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印慨|行医心若旁骛,做人三分侠义

更新时间:2022-03-18点击:1006

印慨

行医心若旁骛,做人三分侠义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印慨,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


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中国腹腔镜(微创)手术先驱。擅长胃癌手术治疗、胃癌综合治疗、晚期胃癌的精准转化治疗、腹腔镜(微创)特殊部位胃间质瘤切除术,腹腔镜(微创)胆囊切除术。是国内最早(2003年)开展标准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先行者之一,微创手术率高、难度大、安全性好。在国内首创保留胃容积的胃间质瘤腹腔镜切除浆肌层切开技术;创建长海医院胃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胃早癌多学科治疗模式及胃癌手术加速康复管理模式。


中华医学会代谢外科学分会委员、解放军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国际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近5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科研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11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

长海医院先进工作者,长海医院“十佳主诊医师”,“金牌主刀奖”获得者。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第一视角


印慨



以风的洒脱笑看过往;以莲的恬淡随遇而安。愿尝尽尘世烟火的我们,仍能用一颗无尘的心,守望生命如初的美丽。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每天给病人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当下更美好。


他出身于上海,长于沪上军医世家,行事雷厉风行,讲话自信在握。原本想从事工程学的他,高三时因感动于一场军人的宣誓仪式,毅然从医,18岁成为一名军医生,自那以后服务军队几十载。


他是印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他曾开创性的尝试了若干术式,但却笑称自己是“幕后贡献的英雄,闲云野鹤的高手”,默默推动学科与团队的成长。


作为导师,他要求学生三观要正,正直和诚实是不可或缺的素质。他是春风化雨般的予以教导,以身作则,同时,他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的成长机会。


他尽己所能尊重病人,病人也给予他足够的信任。“理性对待病情,争取治疗机会,用心人文关怀,减少病人痛苦”是他的座右铭,让病人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医疗过程。


访谈中,我有些感动。他笑看流年,心胸有一种豁达;静观万物,生命有一种自在。有些人读不懂,看见的未必就真实;有些事想不透,欣赏的未必是风景。命运有变数,时光亦淡亦浓,他说,要让日子过得洒脱、温暖!

image.png

1.从医之路

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印慨年轻时的经历和父亲十分相似。


“父亲有一个航海梦,又渴望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正值抗美援朝之际,他成为了二军大第一批正规招生的大学生。”


无独有偶,高中毕业时,印慨恰好听到了二军大的招生宣传,他一下子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打动了。当军医、做战士,热血澎湃的念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像是巧合,又像是注定,继父母之后,印慨成为了家中第三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


入军籍、进部队、参军学医,成为一名军医的历程虽艰苦,却也一步一个脚印。毕业后,印慨顺利进入长海医院工作并攻读硕博,期间,影响最深刻的,是仲剑平教授。


仲剑平老教授是我国普外科奠基一代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一代名师”,印慨记得,遇到问题时,仲老从来不会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鼓励他自行去图书馆查询,“甚至可以精准地说出是在哪一排、哪本书、哪一章”。带学生做疝气手术时,仲老同样要求细致,术中无出血,必须熟悉解剖、操作精巧。仲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从医态度深深影响了印慨,也让他意识到,做医生,需要一份纯粹、诚恳的初心。


“就像那时黄埔军校的门联,‘升官发财莫入此门’,从医的态度也是如此。”


很快,第一次主刀手术的机会终于到来。和常见的阑尾炎手术不同,印慨第一次独立主刀就是一台大手术:胃大部切除术。回想当时的场景,印慨仍能记起那一刻的心情。


“很紧张,”他说,“最难的是拿着刀,第一下划下去的瞬间。”基本的医学知识早已扎实掌握,欠缺的是动手实操。术中必须独立判断、独立决策,遇到紧急情况,必须迅速反应处理。这无疑是一场硬仗。做完手术,他已浑身是汗。


尽管如今已是累计完成数万例手术的成熟医者,第一次的青涩经历,依然弥足珍贵。它是一个起点,就像手术完成后忐忑的心情,“既希望下一台手术马上来,又希望它晚点来”,人生中的许多机遇都是这样捉摸不透,又顺其自然地到来。


1992年,腹腔镜手术开始在国内兴起,当时的长海医院胃肠外科是站在浪头的前驱者。2000年,胃肠外科计划着变动布局,分出专攻腹腔镜的团队,成立“微创外科病区”探索这一新兴领域。至今,印慨仍十分感谢科室郑成竹教授的鼓励和支持,让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潜心研究腹腔镜的手术操作。


2003年,他成为了院内唯二独立带组的主治医生。2011年随着学科专业化建设趋势回归胃肠外科,2016年受任胃肠外科主任。如今,印慨已形成以腹腔镜微创技术为中心的专业特色,在手术种类、技术难度及病例累积数上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直至今日,这条医学道路,他已走过了近30年。他仍常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手术不是炫技,创新不是目的。手术质量平稳,技术操作成熟,让病人获益最大,才是我追求的目标。”

image.png

2.勇立潮头的领军人

事实上,印慨在胃肠道腹腔镜手术的造诣不仅在其深,更在其新。


2003年,在国内仅有零星报道的情势下,他率先系统性开展胃癌腹腔镜手术。到2004年,又先后完成国内首例腹腔镜胃黏膜下肿瘤胃腔内切除术、首例腹腔镜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及首例腹腔镜胰腺假性囊肿空肠内引流术。


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真正的困难不是怎么吃,而在于如何吃得标准、吃得规范。


打破零的开始,举步维艰。


“第一,我们没有现成的标准,只能模仿国外。第二,如何建立最优化的路径。从最开始的中间站位,到从日韩学习的右侧站位,再到后来出现的左侧站位,现在已有最佳的规范,但那时国内一片空白,我们只能自己摸索。那段时间,我反复研究国内外胃癌开放手术的录像,结合现有的腹腔镜设备,一点一点地研究布局、打孔、站位。”


血管的走向,器官标志物,暴露的顺序,清扫的步骤......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印慨坦言,关键在于模块化、模式化、同质化。他用“搭积木”比喻流程建立的过程:把手术像积木一样分成几个模块,规定每一块要做的工作,再将它们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


“规范化、程序化,就不容易出问题,病人就更安全。这样一来,质控标准、手术思路、学习方法都建立了。东一枪西一枪,是做不好的。”


除了高超的治疗技术,一个强大团队的建立也离不开完善的评估体系、综合的保障能力。印慨认为,如今,外科医生早已不能只是开刀匠,胃肠外科正围绕胃癌等肿瘤性疾病,形成成熟的治疗体系。


“我的态度很明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国内对多学科MDT诊疗的认识只停留纸面时,他在长海医院创建了胃肿瘤多学科MDT团队。从多学科联合门诊、诊疗方案联合探讨,到影像科专家评估、选择合适的CT、MRI或PET检查方案,再到营养支持,在长海胃肠外科,患者能够体验一条龙式治疗模式。“各科专家们面对面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评估病人的治疗方案;病人的经济压力也大幅减轻,不必各大医院到处奔波。”印慨坦言,这样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是极具优势的。


“我常跟病人说,来到我们医院,最大的好处就是规范。”印慨说。他曾为91岁高龄的病人完美完成胃癌手术,几天后,他马上就要接手一位92岁的老人。就在访谈前几日,他刚刚完成了一项极其凶险的胃间质瘤的手术:患者曾做过心脏移植,医生们谁都不敢接,他抗住压力,顺利完成手术,病人三天就恢复出院。


但有时,手术也并非最佳手段。


印慨曾遇过一位老年痴呆的患者,老人精神状态不好,或许扛不住开刀的痛苦。病灶其实也并无出血,所以,他建议家属保守治疗。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老人舒舒服服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所以,外科医生不能随便开刀,但一旦拿起了这把手术刀,就一定要把手术开好。如何让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体验好、痛苦小,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现在的追求。”


2011年,印慨开始了对代谢外科的探索。事实上,这一事业早在2003年就已开始,以胃肠外科郑成竹教授为中心,印慨是揽下手术的“幕后英雄”。当时,国内的反对声音非常之多,郑主任和印慨顶着压力,坚持对空白领域的探索。这一研究的关键在于新手术理念的推广:糖尿病、代谢紊乱综合症等代谢性疾病也可以用外科手术治疗。


“主任为这一理念的实行可谓尽心尽力、居功至伟,穷极一生奉献于此。如今,我也想着如何继承他的事业,让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目前,印慨探索着采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治疗病态性肥胖症、代谢紊乱综合症及2型糖尿病,至今已累积完成各种手术方式病例500余例,有效率逾90%。


工作之余,印慨和同事开玩笑时,常相互吹捧,互说对方是“一百年才有的外科天才”“五十年才有的外科天才”。虽是玩笑话,但印慨明白,其实,外科医生的成长的确需要天赋。


“就像耍一把红缨枪,有挑,有扎,有打,这些技巧都需要摸索和领悟。”


机遇、天资、努力,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或许是命运赠予的礼物。

image.png

3.闲云野鹤背包客

在忙碌繁杂的工作外,印慨其实是一个随性自由的人。


高中时,他喜欢画画,也曾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因为“可以自由地到处行走”。从医生涯中,他常称自己是“民间高手”,无心争名夺利,但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就像郑成竹教授当年对他的栽培,印慨培养学生时,从不行打压之事,而是不断鼓励、给予机会。他团队中的年轻医生,个个都是一等一,“在某些手术的某一领域甚至超过我的水平”。出于蓝而胜于蓝,印慨衷心地觉得,这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组建团队时,他不在乎医生的职称,只是和对方接触几次、谈谈话,找到三观契合、做事干净踏实的人。团队中,基本都是理念相符、年富力强的医生。


而性格最鲜明的体现,是他对旅行的热衷。


“我去过10次新疆,4次西藏,探索三大无人区,登过雪山,爬过冰川。羌塘、阿尔金山、罗布泊,全都去过,最北到过漠河。”讲起旅行,印慨侃侃而谈,对各地风貌如数家珍。


他曾从昆明进藏,横穿西藏至新疆。曾在山顶眺望日出日落,为一张好照片耐心苦等数小时。穿越荒芜地带,面对自然开启冒险,他笑称自己是一个标准的“背包客”。


“许多次旅行惊险万分,死里逃生也是一种有韵味的生命体验。”印慨感叹道。


是挽救生命的医者,引领学科的领军人,还是跨越山河的背包客?其实,人生也可以是重叠的彩色。当踏至顶峰,坦然迎接直射的阳光和拂面的风,生命的厚度,自不以世俗的天平衡量。

image.png

晔问仁医


图片
图片

印慨



图片

晔问仁医

您也是国内多项腹腔镜手术的首创者,在首创的过程中,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又是如何克服的?

印慨

图片

我从96年开始学习腹腔镜技术,也首创了一些术式,在国内也很早开始做腹腔镜胃癌手术,所以算“成名”很早了(哈哈),零几年的时候就全国到处飞,展示并教授腔镜技术。我常说我们是中国腹腔镜医师的1.5代,从我们这代开始,开始将腔镜技术从简单推向复杂,从以往简单的如胆囊、阑尾手术发展到做胃肠道肿瘤手术。这个过程中,我没觉着面临困难,而是想着如何创新、如何打破困局,把原有技术通过技术器械的改变移植到腹腔镜上。

第一,我们没有现成的标准,只能模仿国外。第二,如何建立最优化的路径。从最开始的中间站位,到从日韩学习到的右侧站位,再到后来出现的左侧站位,现在大家都已经有了合理最佳的规范,但那时国内一片空白,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反复研究国内外胃癌开放手术录像,结合现有的腹腔镜设备,研究布局、打孔、站位。血管的走向,器官标志物,暴露的顺序,清扫的步骤......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超声刀的发明也是对腹腔镜手术的大幅革新,腹腔镜是一项高度器械依赖性的技术,如果镜子看不清、器械不够先进,手术就会大打折扣。我做事喜欢模块化、模式化、同质化,就像搭积木,分成几个模块,规定每一块要做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就不容易出问题,病人更安全,质控标准、手术思路、学习方法都建立了。譬如腹腔镜胃癌手术,我当时提出的模式为,“以胰腺为战场,建立奔驰结构”:血管围绕胰腺排布,胃癌清扫中重要的三根大血管肝固有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一挑出,像一个奔驰的标志,一切结构就都暴露清晰了。胃癌怎么手术,胃间质瘤在贲门、胃体、后壁、前壁怎么手术,这些都是当年我一手创立的技术流程。如今,科室的医生们都学会了,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有时,医生的快乐就在这里。


图片

晔问仁医

您在腹腔镜微创技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能否和我们介绍一下该技术目前在胃肠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它能够在哪些方面造福患者呢?

印慨

图片

随着技术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如今,几乎所有胃肠外科疾病都能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003年,当时对于腹腔镜仅有零星报道,欧美腹腔镜手术也大多局限于结直肠,可借鉴的经验很少。那时我开始做胃肠腹腔镜手术,是国内第一个系统做胃肠腹腔镜手术的医生。胃疾病的腹腔镜微创技术如今已经到了非常成熟普遍的阶段,切口小,痛苦小,恢复快,使后续的治疗时间点前移,对病人来说一定是获益的。机器人、单孔等技术也逐渐兴起,但我认为,一切技术还是要以病人的获益为主,避免滥用,让病人获益最大,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今,外科医生早已不再是开刀匠,胃肠外科正围绕胃癌等肿瘤性疾病形成成熟的治疗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早期发现率,延长生存率,让病人获益。以腹腔镜技术为依托,形成疾病的整体治疗体系,才是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图片

晔问仁医

您创建了长海医院胃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否和我们谈谈该模式在胃肿瘤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单学科诊疗有着怎样的优势?

印慨

图片

手术技术只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但对于某些进展期的病人而言,有时手术并不是最佳治疗方案,甚至会起副作用。所以外科医生不能随便开刀,但一旦拿起了这把手术刀,就一定要把手术开好。如何让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体验好、痛苦小,治疗合理适度,是我们现在的追求。我的态度很明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团队建立了MDT门诊,在国内算是十分早期的,倡导一条龙的治疗模式,有标准化的流程,我们面对面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评估病人的治疗方案,是否需要手术,怎么放化疗,请影像科教授评估,选择CT、MRI或PET等不同的检测模式,相互启发。这也为病人减轻了经济压力,不必各大医院各科室到处奔波,

上海的快速康复外科也是我们团队较早建立的。我常常看到,病人术后大声呼喊,非常痛苦。因此,我们在术后定时为病人药物镇痛,并优化术后处理,减轻病人的痛苦,让病人舒适地康复,实现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图片

晔问仁医

俗话说,病从口入。您认为外卖、夜宵、轻断食等各种当下流行的饮食模式的流行是否会影响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又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呢?

印慨

图片

许多疾病都是难以预防的,但早期发现是很重要。按时合理健康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和开心的生活状态,都是有益于胃肠道健康的。现在胃肠道癌症趋向年轻化,最重要的是定期检查,45岁以上定时检查胃肠镜,根据状态调整3-5年的检查频率。若有家族史,40岁以上就要警惕。发现明显症状时,更要尽快检查。


图片

晔问仁医

胃肠道癌症晚期患者常常会出现恶病质的症状,身体素质大大下降,从而难以承受术后的放疗化疗,针对这类患者,有没有什么方案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呢?

印慨

图片

我建议晚期肿瘤患者,一定要找一个规范的医院治疗。针对这类患者,治疗原则是争取机会、理性对待、人文关怀、减少痛苦。外科手术有些情况下是不合理的,我们常会安排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或静脉输液或肠内给予。说句心里话,就像“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说的一样,病情的无可挽回,亲属的复杂关系,经济的庞大压力,医生有时也会面对许多无奈。


图片

晔问仁医

作为一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您认为对医者而言哪些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印慨

图片

第一,三观要正,脚踏实地、戒骄戒躁,既然选择了医生的职业,就要好好做下去。第二,年轻医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做医生,不能不动脑筋地行医,要做出水平。第三,不能井底之蛙,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前我常学习肝外科、泌尿科、妇产科的手术视频,借鉴他们对同一器械的不同使用手法,博采众长,把自己姿态放低。


图片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汪奥丽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图片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