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鲍时华 | 圆梦起点,科普同行

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9024


鲍时华

圆梦起点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鲍时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创始人。


专业领域:生殖内分泌学、生殖免疫学

擅长疾病: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反复胚胎移植失败、生化妊娠、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卵巢功能不全等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主要任职: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生殖免疫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教育背景:

2006年师从国内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其德教授;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妇产科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于美国芝加哥Rosalind Franklin University学习,师从美国生殖免疫学会前主席 Joanne Kwak-kim 教授。


主要奖项:

2012年获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3年获“2009-2011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5年获“2013-2014年度”上海市 “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5年获“2012-2014年度”上海市卫生和计生工作“先进个人”

2016/2018/2019/2020年荣膺四届年度好大夫(好大夫在线)

2023年获“2021-2022年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综合指数”个人排名第3名

2023年获上海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100强榜单第18名

2023年获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首届“金牌科普官”


研究方向:

围绕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环境建立和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关注蜕膜基质细胞,抗磷脂抗体在病理妊娠中的作用机制;孕早期胚胎染色体筛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上海市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和横向课题等基金资助,累计获批经费超1200万元。参与制定复发性流产相关中国专家共识6篇,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参译专著7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2项获授权并成功转让。



第一视角



鲍时华



自2019年7月首次采访鲍主任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如同时光的织锦,她依然保持着那份乐观和内敛的气质。微笑在她的脸上流转,勾勒出更多坚定和热情的纹路。


时隔四年,音乐,那如诗如梦的旋律,仍在她心中荡漾。她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孩童天真的笑颜,母亲慈爱的目光。每天上班途中,她依然穿梭于上海音乐厅旁银杏树林中。那里的景象是一副秋色画卷,金黄的叶片肃穆而娇美,尽情绽放秋天的灵气。秋日的阳光如精致的金丝绣线,一缕缕洒在大地上。她喜欢这一抹收获的颜色,这一份纯粹,正是生命的底色。


门诊外、走廊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病人们在那里排成长队。在这里,每年的门诊量大约在10万人次左右,自2010年“习惯性流产”专病门诊到2015年建立生殖免疫科,短短数年间,这个特色亚专科门诊已为广大的习惯性流产及不孕不育女性带来了生育的希望和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这位生殖免疫科的“掌门人”正是今天文章的主人公——鲍时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


岁月穿梭,流年如歌。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鲍妈妈”,新生儿的啼哭声犹如一首生命的乐章,奏响人间无数欢喜。


image.png





1、医学科普之光



“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很多跨省前来求医的患者无法返回故乡,暂时滞留在上海,我们则用各种通讯手段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解答疑问,组织药品配送,确保患者所需药物能够送达。这中间有很多泪水,但却收获很多幸福。”


由于生殖免疫科患者群体的特殊性,鲍时华带领团队通过远程指导为患者提供便利和准确的医疗服务。正因为如此,科室成为了互联网服务试点中的先行者。相较于涉及手术等操作的科室,生殖免疫科更注重咨询和用药方面的服务。这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线上平台与外地或无法到医院的患者建立联系,提供及时的指导和便捷的咨询服务。


一个好的互联网平台能够让患者体验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享受到更好更专业的科普知识。


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推出的“本市2023年度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于2023年11月15日发布。


鲍时华名列其中,成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医学科普达人之一。


“我很早就开始从事医学科普了,大约是从2010年开始的,至今已有14个年头。当时,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能使用一种更好的方法,让患者接受到更好更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去帮助他们解决就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鲍时华看来,科普做得好,意味着能够为大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医疗知识和指导。


“专业、高质量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普,医生们能够向患者传递科学、准确的医疗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互联网科普为广大患者带来便利。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门诊和诊室,医患的交流可以多维度。”


科普的力量源自于医生对医学知识的深厚掌握和对患者的关怀。在鲍时华的领域中,许多病人对保胎问题存在着一个误区。以前的观念是“优胜劣汰”,即胚胎不好就没有必要保留,甚至有医生也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如果胚胎有问题就让它自然淘汰。


“这种观点实际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深深感受到当时这种误区是因为我当时跟随着仁济医院的林其德教授学习。在门诊,他经常面对经历过三次、四次,甚至十几次流产的很多病人。他并不是认为每一次流产都是所谓的自然淘汰,而是认为流产背后肯定有其他病因,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仅有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会被自然淘汰掉了。有一些患者自然流产多次,甚至连续五次流产的胚胎染色体都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基本知识。”


已故的林其德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妇产科学专家,国内生殖免疫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当时,林其德教授就意识到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免疫因素如抗磷脂综合征、内分泌因素、解剖因素,以及易栓症,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胚胎发生流产的风险增高。


“我还记得,当时,并没有多少医生专门看这类疾病,林教授的当天门诊还没结束,山东中路西院的大院内就有很多人裹着军大衣抵御夜晚的寒冷,为的是排队等待第二天林教授的号源。”


正因为如此,在2009年博士毕业后,她进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在这里她开始了她的“保胎”事业,从最初仅自已一个人的“习惯性流产”专病门诊开始。


当时,部分妇产科医务人员未接受过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培训,认为自然流产属于“自然淘汰,无需干预”。系统的病因筛查和个体化的治疗理念,从门诊开张的第一天就建立了,如今已被同行广泛接受。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写科普已成为鲍时华医生的工作日常,在她的公众号里患者粉丝占绝大多数,但医生粉丝也不少。


image.png





2、“鲍妈妈”的健康新风尚



在很多孩子和病人的眼里,鲍时华总是亲切的,他们常称呼她为“鲍妈妈”。


或许,这并不只是因为她优异的专业水平,更多来自于她对医学人文的深度理解和医学科普的出色素养。


在鲍时华看来,医学科普最关键要素是:专业、精确、易读、易懂、有温度。此外,她觉得医学科普工作是有体系、有结构的。


在过去,很多医生只使用孕酮作为保胎药,如今,无论医生和患者都已经知道孕酮并不是唯一的保胎药,因为随着病因筛查的进步,以前没有人提到的调节免疫和抗凝药物逐步被接受使用。


“在我们医院,我是第一个使用免疫和抗凝药来保胎的医生。那个时候,我意识到很多病人心中的老观念是需要逐步转变的,我的科普工作以自己的专业作为起点。”


在门诊中,发生流产的病人常常不知道该检查什么,他们往往感到很迷茫。于是,鲍时华就先列了一个清单给他们,便于他们了解后续需要面对的检查。与此同时,她把诸如“关于习惯性流产应该进行哪些检查的问题”放在了很多便民网站上。


“当时,我将遗传、免疫、内分泌、感染等流产病因列出,放在各高流量的网站上进行科普推广,并告诉大众应该如何进行检查,以及在什么时间点进行检查。通过这样的科普,患者知道了应该在何时、何地进行哪些项目的检查,这样他们就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随后我又继续介绍了治疗方面,比如,如果遇到遗传问题应该如何面对,遇到免疫问题又应该如何治疗等等。患者就会对接下来的治疗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患者逐渐接受了这些新观念。而鲍时华的门诊从开始只有10位患者,然后增加到20位,来看病的病人越来越多,如今有时已经达到了100多位,预约号已经排到二个月后。


“在最繁忙的时候,我已经无法再接待这么多病人,于是,我们开始组建团队,成立‘生殖免疫科’,实行分级诊疗:主治医师医生负责基础诊疗工作,而疑难杂症由专家医师来解决。如此一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由10名医生组成的团队。”


如今,生殖免疫科每年约有10万人次门诊量。推动科普的过程虽然非常艰辛,但通过这种方式,鲍时华向更多的病人传递了准确的医疗知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习惯性流产等问题。在她看来,这恰恰是科普工作的力量。


image.png





3、十一载医患同舟、风雨兼程



“2018年,我曾发表了一篇名为《这个“杀手”有点冷》的文章,讲述了一位病人的生娃之路花了整整8年还是未果,在寻找病因的路上,扑朔迷离。最终通过她的胚胎反推并验证出流产的‘罪魁祸首’。终于在2023年10月她成功生下了自己的宝贝。”(微笑)


在鲍时华看来,这位患者的经历就像是一部长篇连续剧。她曾经经历了2次流产、2次生化妊娠。2012年她来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医院寻求鲍医生的帮助,但依然一路坎坷。


第一次,2010年她怀孕了77天后胎停,当时并未对胚胎进行染色体检查,以为只是意外。


第二次,2011年6月怀孕后发生了生化妊娠,β-HCG只有17mIU/mL。


第三次,2011年12月怀孕后再次发生了生化妊娠,β-HCG为24.92mIU/mL。当时并不了解情况,只做了简单的病因检查,其中夫妻染色体筛查结果是正常的。


第四次,2012年大约孕60天,β-HCG为11446mIU/mL,只有孕囊却没有胎心。由于胚胎在宫腔内已死亡较长时间,清宫后胚胎染色体送检失败。


2012年她在我院发现抗β2-糖蛋白抗体持续阳性,结合病史,诊断她为抗磷脂综合征,并进行系统治疗。但是,她依然连续发生了六次生化妊娠,没有机会进行胚胎染色体检查。


第十一次,2014年她去了另一个医院进行治疗,增加了药物剂量。β-HCG仅达到9444 mIU/mL左右,虽然有了胎心,但很快胎心再次消失。


“那时,她意志消沉,万念俱灰,放弃了胚胎染色体检查的机会。”


第十二次, 2015年,这位患者又换了一家医院,进行更加激进的治疗。她的β-HCG值只有238 mIU/mL,仍然不可避免发生了流产。


“她对于自己每次怀孕都以胚胎不好为理由表示怀疑,因为夫妻双方的染色体都正常。她一直怀疑病因筛查还不够全面,药物使用还不够足量。我和她都苦苦思索,我困惑,她也困惑,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后来,鲍时华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之后,鲍医生建议她选择三代试管-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PGS),但当时没有生殖中心接受她的选择,也是因为他们夫妻染色体正常。她消失了。但,鲍时华知道,她不想放弃成为一名母亲的机会。


三年后,这位患者突然给鲍时华留言,原来她在美国接受了PGS,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次促排,共取得了11个卵子,受精8个,最终6个胚胎发育成囊胚,但这6个囊胚的染色体全部异常。


这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鲍时华却立刻发现了6个异常染色体囊胚的端倪,让她一定要重新复查夫妻高分辨率染色体核型,结果出来了,验证了鲍时华的猜测,她本人原来是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这个流产的“罪魁祸首”终于被发现!


一直没有获得正常的胚胎,就在放弃备孕的时候,2023年,这位患者意外怀孕了 !此时她的抗磷脂抗体竟然也是全部阴性。


“经过她的同意,我没有给她服用任何保胎药,并在她孕早期的时候,和遗传专家就通过最新技术检测,初步得出这第13次怀孕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可能是正常的。2023年10月,她顺利分娩,脐血的进一步验证,她的宝贝的确就是正常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让人欢喜的大结局。”


这位妈妈的案例被鲍时华写入了自己的故事集。


“她的病因其实是染色体平衡易位,既往因为各种原因错失知道流产胚胎染色体的机会,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流产病因会被医生发现,技术的进步给医生提供了一双慧眼。通过她的心路历程,我除了感动和激动,更看到了明确病因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病因,治疗方案才能更精准。”


image.png



龚芷葳


 图片
 图片

鲍时华





 图片

晔问仁医

首先祝贺您获得个人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百强人物的荣誉!这是一项难能可贵的成就。现在我想请您分享一下您对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在医学科普中的作用的看法。毕竟您从十年前就开始从事科普工作,您觉得科普工作在这十年间有哪些变化和区别呢?

鲍时华

 图片

谢谢您的鼓励!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获得什么样的影响力,也没有为了得奖而做科普工作。我之所以从事科普工作,纯粹是为了方便我们的患者和医生,完全是出于这个目的。获得个人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的殊荣对我来说纯属意外。


在十年前,我们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科普工作,而且在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平台可以传播科普知识。我唯一的渠道就是好大夫医生在线平台。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可以发布科普内容。我们在2015年就建立了“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微信公众号,2017年开设了个人的公众号。


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媒体方式,比如抖音、小红书等。我们也开始涉足这些平台,并制作一些相关的视频内容。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制作的内容都非常严谨,我们要传播正确的信息和知识。


我认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在医学科普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扩大了科普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医学知识。




 图片

晔问仁医

请分享一下,这几年,您在医学科普领域取得的成就和成绩?

鲍时华

 图片

根据好大夫平台上的统计,我在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上帮助了大约29,000+人。这些数据仅包括具体的一对一咨询,不包括文章的阅读量。我们门诊每天接待的病人大约四五百人,而在我们公众号上的阅读群体则有十几万人,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了。


至于文章的具体点击量,我没有完全统计过。但我相信如果考虑到直接或间接受到我的科普工作影响的人群数量,那估计可能是以千万计的。因为我们不仅在医疗行业内开展学术讲座,还在患者群体中进行科普宣传。同时,我们也与各大企事业单位、电视台、报社、新华健康网以及一些上海的科普机构合作,比如“望江驿”“创赢未来”“大咖说健康”等,参与了相关节目的制作。


这些都是我在科普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通过与不同的受众群体交流,我有机会将医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图片

晔问仁医

女性的健康管理为什么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

鲍时华

 图片

女性一生经历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老年期,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对女性产生影响。比如,儿童期的性早熟,青春期的月经失调,性成熟期的生育困难,绝经过渡期的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我们都需要更早地进行诊断和干预。


性早熟发病率的上升,青春期该来月经没来,月经来了不走,我们不只是简单地使用激素药物治疗,而是需要确定其原因,对因处理。在育龄期,如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肥胖等问题不仅影响月经周期,还影响生育,治疗目的不仅是调整月经周期和帮助怀孕,还需要贯穿患者的“全生命周期”,除了药物治疗,还要结合运动、饮食、心理管理,预防疾病远期风险。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50岁以上的女性将增加到2.8亿人,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相关症状或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


作为妇产科医生,呵护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图片

晔问仁医

您对未来科普有哪些规划?

鲍时华

 图片

首先,我希望我的科普工作能够成为一个系列,而不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我希望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科普内容体系。这个系列的科普内容应该具备强大的阅读性,普通大众可以轻松理解。


另外,我计划将科普内容以电子书、影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出版,以更好地利用各种工具来传播。我相信,使用这些不同的媒介形式,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和传播医学知识。我也会努力拓宽科普内容的传播途径,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医学知识。


最后,我认为时间的沉淀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的科普工作应该是对这些年来我所付出努力的一个总结。我会继续坚持积累和沉淀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更多人提供有价值且易于理解的科学医学知识。让更多人受益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图片

晔问仁医

您的散文非常精美,近期有没有计划出新书?

鲍时华

 图片

谢谢您的鼓励!目前我正在与出版社进行沟通,计划出版一本包括医学科普、诊室故事和个人杂谈的作品集,约43.2万字。我之前写过二篇散文《这一朵蔷薇》《孤芳不自赏》,文章灵感来源于在西湖边看到水中的一朵蔷薇花,以及延安西路的一处绮丽景点。文章展现了蔷薇花的美丽和坚强,引发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也让我产生了对来自五湖四海的病人坚持求医精神的联想,她们就像蔷薇花一样,经历风雨却依旧淡然微笑,坚强地绽放着。而我,作为医者,又有何理由不让这些蔷薇花更美丽地绽放呢?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