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田建辉|从自然中勃发的生命力量

更新时间:2023-01-20点击:96

DOCTOR

田建辉

从自然中勃发的生命力量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田建辉,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


国家岐黄工程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党支部书记、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兼肿瘤一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长期聚焦肿瘤的复发转移防治研究,创建“正虚伏毒”肿瘤复发转移理论,倡导“调神治癌”理论。善于在“扶正治癌”学术思想指导下,融合运用中医药、放疗、化疗、生物疗法治疗各种肺癌、卵巢癌、宫颈癌、肠癌等恶性肿瘤和顽固腹泻、失眠等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呼吸道肿瘤、消化道肿瘤和妇科肿瘤的治疗。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传统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西部中医肿瘤专病联盟共同主席。发表国内外文章150多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深入研究肺癌的免疫调控机制。



第一视角


田建辉



上次见到他还是2017年,几年不见,从龙华医院到了上海市中医医院,他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领导起医院的肿瘤临床中心和肿瘤研究所。今天我们聊起了中医治疗肿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的言谈还是如此地雅致,举手投足显出一种儒雅气度,就像一位智者在讲述一个个故事,一个个道理,颇为深刻,又浅显易懂。与中医大家的讨论总是让人觉得,不仅有精深的理论,也蕴藏着玄妙的哲理,开发心智,涤荡心灵。


他觉得中西医最终是走向融合的,两者的不同只是对医学理解角度的不同,最终都是为了看病救人。在他的研究中,常常使用西医的方法论,细胞理论,分子生物学,去验证和挖掘传统医学中的瑰宝。他认为这个过程是严谨的,求实的,也是艰难的。但,把西医的逻辑科学体系和中医的各种学说,甚至哲学理论加以融合,是中医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中医才会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田建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这些年,他聚焦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创建“正虚伏毒”肿瘤复发转移理论,倡导“调神治癌”的中医大健康理论,在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指导下,融合运用中医药、放疗、化疗、生物疗法治疗癌症,在学术和临床上,取得了颇为让人瞩目的成就。


他极其重视学生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做临床、做学术,还教导他们要有“大医精诚”的精气神,一切要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好患者。

image.png

1.千年传承

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已载有专治肿瘤一类疾病的医生称“疡医”。疡医的产生可以早到针灸术产生之前,即“伏羲制九针”以前,疡医的产生于中原龙山文化时代早中期(2600 BC-2400 BC),当时的疡医用“砭”来割治肿疡,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中医围绕治疗肿瘤有了大量的探索,如今,中医在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传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创新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田建辉秉承了“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诊疗理念;从免疫调控着眼揭示肺癌发病的核心机制,丰富“正虚伏毒”理论;同时,又以妇科肿瘤为切入点,研究“异病同治”,建立抑郁与肿瘤共病模型,揭示“调神”之内涵。


在导师指导下,他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引入《道德经》的说理体系,将“扶正治癌”升华为“道、法、术、理”完备的学术思想体系,同时又将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免疫调控内容融入其中。


其“道”是指“以人为本,人瘤并重”,强调癌症治疗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为主要目的,消减局部之“瘤”不能以损伤整体正气为代价;“法”是指“扶正治癌,辨证论治”,坚持辨证论治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恢复阴阳平衡;“术”是指“形神并调,内外兼治”,要有机整合各种中西医内外治法、重视心身调摄达到扶正目的;“理”为“调控免疫,精准治癌”,通过辨证达到精准治疗,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治疗肿瘤。


目前在国际上,免疫治疗已经进入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案体系,其发明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充分证明了“扶正治癌”的科学性。刘嘉湘“扶正治癌”思想扭转了“以攻杀为主”治癌的片面倾向,首倡“扶正法”治癌的学术体系,突破了以往晚期肺癌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以此思路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的疗效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田建辉通过“扶正治癌”的“道、法、术、理”学术思想体系,不仅升华了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多年来在恶性肿瘤防治上的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对现代西方科学,尤其是免疫学的融合。


他指出,《黄帝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兵家、阴阳家、医家等百家争鸣,《黄帝内经》亦是一部多学科的著作,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西风东渐以来,现代科学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中医学传承人要做的不是排斥它,而是借力融合,促成中国新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他传承《内经》“形与神俱”的重要思想,结合当前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调神治癌”的学术主张,强调“神”在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核心作用,将促进恢复患者本人在肿瘤防治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科和行业领域内的其他研究创新起到了启迪和引导作用。中医的“调神”是指通过调整人尤其是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得疾病更容易得到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工作当中,他把调神分为3个部分:调医者之神、调患者之神和调家属之神。


基于充分的临床疗效及迫切的现实需求,田建辉提出重视御神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并系统总结出调神治癌八法,积极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肿瘤的临床诊疗中,疗效显著。为进一步构建肿瘤全生命周期的防治体系,田建辉进一步带领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探索中医学、心理学、免疫学及肿瘤学等多学科在肿瘤防治中的交叉研究探索。其中,指导多名硕博士参与调神治癌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文章发表于《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业内核心期刊杂志,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岐黄杯全国中医药博士生论文大赛优秀论文奖项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从现代基础医学的角度,医学探索更侧重发现规律,机制等科学内容,从现代临床医学的角度,更是以患者为中心。其实,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所有的临床实践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开展的,如今我们的很多研究方法和临床治疗手段也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上海,我们又能接触到很多疑难病例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求医,也为我们能够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融合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也可以在中西医融合领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几年也有了很多进步。”


田建辉所说的进步是2016年他提出的“正虚伏毒”理论得到了系统性地验证,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2016年提出正虚伏毒的时候,证据还不足,后来经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各种实验和项目的验证,证据也多了起来。这样,理论和临床也都有了,这些成果集中在2019年做了专刊,是陈凯先院士主编在那个杂志上。其实这个理念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2020年也获得了上海市中西结合领域的二等奖。我们科室和复旦施奇惠教授的团队联合研究也很有收获。‘正虚’大家比较好理解,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的,‘正虚’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以前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伏毒’是潜伏在外周循环系统或转移靶器官的癌细胞(如循环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它在哪。这几年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验证。”

“以人为本,人瘤并重” 


image.png


2.专注癌症转移亚临床研究

随着今天影像医学的高速发展,很多癌症在早期都能看清,影像医学也成为了金标准。但是,在癌肿形成的亚临床阶段,影像往往就无法识别了。


“最开始提正式‘伏毒’的时候,一些内涵并不太明晰。我们说的癌症转移亚临床研究就是要把‘伏毒’更早的发现,甚至可以在细胞层面发现(注:CTC细胞循环技术),这样就能更好、更早地治愈癌症(注:CarT,PD-1技术)。”


对田建辉而言,把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方法结合起来并不容易。他觉得任何从0到1理论的建立都是最难的。但这几年中医发展的大环境给了他更多信心,感到了更多欣慰。


针对于癌症复发转移,这几年田建辉提出了不少融汇中西的概念,在他看来这也是中医本身的进步,更是中医思维的优势。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连续资助下,团队还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系统揭示“正虚伏毒”理论的科学基础,并建立了国际首例可稳定传代的人肺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系(CTC-TJH-01),构建了肺癌转移特异性的研究平台,积极促进转化研究效率的提高,目前已成为肺癌转移药物筛选的稳定平台。此方向成果支撑团队获得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相关研究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理论体系,为最终实现肿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提供了开拓性探索。


“我们为了更早发现癌细胞所搭建的细胞器平台让我们在英国发表了文章,之后国内的文章也陆续发表,这里面有理论、有临床,大概有二三十篇围绕这个点研究,围绕患者需求做深做扎实,我觉得也是对我们中国中医理论的再次深刻理解与发扬。很多人看过《黄帝内经》,很多人也知道我说的正虚伏毒,但没有在这个方面进行更深的思考,就是说需要与时俱进,熟悉现代科学方法,去融合传统医学。”


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可能并不是对中医未来的准确描述,更为准确的应该叫做“中西医融合”更为准确。东方和西方医学靠具体思想和文化上的结合是有难度的,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思想层面上,然后去把很多的方法融合,这样理论上也就自洽了,也许这就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image.png


image.png

3.培养中医的未来

一个学科的生命力无疑在于年轻人,而田建辉就极看重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他说,中医的灵魂就在于传承,而人是传承的关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


“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的优势,培养的人才也各有特点,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在牛津大学学习的那段经历让我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多的体悟。当时带我的两位导师,一位是研究血液病的,另一位是研究免疫的,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研究的方法,而他们在后来也对中医有了兴趣。而他们培养人的模式给了我很多启发,简而言之,他们总是会促进学生去独立思考,而且他们每周会给我一封邮件询问特定项目的思考进展,这是他们培养人才机制的一部分。后来我也借鉴了这个方法,期望我的学生也能勤于思考,并且每周都能有所收获。”


田建辉为学生搭建了各种科研和临床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有机会深入一线临床,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可以参与各种科研活动。


“医、教、研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我们导师的要求,也是患者和社会的要求,不能偏废。我的学生在临床和科研论文方面都是比较出彩的,很多学生一毕业其实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框架。从小了说,他们毕业后工作不难找;从大了说,如果他们需要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和深造,也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田建辉带教学生时还强调“大中医思维”,要从宏观哲学层面去思考,这是具有先天优势,任何疾病可以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去认识。


“我总是对学生说到我这里来学习必须得长本事,混日子是不行的。硕士三年,是他们从医生涯中的基本功阶段,也是立规矩的阶段,需要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个过程也许并不舒适,但这是成为一名中医生的重要启蒙阶段。硕士毕业之后,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议他们未来的道路。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合做临床,那我就为他们提供做临床的条件,有些学生比较擅长研究的,我也会鼓励他们继续读博士,去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也会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总之,我觉得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因人而异的。”


田建辉觉得,学生所遇到的困难,甚至失败,是成为大中医最稳靠的踏脚石,融汇中医知识体系,去研究、吸收它们,慢慢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感悟。传授知识的核心就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路,让他们能体会、应用中医之美、中医之魂,而自己又能在心里珍惜爱护这份美丽,去帮助病人,救治生命。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行者,每一段人生,都赋予我们对生命的不同意义,也许疾病会让我们的生命不完美。但,田建辉觉得,真正的中医需要让每个被救治的生命能生长于、融入于自然之中,去被治愈,去自由的呼吸、成长、努力绽放。


image.png


image.png

Q

A

晔问仁医


 图片
 图片

田建辉



 图片

晔问仁医

提出“正虚伏毒”的意义是什么?

田建辉

 图片

“正虚伏毒”提出的意义就是融汇《黄帝内经》重视“正气”思想和现代肿瘤免疫学的最新进展,创建肿瘤复发转移的病机理论,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贯彻到肿瘤的复发转移领域,积极探索突破肿瘤疗效提高的卡脖子难题的思路和方法,造福患者。


 图片

晔问仁医

疫情之后,您觉得中医的未来是怎样的?

田建辉

 图片

三年疫情,我觉得对老百姓认知中医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老百姓看到中医的很多方法和产品,在疫情期间被使用;另一方面,我们把中医和西医融合的脚步也加快了。更重要的是,很多领域的治疗越来越被社会接受。其实,中医和西医都是为了能够治好病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疫情只是加速了中医被广大老百姓和社会接受的步伐。


 图片

晔问仁医

您觉得应该如何延展中医的生命力?

田建辉

 图片

我觉得中医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虽然有人可能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有疑惑,但从我的视角看,中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中国的文化又是世界5000年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事实。中医的发展一定是要与世界各种医学进步和成果进行融合,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大趋势,我们中医生所要做的便是融入这样的趋势。这不只是中西医结合的问题,而是中西医融合的必由之路,即使是在西方国家,我们很多中的药材还有很多方法也正在融入他们的医疗体系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或者说这也是“道法自然”的必然规律。


 图片

晔问仁医

融合了西医和科学方法的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有什么特色?

田建辉

 图片

中医其实是强调人和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整体观的一方面。我们完全支持很多西医的方法,并且把很多疗法纳入我们的整个体系中,也承认西医在很多诊疗领域,比如,基础医学研究、手术技巧、用药方式等方面极为专业;另一方面,在中医的体系下,我们会在治疗的过程中优化患者周围的环境,优化诊疗过程,用中医的整体观让患者能构建自己舒适的微环境,从而加快他们的康复。让他们在诊疗和康复过程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状态。


 图片

晔问仁医

如何向众多患者解读“调神治癌”的治疗理念?

田建辉

 图片

很多人提到“神”可能会觉得虚无缥缈,但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已经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形与神俱”是养生疗病的关键,并且建立色脉理论评估神对预后的影响。在肿瘤临床工作中,重视“调神治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强调“神”在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促进恢复患者本人在肿瘤防治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患者自身积极参与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回归“以人为本、形神并调”的中医大健康理念。


 图片

晔问仁医

老百姓经常探讨长寿的问题,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田建辉

 图片

中医的古籍里提到长寿有三条,一条就是天寿过度,天寿是家族就是长寿基因,家族里面有一百多岁,九十多岁的,上天就给了你天寿;第二条,肾气有余,不要熬夜,不要过度消费自己的身体;第三条,气脉畅通,少生气,多运动。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