,我们在五六个领域都有推进,科室的氛围非常融洽。我们有些医生甚至晚上10点才下班,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医院未来在医、教、研、医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的基础吧。


 图片

晔问仁医

为了提高中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你们作为中国视光学的高地有没有帮助一些基层医院?

黄锦海

 图片

我们现在有帮助一些边远山区远程诊疗,通过我们的远程技术和数据优势帮助他们解决当地的问题。此外,我们也推广一些公益的项目到社区、到学校、下基层,这些都是为了降低近视的发病率我们还有一个叫做“近视小飞侠”的项目,近期做了100多场近视防治活动,也进入了很多中小学推广近视防控的科普宣传,我觉得这些还是很有意义的。


将来,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帮助兄弟医院、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


 图片

晔问仁医

有新闻报道基因编辑疗法可应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我们了解到,您的团队也有相关项目,您未来打算往什么方向进行研究呢?

黄锦海

 图片

我们致力于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眼科致盲性眼病的治疗上。这类疾病普遍存在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有限、副作用多等缺点,而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克服这些缺点,例如在圆锥角膜、角膜颗粒状营养不良、角膜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方面。我们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和运用,希望能够研发出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因编辑治疗策略。


 图片

晔问仁医

目前在眼科前沿技术方面,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差距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差距?

黄锦海

 图片

相对于前几十年来说,这个差距大大缩小了,但还是存在的。我们本身起步较晚,现在使用的受大众认可的设备大多数还是国外研发生产,一些基础研究的体系相较于国外也还不够先进。但是我们的研究人员也在奋力追赶,建立属于我们的中国特色研究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差距会更进一步缩小。


 图片

晔问仁医

作为硕士生与博士后导师,您平时带教的风格是怎样的?

黄锦海

 图片

作为导师,我主张的是对科研的兴趣是做科研的最大动力,我们在做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针对有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同学,我一直都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的想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支持。同时我也支持同学们在学习科研之余多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做到全面发展。


 图片

晔问仁医

未来您的工作重心会放在什么方向?

黄锦海

 图片

未来会延续我现在的近视防控工作,响应国家号召,为降低中国青少年近视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致力于普及圆锥角膜相关的知识,重点攻克圆锥角膜世界难题;再者,前面也提到过,未来医工交叉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潮流,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逐渐走进医学领域,也将纳入我未来的研究规划。


 图片

晔问仁医

工作之余,您会有怎样的兴趣爱好?

黄锦海

 图片

我是比较喜欢运动的,学生时代还拿过国家二级运动员,虽然现在没有大块的时间可以进行系统的锻炼,但我仍会每天抽些零碎时间跑跑步或者散散步。医院时常组织长跑活动,我也会积极参加。


同时我也很喜欢浏览国内外的时政要闻,常教导我的学生们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多学习,多思考。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