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韩昌鹏|以现代科学为翼,让中医腾飞

更新时间:2022-06-28点击:54

韩昌鹏

以现代科学为翼,让中医腾飞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韩昌鹏,男,汉族,九三学社,1981年3月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利管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处副处长,九三学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岳阳支社主委。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分会青委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肛肠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青年委员。从事肛肠相关疾病的医、教、研工作18年。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论文16篇,曾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共发表论文3篇。参加国际交流2次,其中在2020年获得美国一级学会AACR年会的成果交流的机会。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华夏医学奖三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领衔)等各类学术奖励与荣誉共8项。以第1发明人身份授权专利5项,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


出身中医世家,擅长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等肛肠科疾病,并中医调理各类便秘、炎性肠病、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术后调理。



第一视角


韩昌鹏



创新之于青春,就像在那无边无际的夜里,点亮一盏刺破黑暗的明灯。那千万盏明灯的光芒聚在一起,就能成就一个光明的世界。创新之于青春,就像那广袤的大地上奔腾的河流,千万条河流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浩瀚的海洋。 


成长于三代医生世家的他,儿时就浸染在医的环境中。在他的案头不仅是《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还有各类西医和最前沿的医学科技书籍,在他看来中医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通过千锤百炼的临床实证把中医继承好,用会了,用巧了,再融合各种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就是更大的宝藏。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处副处长、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韩昌鹏。 


在他眼里,医患关系的核心在于温馨、在于相通、在于真诚、在于真心。当病人处于逆境时,医生必须去鼓励病人为追逐希望而坚持,去感受生命的精彩。


他强调从科别入手、从整体论证,因人制宜,结合现代医学,外加传统中医的八纲辨证、气血阴阳理论等,才能得出更为合适的疗法,这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 


对于中医的未来,他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中医的医教研应该是一体的,优秀的中医药除了要专注于疾病本身,更要重视对临床经验的整理总结,对著书立说的传承,对新科技的吸收与探索。 


韩昌鹏觉得现代中医科研转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已经生根发芽,即便这是刚发的稚嫩幼苗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这就像山上的小溪,看起来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image.png

1.“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淮南八公山位于淮水之南,淝水之北。《太平寰宇记》有记:“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淮南一直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有故事。这是韩昌鹏的故乡。


生于三代中医世家的韩昌鹏,从小就对医学耳濡目染于各种治病救人的场景中。“我觉得我选择从医和家族相关的。从小我就看着长辈们救治病人,心生欢喜和羡慕。祖辈、父辈的从医经历对我影响深远,他们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中医基础,包括母亲以人为本经营中医门诊部的理念都对我有着很重要的启发。


众所周知,安徽的北部是有着深厚中医中药传统的土地,亳州也是中国最大的中草药集散地之一,这里也是华佗故里,华佗乃是中医外科的老祖宗。中医肛肠也是中医外科的一支分科。在那里有许多的传统中医流派,比如,新安派。而韩昌鹏的母亲最早也是跟着新安派的老中医学习多年,最终成为一名当地颇有知名度的医生。


“那时的中医学习和我们现在上大学不太一样,更老派一点,主要是跟师学习,跟师抄方。我觉得,这样的中医思想更加醇厚。在以前现代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检验手段很少,中国各地也都缺医少药,很多救人治病的方法主要是靠中医理论,还有比如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手段,解决了很多基层医疗问题,这里面有很多经验是值得传承的。”


那时的中医就像今天的全科医生,韩昌鹏还记得当时长辈们用各种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场景,“我记得家里长辈们用传统中药疗养电光眼,还记得用传统方法治疗痄腮,还有用白矾治疗中耳炎,也有用猪胆晒成粉作为广谱消炎药使用,比如,针对急性的咽喉肿痛,在我的记忆中,这些传统中药的疗效其实都是不错的,也的确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那时韩昌鹏的家里经常会收到很多病人送来的牌匾,感谢家里从医的长辈们。“这是以前的老派的做法,很多被治愈的病人一定要送个匾,尤其是中医师比较容易收到这种,就像现在医院里的锦旗。我还记得很多很多的牌匾,家里根本挂不下。”


在这样的环境里,韩昌鹏体悟到了传统医学的魅力,并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不仅要让把父母的医脉薪火相传,更要把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1999年,韩昌鹏如愿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成为一名医学生。硕士、博士都是中医外科学专业。在医学院里,韩昌鹏不仅埋头苦读,也时刻思考如何把中医药变得更有体系,让中医药的价值能发扬光大,这也是后来他从事临床工作后,一直专注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核心则是——中医药的创新与现代化。


毕业后,韩昌鹏如愿进入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了一名临床医生。他的硕士导师是岳阳医院肛肠科的孙建华主任,博士导师是目前皮肤病医院院长李斌教授。在导师们的谆谆教导下,他来到了人生崭新的起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蓝色的海洋去扬帆启航,在韩昌鹏的心中,这是新的征程。


image.png

2.病人至上

韩昌鹏的母亲是医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教会了韩昌鹏很多朴素的从医理念,诸如,如何对病人关爱,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等等。


“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种需要信任和配合,尽可能营造温馨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对治疗疾病构建良性循环,最终是取得疗效。” 韩昌鹏分享道。


曾经有一位病人至今让韩昌鹏记忆犹新。这位病人曾在外地医院开展过PPH手术(注:直肠黏膜环切手术),这也是肛肠科比较常见的手术。然而,肛周附近神经分布非常密集和敏感,手术中难免影响到一些神经,这导致该病人术后坠胀感强烈,以至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自己也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


“这位病人为了能恢复正常生活,在上海、北京、广州各大医院也并没有有效治疗方案,单单从这些医院的检查结论来说,针对该病人的手术没有问题,只是预后有个体差异。但是,这位病人觉得不行,太影响生活。后来有些医院又建议他去看心理科,于是使用了一些精神类的药物,这的确缓解了他的焦虑,但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坠胀的感觉还在。病人自己感觉非常痛苦。”


后来这位病人误打误撞来到了岳阳医院,在青海路名医门诊部肛肠科找到了韩昌鹏。在第一次诊疗中,韩昌鹏与这位病人交流了将近一小时。


“他见到我把他的经历,从头到尾地讲,而我当时做的是——倾听。渐渐他觉得他可以信任我,因为据他所说,之前愿意倾听他的医生很少。在建立信任之后,我就开始为他定制治疗方案了,从交流交心到中药调理等,多个维度交流,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的疾病基本康复了,现在也常常来我这里复诊。我本身是一名肛肠外科医生,但是为了调理这个病人,我其实使用了一些内科的方法,也使用了一些中医药对这位病人进行了几个月的调理,并对病人的心理进行一定干预,效果非常好。”


在韩昌鹏看来,很多外科手术主要作用是治疗病灶的方法之一,但病人是人,需要一个整体观念,肛肠科手术其实也是一样的,整个治疗的过程需要有整体观念,不然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和病人是同志,是战友,只有彼此信任才能更有助于病情的治疗。


说到这里,韩昌鹏想到自己儿时的场景,“看好了病人的毛病,真的很自豪,有些病人真的会常常会真心实意拎着自己老家的特产来感谢。这让我想到小时候,有些病人条件并不好,会拿来鸡蛋,各种农产品来感谢,这都是很开心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战友的关系。”


image.png


3.中西融合,医工转化

在韩昌鹏看来,中医的未来必须走向现代化和体系化,只有这样,中医的未来才能大放异彩。


为此,韩昌鹏不仅重视医院内的项目转化,也曾赴美国波士顿学习深造,力求将中医与国际接轨、与现代科技接轨。


如今,韩昌鹏不仅坐门诊,还承担起了医院科研处的工作,努力帮助医院在医工转化、中医现代化等方面走出新局面。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肛肠临床工作,在自己的专业内,韩昌鹏尤其关注微生物组领域的发展和转化。微生物组学是过去十年基础研究最热门的领域之一。所谓微生物组是指研究动植物体上共生或病理的微生物生态群体。在我们的肠道中,有多达1000多种的共生微生物,比如,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病毒等等。研究表明其在宿主的免疫、代谢和激素等方面非常重要。在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使用微生物组治疗各类疾病的方法,比如,使用微生物组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使用微生物组治疗IBD等肠道疾病,都已经有了前瞻性的成果。


其实,微生物组领域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领域”, 在中国古代有大量使用微生物组进行治疗的案例,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使用“人中黄”(人体微生物+发酵技术)治疗各种疾病的案例。


这也进一步坚定了韩昌鹏挖掘中医药宝藏的信心和决心。


“我觉得微生物组是中医现代化的契机,因为它是个整体观的。一个人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一个超生命体,你身上的生命远远不止你自己,还有无数微生物。比如,你的皮肤上、口腔里、肠道里都有无数的微生物。他们和你是共生的,互相依存的,是需要平衡的。一旦不平衡,你就可能生病,这是一种动态博弈。这完全就是中医的体现啊。所以,我做中医,我们也要做科研,中医上讲有扶正,有驱邪,正和邪你是怎么平衡的,你们达到平衡,人就不会有问题。正气弱、邪气盛,那就开始出毛病了。从这个角度,你再去看看微生物组领域的肠道菌群的很多理论,都是不谋而合的。人体微生物一旦失衡,致病菌峰度比较高,益生菌很少,就是正和邪不平衡了。”


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一颗明珠,本就具有无限可能,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尚待挖掘。我想,医学应该至少有两种宝藏,一新一旧。旧宝藏在满满的历史长河中,新宝藏则存在于对未知科技的开拓与探索中,而一位傲游在医学海洋里的远征者,应该能平衡这两种宝藏,去炼制出新的、更多的精华。

image.png

image.png


Q

A

晔问仁医


图片
图片

韩昌鹏



图片

晔问仁医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治疗方案的重点,也是核心技术之一;那么,中、西医对于肛肠疾病的治疗具体有什么不同?在治疗中,您如何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

韩昌鹏

图片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在应对疾病方面各有所长,应坚持优势互补。中医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所强调的整体观念、阴平阳秘、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等都有自身特色。近年来,肛肠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已跃升至第二位!通常认为肛肠疾病属于良性疾病,虽不致命,但有时生不如死,甚至肠肿瘤的早期,很多人误认为是痔疮、肠炎、便秘、或腹泻等肛肠疾病,所以很多患者不重视,所以我院肛肠科本着病人至上的原则,不断丰富肛周常见疾病的治疗手段,拓宽治疗思路。其中中药的应用体现多样化,不仅能口服,还能熏洗、坐浴、制作特色膏剂、栓剂、热罨包等。面对很多肿瘤病人,中医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中西医结合,不代表西医化,而是中医应用了一些西医的手段,然后服务于中医。传统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升华。


图片

晔问仁医

您在科研方面也颇有建树,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以第1发明人身份授权5项专利,还是一名专利管理工程师。现在,有哪些转化成果呢?

韩昌鹏

图片

比如,我前面举的例子,肠肿瘤的早期,很多人误认为是痔疮、肠炎、便秘、或腹泻等肛肠疾病,所以很多患者不重视,往往检查发现时已经是晚期,而追悔莫及。通过肛肠检查可提早发现肠道病变,甚至早癌。怎么解决早癌发现问题,我们发现可以从尿液去研究,这是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当我们深入研究发现病人尿液会呈现不同变化。从临床的角度探索科研,当然我现在两条腿走路,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并进。


图片

晔问仁医

对比过去和现在,中医肛肠的发展有了哪些变化?

韩昌鹏

图片

主要广泛开展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肛乳头瘤、肛门狭窄、肛周尖锐湿疣、直肠脱垂、藏毛窦、肛门直肠创伤、结肠造瘘及回纳等肛肠手术治疗。在慢性便秘、慢性肠病、消化道出血等的治疗上,发挥着专科中医特色,因人施治。对混合痔开展RPH、TST痔微创治疗,积极与胃肠镜室开展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手术治疗。继续发扬中医院多科协作优点、与普外科和肿瘤科配合开展结直肠肿瘤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图片

晔问仁医

您认为医生与患者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您是如何和患者相处的?

韩昌鹏

图片

医患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我受母亲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从未感觉过医患矛盾,望闻问切中透着朴实的亲切。我从医以来,患者就像我的战友,我们并肩携手,共同面对疾病,最终如朋友一般,很多患者来看我,我都会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image.png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