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公济160周年系列|万荣:以公济之心,“镜”心“镜”艺

更新时间:2024-10-28点击:17696

image.png

About Our Stories

写在前面


时光飞逝,恰逢公济医院建院160周年,亦是消化科成立40周年的纪念。


"能在市一工作,我无疑,是幸运的。市一消化科,历经六代科主任,除了传承,还有创新与开拓。未来,我们科室会有更大的提升,这值得我和科室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期待。”


在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万荣教授的闲聊中,谈到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前辈们不懈奋斗的故事,他们用智慧和心血为这片热土奠基,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公济消化科自成立以来,在历任科主任的辛勤耕耘下,从无到有,茁壮成长,凭借卓越的医疗技术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赢得了今天的辉煌。


正是这些流淌在历史脉络中的一个个“人物故事”,让我感受到医学的敬意与温暖,我想,将这一份份感人的温暖传递下去,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记忆的.......



image.png

第一视角

时隔三年,他的音容笑貌,多了些时光沉淀出的成熟与智慧。


三年前,当我见到他时,他幽默、自信,言辞间,满是在内镜技术海洋中遨游的畅快。而今,他已是一位领航者。妙语连珠的他,眼神更加坚定,可以看出,他的成长,不只是技术的精进,更多是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


“人到了五十,或许就‘知天命’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每当看到他们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探索,一种对时间的敬畏之情便会涌上心头。我想,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才是持续追逐梦想的源动力。”


消化科的守望者,内镜技术的传承者。如今的万荣是ERCP、ESD手术的行家里手,更是NOTES技术开拓者,但他说,当一名内镜医生开始体悟人生,感受人文的时候,才会在每一次内镜手术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才能在每一次手术决策中,触摸到生命的弹性;而每次成功的治愈,自己感受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的致敬。


从医之路

image.png

至今,万荣还记得爷爷说过的那句:“学医,可傍身一技,可安身立命,可救人积德。”


万荣的爷爷曾是医馆学徒,历经多年磨砺,成为了宜春当地颇有影响的名医。儿时的万荣时常会看到爷爷行走街巷,医术济世的背影。当时,麻疹颇为流行,很多患者都会找到爷爷寻医问药,渐渐地爷爷便有了“半仙”的名声。


医学是一门传承的学科,其中不只是技巧、方法的继承,更多是对“精、气、神”的体悟。爷爷虽医术高超,生活却极为简朴,也很淡泊名利。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万荣心中,成为他前行的力量。


1989年,万荣考入江西南昌大学医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医路人生。


南昌大学医学院坐落于江西省的省会,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40年。那时,医学院的创立正值国家多舛之际,但求知若渴的学子们仍在此点燃医学梦想的火炬。后来学校历经风雨,校名几更,1958年才最终定名为“南昌医学院”。


作为江西省医学教育的领航者,南昌大学医学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它迅速发展,成为医学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一颗明珠。仁人志士在此埋首于医术,追寻治病救人的真谛,从清晨的书声到夜晚的灯光,这里孕育的不仅是未来的医生,还有一颗颗仁心。


当时,万荣埋首书海,刻苦学习,无暇他顾。努力与坚持让他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赖。


毕业后,万荣留校工作,被分配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这里,他度过了八年的宝贵时光。这八年,他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奠定了自己的专科发展方向。对消化内科情有独钟的他,致力于提升诊疗技术,为患者带去更好的治疗效果。


1996年,万荣首次接触消化内镜,这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项技术不仅为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新,更激发了万荣的求知欲。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这项新生技术。


向“海”而生

image.png


2002年,万荣考取了上海瑞金医院消化科博士生,来到上海继续深造。


他知道,医学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前行,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新的挑战在前方等待着他,而他也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


在瑞金医院这座拥有百年传统的医院里,老一辈学者如唐振铎教授、徐家裕教授和江石湖教授的风骨,深深打动了万荣。在导师吴云林教授、袁耀宗教授以及科室的前辈们指引下,他逐步在科研、临床及内镜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万荣攻读博士期间,内镜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逐渐应用于治疗领域。


博士毕业后,万荣加入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消化科,成为王兴鹏教授团队的一员。


“当时的市一医院希望能在内镜方面有所提升,这也是我来市一医院使命。”


2005年8月,万荣在李兆申院士领导的长海医院消化科进行了几个月的进修,接触到了ERCP这一新的治疗领域。ERCP,全称为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通过内镜插入至十二指肠降部,用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影像检查的技术。由于该技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市一消化科郑萍教授的建议下,当时,万荣把主要精力投入了ERCP的学习与实践。


“初期的ERCP主要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但随着技术进步,它逐渐应用于消化道的介入治疗。现代ERCP结合超声引导技术,不仅支撑了内镜的诊疗,也对其他学科形成了技术扶持。”


作为消化道诊疗中最具挑战的技术之一,万荣和他的团队在ERCP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早年在南昌大学一附院的经历,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ERCP技术也让万荣找到了行医的乐趣和价值。它成功救治了许多患有胆道问题的患者。


在进行ERCP时,万荣需要在X线下进行精确思考。尽管初期的尝试让他夜不能寐,但经过数百例的磨练,他渐渐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万荣的坚持最终有了收获。


“ERCP的适应症多达60多种,能够衍生出许多治疗新方法,也减少了外科手术的必要性。”


有一次,万荣遇到了一位101岁的患者,她因为化脓性胆管炎住院,生命垂危。当时,万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通过放置支架来解除胆道梗阻,而无需进行传统的外科手术。


万荣的这一提议,无疑是对传统治疗方法的颠覆。他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对患者状况的精准把握,提出了一个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能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案。


“面对这位患者的家属,我详细解释了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的风险。一开始,他们对我的治疗方案有所疑虑,但我必须让他们理解,这是挽救老奶奶生命的最佳选择,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万荣的坚持和耐心最终打动了患者家属,他们同意了手术。在短短20分钟内,手术成功完成,这位百岁老奶奶的梗阻被解除,结石也被顺利取出。术后,万荣收到了一封来自患者家属的手写感谢信。


“在我看来,那是我收到过的最珍贵礼物之一。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家属的感激之情,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万荣知道,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这份责任感让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追求卓越。


“后来,我还遇到过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的胆道梗阻症状并不典型,但病情同样严重。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孩子们迅速接受了ERCP手术的建议,对老人照顾也是无微不至。手术成功后,老人邀请我能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虽然他可能记不住我的名字,但他的嘴里总是念叨,’万医生’救了他的命。”


在那一刻,万荣觉得, “万医生”不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份信任和期望。


内镜技术新潮流

image.png


学科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有心的探索。如今,在万荣的引领下,科室内镜下手术在多个方面都有了突破。


“这些年,围绕ERCP、ESD、EUS、EVL、POEM、NOTES等多种术式,我们市一消化科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特别是NOTES技术(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应用,让患者的痛苦更少和恢复更快。这一技术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体腔进行手术,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


万荣在NOTES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他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通过这一技术,市一消化团队成功为多名患者进行了肝囊肿、胆囊息肉等疾病的微创治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清楚地记得,首次将NOTES技术应用于一位73岁的患者。这位患者因肝囊肿承受了长达六年的困扰。我们通过内镜下经胃肝囊肿去顶术,成功为她解除了病痛。”


术后,患者第二天就能恢复正常饮食,且体表无疤痕,这一成果在内镜顶级期刊ENDOSCOPY上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围绕Notes的创新一直在持续,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万荣首次将NOTES技术应用于单纯性肝囊肿的治疗中。这一技术,即内镜下经胃肝囊肿去顶术(ETGHCD),通过微创最大幅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通过这一技术,万荣成功解除了患者因巨大肝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术后患者仅两天便顺利出院。


通过NOTES技术,市一消化科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治疗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曾经,我们面对的是一位长期受肝囊肿困扰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案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创伤和较长的恢复期,但我们通过NOTES技术,成功实现了微创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身体负担,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万荣团队的这一创新实践,为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证明了NOTES技术在处理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方面的潜力,为未来更多类似的病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在另一例胆囊息肉的治疗中,万荣同样采用了NOTES技术。


这是一名33岁患者,因胆囊息肉面临传统手术的选择。万荣通过内镜下经胃胆囊去顶术,成功切除了息肉,同时保留了胆囊的功能,避免了传统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该手术充分考虑了患者的长期健康和生活质量。


患者在术后迅速恢复,体表无疤痕,这一成功案例在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


“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证明了NOTES技术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激励我们团队继续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NOTES技术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万荣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超微创手术诞生。医学的发展应该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超微创手术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这是医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医疗的道路上,我深知每一次决策都充满了挑战。有时候,面对病人的病情,我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手术的成功率固然重要,而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也不能忽视。”


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对话,医生要用医术和爱心去点亮患者生命中的那束光,或许这就是一名医者的责任感和担当。


公济消化40年

image.png

回首公济医院160年的辉煌历史,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为之骄傲。而过去40年,公济消化科从无到有,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40年。


作为今天科室的管理者,万荣觉得,六代科主任的努力和推动才成就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发展。


“公济的内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乐文照教授奠定的深厚基础。到了1980年代,巫协宁教授成立了市一的消化科,是我们市一消化科的开山鼻祖,也是消化学泰斗江绍基院士的第一位学生。他在临床上融汇中西,尤其在腹泻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领域,大胆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这一尝试,为后来的消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当时,巫教授通过积极争取将上海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放在了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这是我们科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此外,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上,巫协宁教授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第二任科主任王国良教授泽在肝病和溃疡病的治疗上,推动了理念的革新,使得许多以前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只要通过药物控制即可解决。王国良教授的革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标志着市一消化科治疗理念上的进步。


“在王国良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消化科还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绩。”


而第三代科主任王兴鹏教授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首次将急性胰腺炎的中药治疗写入了诊治指南,规范了临床治疗,提升了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其实,是王兴鹏教授把我们医院的消化科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作为巫协宁教授的得意门生,在他担任科主任期间,消化科建立了完整的博士生导师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人才。”


虽然后来王兴鹏教授因担任了更高的行政职务而离开了科室,市一的消化科在他的带领下早已是枝繁叶茂。


“第四任科主任陆伦根教授至今仍然是我们科室的学术领头羊,带领消化科在肝病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他在各类肝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我们科室的鲜明特色。”


陆伦根主任的这些成果,为市一消化科在肝病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每一位主任的贡献都是我们消化科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我们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作为消化科执行主任的万荣觉得自己的担子很重,一方面,自己和团队要继承前辈们的精神,另一方面,推动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不能停止,才能为消化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7月3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的新大楼(7号楼)正式启用。对于消化科而言,这意味着科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我们不仅关注于单一的治疗技术,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我们科室的整合式发展,它涵盖了从门诊到病房,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万荣主任所说的整合式发展,体现了消化科对于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的承诺。大楼的21楼是一体化门诊,通过将内外科专家集中在同意空间中,患者就可以获得一站式的诊疗服务。在这里,无论是消化系统的哪一部位出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和专业的处理。


22楼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平台,这里的博士研究生,科研人员开展各类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这里,消化科的临床团队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医院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覆盖了消化疾病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细胞机制到复杂的临床难题。


“我们的整合并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合并,更重要的是,在医疗理念和服务质量上的深度融合,希望通过这种整合,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连贯和高效的医疗服务,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这里得到最好的照顾。”


在新大楼里,最让万荣感到自豪的是20楼的新内镜中心。内镜中心的建立代表着市一消化内镜学科的高速发展,也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基础。中心的建立将大大地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为患者带来更先进、更精准的诊疗体验。


“内镜中心配备了最新的内镜设备,这些设备让医生能够更清晰、更细致地观察患者的消化道状况。我们的团队在这里进行各种复杂的内镜手术,包括ERCP、ESD、EUS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万荣主任对新内镜中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数家珍。


“从2005年我刚来到市一到2023年,我们消化科团队经历了高速发展历程。我还记得最早,我们只有两台内镜设备。如今,我们的内镜中心已是拥有了20台内镜的大中心。在这背后,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技术和服务能力的飞跃。”


在万荣看来,内镜中心既是一个技术展示的平台,更是学习和交流的中心。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定期在内镜中心举办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提升了团队的专业水平,促进了消化内镜的体系化发展。


“我也希望,新内镜中心将来能成为消化内镜方向的领航者。众所周知,医疗技术的进步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的新内镜中心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每一个细节,从舒适的候诊区到先进的手术室,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我们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


如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胰腺病诊治量在上海排名前列。在医教研各方面,医院都力争上游,病人数量稳居上海前三。


如今的内镜中心,已经初步实现了万荣3年前所说的全流程管理。病人入院前、入院后以及出院后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在入院前,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让病人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治疗流程和预期效果,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在院内,提供精细化的诊疗服务,以确保每位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能获得最佳的医疗照顾。出院后,继续对病人进行随访和预防措施指导,以尽量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他期望,未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和内镜中心能有更多的进步和发展,以公济医院160周年庆为契机,让医院能有更多的发展。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我特别想提‘公济精神’——这是一种理念、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贯穿我们医院发展、完善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公济精神一直是我们共同的心声。这种精神是我们不断迈向成为研究型现代化医院的坚实支撑。作为消化科的一员,我们会继续把这精神代代相传,不断进取。现在,我们的团队现已实现了四代同堂,这象征着我们科室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就像是生生不息的薪火。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期待,相信公济医院一定会再创辉煌。


image.png




龚芷葳:您能否谈谈,在您的心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的优势和特色?

万荣:

我们消化科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消化科的历史悠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建立,经历了40年的发展。我们的团队在炎性肠病和胰腺疾病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治疗经验,特别是对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我们采用了中药配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外,我们还有上海市科委下面的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这为我们的科研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消化科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特色,涵盖了消化科的热点和难点疾病诊治。


龚芷葳:您觉得自上次访谈以来,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您个人的发展,科室的发展方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万荣:

一晃几年过去了。自上次访谈以来,我们消化科变化很大。从外表上看,我们科室的体量增加和环境改变,还有了独立的消化内镜中心。但从内涵上看,我们的变化更多。比如,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架构的变化,我们涵盖了所有的手术类型,包括一些开拓性技术。我们还注重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我们更多地关注如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龚芷葳:您如何看待消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万荣:

消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内镜技术将继续发展,它将成为消化科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支撑点。内镜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更深、更真实,从而提高诊断的精准度。其次,我们将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包括内外科的联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此外,我们还将注重科研和临床的结合,通过科研推动临床治疗的进步,同时也将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


龚芷葳:您如何看待医工交叉在消化科发展中的作用?

万荣:

医工交叉在消化科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医工交叉,我们可以将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从而改进诊疗技术和材料。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新材料来改进内镜设备,使其更加精确和高效。此外,医工交叉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比如,通过生物材料工程学来开发可吸收的支架,或者通过AI技术来辅助诊断和治疗。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推动消化科的创新和发展。


龚芷葳:您是否会从事更多消化科疾病的科普工作?

万荣:

我们科室一直都很重视科普,之前也在各媒体上做过宣传。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涉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胰腺炎等。以胃食管反流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经历胃酸回流到食管的症状,如胸痛、咳嗽、喉咙痛等。很多人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是呼吸道疾病,但实际上它与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对于这类疾病,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科普意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真实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THE

END


图片

采编

龚芷葳、陈庆

摄 影|——————————周 迅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本公号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本公号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本公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有相关问题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欢迎投稿及医学大家引荐。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