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刘师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更新时间:2022-10-28点击:79

医生的故事



在记录中汇聚医道精英,

在实践中传播仁医精神,

在专访中触及健康中国践行者们的故事



八七四

晔问仁医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问尊严 问名声

问灵魂 问态度



  刘师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刘师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务部部长;内分泌代谢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名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第九届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委员、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常委、山西省健康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免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西省女医师协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等多项重点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领域基础及临床相关SCI及国家级论文70余篇,主编著作《专家细说糖尿病系列》丛书之《漫话糖尿病》、《糖尿病生活百科》、《解密糖尿病并发症》于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擅长内分泌代谢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疾病,以及内分泌疑难重症和少见疾病的诊治。



第/一/视/角

THE FIRST ANGLE

“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笃定,源自小时候祖辈们行医事迹的影响。”刘师伟说,她出生于医生世家,自小就对医生充满了崇敬之心,想要继承衣钵,这个朴素的念头在她脑海里牢牢地生根发芽。后来,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了满满的医学专业。但她也明白一旦选择医生这个职业,那就意味着披荆斩棘,终身奉献,和患者共同承担疾病带来的一切。


巴尔扎克说:“人的全部本领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在自己人生的时空之旅中,她如天使一般引导一位位迷惑和彷徨代谢病患者走向治愈,走向康复,走出自信。


利落的短发,一袭白衣在她的身上格外挺拔干练,言谈间自然流露出专业严谨,极具亲和力的笑容,温柔耐心的语气。这些杂糅了刚和柔的元素,如同她的名字:秉承师恩,伟哉旷达——刘师伟,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她曾是获得“山西名医”最年轻的医者,为此,她却清晰地感受到,肩上的重担承载着学科发展的责任。于她,这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而是要让自己拥有岩石般坚毅的心力才能达到的境界。“被评为山西名医,我觉得只有自己做得更多,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才配上山西名医的称号,也才会影响更多的青年医者前赴后继,真正做到如亲人般的对待患者。”


在她强调的“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的疾病管理”中,她要求团队不仅专注临床,强调科研,强调教学,还积极投身到患者的科普工作中去。因为她坚信,除了要培育最好的医生,还需要大幅提升患者和普通人群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医患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态,而对疾病的管理与治疗才能更高效。


为师行医数十载,如今报考刘师伟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团队也越来越壮大。如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分散在华西医院、西京医院以及省内各三甲医院发光发热。目前跟她深造的在读硕士13名,在读博士3名,驻站博士后1位,她把每位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不仅教授他们专业,教他们看病,教他们科研,还要教他们做人,做一名好医生,让他们拥有“悲悯之心,拥有医者大爱与情怀”,希望他们每天都能有成长,有进步。


image.png

1.从医之路 

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十月已能用鼻子闻到初秋的味道,这是个雨润的时节,微冷,相信不久就会看到果实遍地,收获满满的金色秋天。


在几十年的从医之路,刘师伟从春耕的辛劳到秋收,从辛勤劳作到硕果累累。她出生于太原的医学世家,她名字里的“师”“伟”二字饱含着,父母期望女儿长大后能为人师表,治病救人做出成绩。


如今的她,都做到了,每天奔走在临床和教学之间,每日沉浸在治愈病人和教育学生的喜悦之中,每天都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她感到的是充实、踏实。选择从医,选择代谢病,对她来说是偶然,但更多的却是必然。儿时的刘师伟是看着母亲治病救人长大的,母亲的严谨认真潜移默化让她明白医生的责任重大,母亲也成了她心中的榜样。高考时,她毅然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作为自己的未来。


“因为家里有很多医务工作者,他们从小就对我有耳濡目染的影响,而我自己也觉得从医是特别高尚的工作,也是值得托付终身的职业,我想,从医的理念是植根于我灵魂的,从医也是我的必然选择。后来,我的爱人也是医生,而他的父母、亲戚也大多是医生。生活、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让我觉得从医就是我血液里的一部分。”


进入医学院后,她在学习中非常刻苦,并且本身又极其聪明,故此成绩始终排在前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轮转期间,刘师伟特别想当外科医生,于是首先被选入外科进行临床实践。


“那时,我觉得当外科医生特别帅,自己一个女生成为外科医生应该会更帅,于是我就进了外科。但后来发现自己对外科手术常用的一些材料过敏,所以只能忍痛放弃,那时候自己觉得挺遗憾的。”


虽然天公不作美,却让医院内科相中了这位想要的人才,立刻把她“收入囊中”。渐渐地,刘师伟喜欢上了内科,尤其是内分泌领域,因为她在临床中品出了内科的魅力。“我后来发现,其实内分泌科是一个特别综合的科室,由于内分泌系统涉及很多腺体,比如,下丘脑、甲状腺、乳腺、性腺等等,这些器官在人体分布的范围非常广,这也让我们的诊疗过程像福尔摩斯判案一样,这就需要对医学知识体系有更扎实的掌握,从分子生物学,到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解剖等等学科都需要有扎实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内分泌医生。我自己也觉得越来越有意思。”


刘师伟沉下心来,使出十二分的努力,在内分泌领域勤奋苦学、刻苦钻研。在学校医院各位领导和导师带领下,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内分泌医生。勤奋与努力让这名奔跑者,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收获的成果也必然与众人不同。


后来,在各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前辈们推动与支持下,刘师伟参与山西名医评选活动,成为了省内最年轻的“山西名医”。对此,刘师伟感激前辈们对自己的认可,却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获得‘山西名医’称号,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觉得自己需要做得更多,去更好地服务病人,才能一直配上‘山西名医’的称号,不枉大家的期待。”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刘师伟赶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美国康奈尔大学附属医院等知名院所苦心学习,取经求新,历时数年的把国外经验学精学透,为后来,刘师伟能组织建设山西省最好内分泌科的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2.医生也是梦想家 

刘师伟一直都有个梦想,就是能让山西的内分泌学科成为中国最好的内分泌科之一,为此她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她实践着自己的新平台、新理念。她期望在临床和科研实验室的基础上,能把整个内分泌代谢中心打造成全方位、全功能的开放式的实验平台,把科研、临床和教学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只有加强自己的基本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阅读英文文献,不断的去钻研各种国外和国内的指南,外加我们的临床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我们医院现在内分泌病人非常多,每月出院都有500多人,其中糖尿病人占了50%。这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也参与了全国的共识、指南的制定,这些都为我们专业和医生诊疗能力的提升有了进一步的推动。”


对于新技术的探索是刘师伟实验室的重要使命之一。比如,研究干细胞对于2型糖尿病的转化应用就是刘师伟实验室的项目之一,也是对新疗法的探索。“我们已开始做到对每个干细胞研究的溯源和准备做详细备案。众所周知,每个研究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也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的过程。我们所启动的这个项目就是这样一类研究,目前已经从基础研究到动物实验阶段了,如果动物实验顺利结束的话,我们就会推到临床实验阶段,那时我们会经过审核并进入临床研究备案,开始临床研究,如果经过严谨的验证后且一切顺利,这个新疗法就有机会渐渐成为新的治疗方案供患者选择。”


如今,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已是内分泌代谢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也是全省唯一的内分泌的重点实验室。除了在内分泌科领域外,在刘师伟的规划里,这个重点实验室不能只针对常见的代谢疾病,还可以在罕见病领域拓展,她坚信自己领导的实验室应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和使命,甚至可以投入一部分经费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判断,比如,通过基因分析来助力内分泌的罕见病诊断与研究。此外,她坚信这个平台也有能力帮助提升其他平台的临床和科研能力。


“我们期望构建的共享实验室平台不仅是为我们内分泌科服务的,也可以通过MDT机制让更多学科交融,比如我们科会涉及到神经外科的垂体领域,涉及到泌尿外科领域的肾上腺,甚至可以涉及到一些可能影响内分泌的肠道菌群领域等等,我觉得让多学科都可以受益于共享平台,这样可以充分把临床和科研转化为一个整体,从而对推动科研产出,助力临床发展都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在刘师伟看来,当这样一个高效的全方位多功能实验室平台良性运转后,各科室一旦充分运用起来,最终会让大量的病人受益,让更多的新技术,更多前瞻性研究的落地成为可能,这也是她的内分泌科室实验平台成立的初衷。

image.png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一个优秀的平台除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临床资源,她的核心生命力还来自于人才的培养。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刘师伟一直专注学生的培养,希望自己能带出优秀的平台,让平台能自生性的生长。


“我感觉自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有些焦虑,要做的事太多了,就算是我24小时不睡觉也不可能完成。现在,学生们往往能为我分担很多,我也很欣慰自己带的学生越来越能干。”


如今,每年报考刘师伟的研究生很多,但名额却有限。“有的时候,我也觉得挺遗憾的,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招到我们的大团队里,虽然很多学生都向往加入到我们。但,不论有没有进入我的团队,我都希望这些学生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医生。我想说,当你们选择学医的时候,这就代表着永远辛苦与付出,还有对医学事业的奉献。作为医生勤奋是永远的,也是必须的,你永远都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这需要激情和勇气。”


对于那些刘师伟自己的学生们,她除了教他们技能,教他们科研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做医生,怎么做人。如何能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当他们成为医生的时候才能在从医的道路上更好的诊治疾病,使我们的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最佳。


“除了勤奋责任和担当之外,我觉得作为医生,他们需要有悲悯之心和大爱。每一个病人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有悲悯之心,要有大爱,这样的话我们才能走好我们的从医之路,才能成为一个大V。所以除了勤奋责任和担当之外,我们更多地应该有悲悯和大爱,这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


刘师伟所说的大爱其实是要做善良的人、真诚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她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们,用时间用心去浇灌他们,去滋养他们。她深知为人师表的重要,用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能在进入职业生涯后,用这样的善良和真诚去对待病人。


我想,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刘师伟的确做到了,这是一种既平凡,又高尚的感动,让人难忘。

image.png


4.我们和患者共同成长 

除了临床、科研和教学,刘师伟一直认为患者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在糖尿病领域更是如此,良好的患者教育和优质的科普活动往往可以让治疗的过程事半功倍。


“糖尿病其实重在预防,在糖尿病的统计中,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经是全球第一,已经达到了1.5亿人,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准病人’有1.9亿人!未诊人数多达7000余万。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糖尿病的发生和风险,让人们能提前预防疾病,健康饮食,提前干预。”


为了让更多病人受益,她主编了《专家细说糖尿病系列》丛书中的《漫话糖尿病》《糖尿病生活百科》《解密糖尿病并发症》三本,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说到这里,刘师伟特别欣慰,在她看来,让更多的人理解糖尿病是阻击糖尿病的重要“群众基础”。


“简单地说,《漫话糖尿病》讲的是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最基本的有哪些药物治疗,包括糖尿病并发症等知识,这本书比较浅显易懂,还是挺受欢迎的,在新华书店都有卖。后来在第一本的基础上,我觉得还应该写一些生活的点滴,如何饮食,如何生活。于是就完成了第二本《糖尿病生活百科》,这里面包括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茶,吃什么样的水果,如何运动,如何减少对血糖的影响等等。第三本《解密糖尿病并发症》在前两本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等,希望患者能提高并发症防治意识”。


在刘师伟看来,糖尿病需要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不仅是《健康中国2030》的要求,更是实际需要。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刘师伟的团队从2016年开始就创办了公众号“文糖医”。


“自从我们创办了文糖医后,我们就系列地做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健康饮食的科普,每一篇都是原创,根据病人的需要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来制作,我们也能感觉到阅读量和关注量都是越来越高,这也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有时候还会有病友在上面问我们问题,这样的互动其实也蛮好的。”


刘师伟觉得,患教和科普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让生命之花绽放,就必须用爱心和耐心浇灌,静观花开,静待成长,她相信每个普通人,每个病人都会在这样的爱心和耐心中成长,这是生命的力量。这是她从医几十载的使命,更是她毕生的追求。

image.png


  口述实录

从每一位医者的全世界路过,晔问只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你是自己的守护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图片

晔问仁医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产后的管理?

刘师伟

 图片

妊娠糖尿病产后管理特别重要,比如,有些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现糖糖尿病,所以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叫妊娠糖尿病,又比如,有糖尿病的病人妊娠了,我们叫糖尿病妊娠。对于妊娠糖尿病,不管是在妊娠期间还是产后,我们都应该帮助准妈妈或产后妈妈,让她们更好管理自己的血糖。在妊娠期间,如果血糖管理不好的话,首先是对母亲来说,可能会加重她的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眼底的病变和糖尿病肾脏的风险增加。另外就是对胎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母亲长时间的高血糖,就会造成胎儿流产率增加,也可能造成孩子的巨大体重,我们叫“巨大儿”。这样的大体重婴儿在出生后会发生低血糖风险。低血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也很高,会导致孩子脑缺氧等问题。


产前、产后孕妇的免疫状态其实是被改变了的,而免疫和糖尿病的发生也是有关的,我们就需要去加强血糖的监测及管理。这里面包括营养的指导,有糖尿病的妈妈们应该了解忌吃什么,了解如何定蛋白质的量,蔬菜怎么搭配等等,都需要管理,要保证血糖既平稳,同时又要保证哺乳的营养需求。如果使用了药物治疗策略的妈妈,可能还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减少对下一代的风险。在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产后阶段,我们要在营养健康指导方面,还有血糖管理方面,更多关注她们的状态。


 

晔问仁医

儿童糖尿病和成人的发病机制相同么,在治疗上面有没有一些异同?

刘师伟

 图片

一般来说,如果是儿童糖尿病,我们多半会考虑是不是胰岛素依赖性的1型糖尿病,但是从现在我们对于糖尿病的研究来看,尤其是发病机制等方面研究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也包括儿童糖尿病,并不完全是1型糖尿病,更多见的是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甚至儿童发生的2型糖尿病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的。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用药、治疗策略、患者教育、患者护理都是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的,因为患者胰岛功能差;如果是特殊类型糖尿病,需要通过全外显子的基因检测或通过胰岛功能检测,以及一些相关免疫指标测定来鉴别。如果是特殊类型糖尿病,我们也许单纯用一个药物,如,二甲双胍,就能很好地治疗,甚至有的病人不需要药物治疗,就通过饮食指导,蛋白质多一点,碳水少一点,调整下饮食结构(蛋白脂肪|碳水的比例结构)就会好转。


所以说,虽然传统上我们认为儿童的糖尿病中1型比较多,但实际情况还是需要通过严谨的检验才能确认的。


 图片

晔问仁医

很多人非常关注甲状腺结节的问题,也很担心,您怎么看?

刘师伟

 图片

这的确是个热点问题。现在结节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应该不低于20%,但是不是发现一个结节就是要做手术的,那是不一定的。首先要证明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结节,大多数是良性的结节,完全可以继续观察。而我们所说的恶性结节发生率可能只占3%~5%,这样的结节才需要用手术切掉。另外,甲状腺癌的预后通常是非常好的,这一点大家不用太担心。


 

晔问仁医

您觉得更年期骨质疏松应该怎么应对?

刘师伟

 

骨质疏松的问题通常女性病人会比男性多很多倍。女性的发病率为什么高?因为我们女性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叫绝经期。在这之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再加上女性锻炼和营养方面可能相比男性有较大差异,所以女性的发病时间通常比男性更早。我觉得,改变这个时期的不适,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每个女性都要有目标,积极的去生活、去工作,乐观的对待一切事物,另一方面,需要干预我们的营养结构,要摄入充足的蛋白,合理补充钙和维生素,还有一点,有规律的睡眠非常重要。大家知道三班倒或者是经常坐飞机长途跋涉的这些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高,比如,好多女性医生和护士也要三班倒,经常值班,这都会导致卵巢早衰,会提前进入激素下降时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晔问仁医

如果再一次选择您还会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吗?

刘师伟

 图片

医生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辛苦的职业,因为时刻都在跟生命打交道。要成为一名被认可的优秀的医生更难,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奉献。但是当每个病人病情得到改善的时候,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时候,都能让我感到一种满足,非常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所以,我想如果再来一次还是会选择当医生。 

image.png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