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5点击:98
医生的故事
在记录中汇聚医道精英, 在实践中传播仁医精神, 在专访中触及健康中国践行者们的故事
八七六 晔问仁医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问尊严 问名声 问灵魂 问态度
雷涛|糖尿病防治,中西合璧,异曲同工
人物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上海市内分泌临床重点学科、普陀区特色学科负责人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常务委员 发表论著100余篇,主持和承担科技部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编写专著6部,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3项
第/一/视/角 THE FIRST ANGLE
一口湘音惹乡愁,一曲湘昆清逸婉转。说起郴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素称“九仙二佛之地”,是一座福城。北瞻衡岳,南恃五岭,东连罗霄,西望九嶷。自古以来都是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如今也是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南大门”。这里有通医道、识百药的苏耽,传说他用井水煮桔叶医治瘟疫,后来跨鹤仙去,留下“橘井泉香”的佳话,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这也是雷涛出生成长的故乡,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他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温文儒雅,我想,这是一种医学融合了哲学的韵味。像大多数医生一样,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服务病人、储备知识、探索道路、尽最大努力争取延长病人的生命上。这一切,都是医学本身之外的人性,是对病人和家属有温度的陪伴。
他是雷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他把几十年的精力都投入了自己热爱的内分泌代谢病学,却觉得自己的时间永远都不够用。他说:“从医最大的遗憾就是拥有的时间太少,要治疗的病人却太多,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内分泌代谢科医生是很难接受的。”
为此,他每天除了奔波于门诊、教学和科研之外,还经常去社区,帮助病人进行糖尿病和代谢病相关疾病的预防教育,虽然很忙碌,但却很充实。
看那些潮水的痕迹,在一年一年的季风中干透,只残留一些水渍。时间像水一样慢慢地从每个人身上覆盖过去,每个人也变化着模样,时常是因为病痛的折磨。雷涛用自己的臂膀去守护他身边的每个人前行,努力让每个生命都能划出最美的轨迹。每当看到病人慢慢痊愈时,他总会微笑,随后便再次奔跑起来,为了呵护生命而追赶时间,他不能也不愿留下一分、一秒的遗憾。
1.从医之路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雷涛童年生活的美景。儿时的他有一个特别朴实的愿望,将来能做一份让自己不断成长的工作,不仅能生活稳定,还能让自己不断学习。后来,由于母亲身体不太好,时常还会被病痛折磨,他便立下了志向,“我要当一名医生!” “母亲的疾病给了我成为医生的决心。那时我想,不管是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还是帮助亲友,学医都是有帮助的。” 为此,雷涛努力读书,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湘雅医学院。众所周知,创办于1914年的湘雅医院是中国医疗界的圣殿之一,以治学严谨、学风优良驰名中外,拥有“南湘雅”的美誉,湘雅的传奇史有着不平凡的开端:1905年,年仅29岁的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胡美,受美国耶鲁大学校友组建的雅礼协会的派遣,漂洋过海,携妻带子,来到长沙办医办学。1906年,胡美在长沙小西门的西牌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所西医医院之一 ——雅礼医院,并在一路之隔的对面办了一所雅礼学堂,这便是湘雅医院的前身。百载春秋,湘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矢志从医的莘莘学子。雷涛便是其中之一。 在大学里,雷涛努力学习,也不忘锻炼身体,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收获,时光荏苒,5年很快就过去了。1987年毕业后雷涛顺利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终于实现了把在学校的所学用于治病救人,对此他无比兴奋。两年后,他进一步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随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攻读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从此,雷涛成为了一名专注于内分泌研究的医学专家,进入上海市同济医院工作,这一年是1995年。 在同济医院,雷涛一干就是十几载,他追求精益求精,追求不断进取,绝不放弃任何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随着业务越来越扎实,来找雷涛看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他也越来越成熟,开始独当一面。 如今,雷涛来到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同时也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来建设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内分泌代谢科。谈到这里,雷涛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却也很欣喜。 “来到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后,我有了两块阵地,西医和中医,我觉得这两个领域都在糖尿病领域大有可为的,而且我们的科室研究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大,这是崭新的舞台,我想这对糖尿病的防治会提供更多的空间。” 如今中国的糖尿病的发病率达到了12.8%,也就是说100人中有13人是糖尿病患者。在雷涛的眼里,中医和西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在代谢病防治领域,这两者都大有可为,而上海市普陀中心医院正好有着良好的中西医结合基础。
2.中西医并重 ●●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西医针对疾病进行细致分解,似乎有些不同,但今天的西医也强调综合治疗,逻辑其实是一样的。中西医并不是对立的。比如,获得诺贝尔奖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首先是对中国古方的研究,然后再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取得了成果。而在糖尿病领域,我觉得中西医的结合应该会更有前途。” 为了能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这样的实践中,雷涛发起成立了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及并发症专委会,这让越来越多的同行也可以加入抗击糖尿病的事业中来。 “我们普陀中心医院本身就把糖尿病和并发症领域作为重点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市、区、医院的重点专科我们正在开展各种项目,专注预防和治疗。医院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又有很好的中医基础。正因为这些优势,我们也成为了国家标准化内分泌代谢病管理中心的联盟单位,同时从普陀区的层面我们也成立了代谢专科联盟,期望也能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工作。” 为了能更深地与中医融合,雷涛主任与中医科的上海市名中医沈红全主任紧密交流。雷涛团队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应用中医理论,多思考、多实践。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不少经验。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涉及多器官并会产生大量发症的疾病,总的来说这些并发症分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血管的并发症,二是针对神经的并发症,因此常常被称为“血管神经病变”,发生并发症的部位遍布全身,从脑卒中到视网膜病变,再到心衰,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足等等这些常见的疾病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糖尿病人的痛苦也是多层面、全方位的。 “正因为如此,糖尿病的治疗也会涉及多种药物,多个脏器。这就让西医和中医的深度结合有了基础。内分泌学科本身就是个交叉学科,往往单纯使用西药的话,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副作用,如果用一些副作用比较少的中医手段和方法,多靶点辨证施治,往往能降低病人痛苦,提高疗效。比如,在中医内治法的中成药治疗中,木丹颗粒联合应用硫酸锌治疗DPN患者。再比如,在营养和提升治疗效率方面,中医药就给了很多选择的机会。” 雷涛觉得糖尿病防治的关键是“预防和早诊早治”,最好能减少、减缓糖尿病的发生。很多糖尿病人是多脏器损伤的,比如他们的神经感觉系统可能感觉不准确,有时候甚至发生烫伤等情况也没有感觉,往往病情进展到很糟糕的情况才会来就医。 如果要做到有效预防,那就必须得从基层预防。为此,雷涛联合各家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糖尿病预防活动,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而他的工作却变得更加忙碌,每天都安排满满的。 医者仁心
3.心系社区,联防联控 ●● 普陀是上海的一个老区,拥有常住人口80余万,算上流动人口的话,总共有120多万人,而这个区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非常严重,区内有些区域老龄人口数量特别多,雷涛觉得自己的担子很重,需要去寻找预防糖尿病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预防糖尿病。 “现在我们医院已经与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就在上周,我们与第12家社卫中心也完成了合作协议的签订,针对慢病管理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构建出一个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体系,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医院完全可以为基层医院提供很好的支撑,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帮助这样的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帮助到社区的糖尿病人或高危人群。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模式创新吧。” 雷涛所说的防控体系就是以区中心医院为核心,带动社区进行联防联控,从而达到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控糖尿病的发生,以及更有效地管理糖尿病人,能够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此外,雷涛还积极投身到代谢疾病的科普活动中。 “如果从科普的角度,我们要从糖尿病的监测、日常饮食结构、早期发现等方面切入。今年11月14号我们开展了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活动,今年的主题就是通过教育来保护明天,也就是通过糖尿病教育预防糖尿病。我觉得,这样可以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普通人群和患病人群,我们首先要让他们有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千万不能对自己的疾病不清不楚、不闻不问,如果这样防治就很难奏效。” 除此之外,雷涛所在的医院还在各个小区开展各种义诊活动,做各种公益讲座和培训,并且和一些街道进行试点,尝试建立健康宜居小区,对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他的团队也是不遗余力,不仅在科研方面去探索更多新的方法,也在实践中让居民能够去使用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尽早发现糖尿病,防治糖尿病。 “我们联合社区组织各种项目,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了解和熟悉我们的工作,了解更多代谢病知识,同时我们也发表一些科普材料能够帮助社区老百姓。这样便于社区老百姓,定期查阅。今年,我也作为第一副主编编写了《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这类通俗易懂的读物,我想这对大家也是有所帮助的。” 在雷涛看来,自己的医院既是社区服务的技术提供方,也是疑难病例的托底方。有一次,一位将近90岁的一个患者从社区来到雷涛的医院,出于病人,主要是说自己的腹部不舒服,为了保险起见,雷涛让他去做了心电图,结果发现这位病人不只是腹部的问题,还有比较严重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一般会像心绞痛一样的,会很难受的,但这个病人他只是感觉肚子有点不舒服。这是因为这位病人有糖尿病作为基础疾病,而糖尿病的并发症会损害神经系统,可能他对痛觉已经不再那么敏感了。所以这位病人的症状就不那么明显,如果没有经验就有可能误判为消化系统的疾病,这样的话,这个病人在几个小时后,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有死亡的风险。后来,经过妥当的处理,这位病人最终恢复了健康。” 当每次病人说,“我好多了的时候”,雷涛就会感到非常的欣慰,作为一名医生,他也会感到非常地有成就感,他说,这是他从医的原动力,每次看到病人康复的时候,他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作为医生的满满自豪。
口述实录 从每一位医者的全世界路过,晔问只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你是自己的守护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晔问仁医 现在很多孩子都会过早地发育,儿童肥胖也很普遍,情况似乎很严峻,也为这些孩子未来得糖尿病埋下了种子。您觉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雷涛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的意识不够,现在很多孩子接触到碳酸饮料,油炸食品,路边食品这些都非常不健康。我觉得除了要追求成绩优异以外,现在的小朋友更需要能够重视自己的健康。另外,因为现在小朋友的社会压力很大,心理疏导不够,他们就可能倾向于通过饮食这种简单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又没有健康饮食的指导,这方面也需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晔问仁医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关系密切,您觉得这两者有什么关联吗? 雷涛 骨质疏松和糖尿病还是有一些关联的,往往糖尿病可以成为骨质疏松的原因。糖尿病人的血液循环减弱了以后,一些纤维蛋白,钙等微量元素可能跟不上;另外,发生糖尿病以后还会引起各种免疫方面和内分泌方面的紊乱,又会加重我们骨骼代谢障碍。而糖尿病患者因为各种体内平衡被打破,比如神经系统受损,很容易摔跤。患者一旦摔跤,如果又是骨质疏松的话,那是最糟糕的,这非常容易引起病理性骨折,很多糖尿病人的骨骼非常脆弱,一旦摔倒就会骨折是很难痊愈的。
晔问仁医 最近有没有什么关于糖尿病防治领域的新技术?能够让糖尿病更早期地发现? 雷涛 现在已经可以从细胞的层面来分析内皮细胞的病变,这样的技术能够让我们更早地从细胞层面去早期发现糖尿病。现在也有很多新药物诞生,很多大药厂和公司也在和我们糖尿病临床工作者有密切的合作,无论是在神经领域还是心血管领域,新技术、新药物都有很多进展,在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方面也有很多突破。我想这些都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我们医院本身也从事相关的临床研究并且较早地进行了临床的应用,对我们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也算是福音吧。
晔问仁医 您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有什么心得吗? 雷涛 我们在成为医生的那一刻,是需要宣誓的,就像入党宣言一样,从那一刻起,我们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医者。我觉得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首先医生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其次对病人的确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护,这是成为一名好医生,也是能和患者有效沟通的基础。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我觉得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能力,学会和人打交道的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每天遇到的病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症状,但是医生病人永远有共同目标的战友。所以应该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当然,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说,不断努力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也很重要,因为如果你只有一颗温暖的心和热情的态度,而不懂得怎么治疗的话,那么我想对病人也是不负责任的。
晔问仁医 如果还有一次机会,您还会选择当医生吗?您有什么遗憾吗? 雷涛 如果再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医生的,因为这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医学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他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还包含了很多哲学和对于生命深度思考的内容,所以我本人是非常热爱这个学科。如果要说遗憾,我觉得年轻的时候还可以更加努力学得更多,我想这可能是我从医道路上唯一有些遗憾的事。
晔问仁医 您平时会有哪些兴趣爱好? 雷涛 我的个人爱好还是很广泛的,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打篮球和跑步,现在我仍然坚持健身的习惯,十年来体重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每天还会快步走一万步左右,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新陈代谢。虽然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还熬夜,但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还是非常好的。
- END-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