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李全林|医海扬帆,镜鉴未来

更新时间:2025-02-12点击:11018


image.png

人物介绍

image.png

李全林,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助理。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青联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隧道技术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NOTES学组秘书,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人才。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复旦大学十佳医务工作者等。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内镜微创诊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多种内镜微创诊疗新技术,年主刀4级内镜手术逾1000例,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胰系统疾病等。美国消化疾病周(DDW)、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和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等国际学术大会主题发言和手术演示100余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17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Gastroenterology,Gut,Nat Commun,Am J Hum Genet,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发表SCI论文84篇,被引3504次,H因子32,被纳入美国、欧洲和日本消化内镜学会等国际指南20部。申请专利51项,已转化30项,转化金额494万元,获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

image.png

在无影灯下破茧,于黏膜迷宫中抽丝,那双执镜的手正破解着生命最精微的密码。


再次见到他,感到时间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唯有那双眼睛中多了一份沉稳和坚定。他依旧热情洋溢,多的却是几分成熟。我看得出,现在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使命。


如今,除了临床与科研工作,他也开始负责起了科室的运营、团队的培养,以及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内镜技术突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应是一种新‘学科’的视角、新‘人文’的关切。” 他微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如果想拥有从未有过的东西,那就必须去探索从未做过的事。


趁阳光,趁年轻,去探索,去创新,这便是他的医学之路。

image.png

1、故人相见

六年里,李全林已从一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还担任起了科室的副主任。他说自己“还年轻,还要和长辈们学得东西还很多”,但,看得出,岁月的流转已经让他迈上了新的台阶,也多了份对未来的期许与责任。


“科室这几年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这些年,他有了很多新头衔和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别人说的那句:“你是一个好医生”。对他而言,不论将来如何,把医术做到最好始终是他的追求。


2019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内镜手术量已达10万台,2024年,内镜手术量已涨到了近20万台,这也让科室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们消化内镜,其实是整个医学领域里进步最快的学科之一。以前内镜只是一个诊断工具,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内镜完成许多复杂的手术,比如早期肿瘤切除、间质瘤的治疗等,这些成果都发表在了顶级期刊上。”


正是这种不断的技术突破,让李全林在专业上越来越成熟,也更加专注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今的李全林还承担起了科室副主任的职责,把一部分精力投入了科室管理中。自从他担任科室副主任后,便意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虽然管理并不是他的强项,但他决心要在这方面不断学习和提升。


“以前的职业更多是专注于怎么把手术做好,但现在需要从科室的发展角度考虑更多的事情。”


在李全林看来,让科室的医生们能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科室发展的捷径之一。而从医生个人发展角度来说,专注和系统是两个绕不开的要素。


“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情就已经很厉害了,千万不能三心二意,尤其在我们临床医学领域,更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李全林常常对自己,对年轻医生说,要静下心来,系统地、深入地去做,才可能学有所成,对患者的治疗有帮助。


一名好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那份执着、那份纯粹,在医学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唯有静心专注、持续深入,方能成就非凡。

image.png


2、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开拓新术式

作为全国最顶尖的医院和最好的内镜中心之一,每年都会有很多疑难杂症患者前来寻求帮助。


食管憩室是一种罕见疾病,尤其是Zenker憩室,发病率仅为0.01%至0.11%。传统的内镜治疗方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存在较高的穿孔风险。患者往往会因感到吞咽困难,伴有胸骨后疼痛和偶尔的食物反流,而来医院就诊。


“这类病人常常会去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就医,但往往都因解决不了问题,而陷入迷茫。其实食管憩室是一种罕见病,这类憩室通常出现在咽食管交界处,由于食管壁的一部分向外膨出形成囊袋,容易导致食物残留,引起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在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开创了最新的内镜技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憩室中隔离断术(STESD)对此进行治疗。相比传统的内镜治疗方法,STESD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


 “传统内镜治疗需要切开黏膜层和固有肌层,这可能导致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6.5%。而STESD技术通过在黏膜下建立隧道,不仅能够清晰地暴露整个食管憩室中隔,还能保护食管黏膜的完整性,大大降低了穿孔和感染的风险。”


手术中,医生将内镜经患者的口腔到达食管憩室的位置。在内镜的引导下,医生在食管壁上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建立了黏膜下隧道。通过这个隧道,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憩室中隔的走向,并使用专门的电切刀在内镜下精细地切开中隔,使憩室内的食物残渣能够顺利流入食管。


“STESD技术使我们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隧道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稳定内镜镜身,还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使憩室中隔能够被完全离断,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阑尾肿瘤是一种常常需要通过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这不仅创伤大,还会导致回盲瓣丧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出现反复腹泻等症状。


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通过内镜技术,逐步克服了这一难题。


“我们也曾遇到一位年轻的阑尾肿瘤的患者,经过分析,决定通过内镜下的方法解决。我们从回盲部阑尾开口处切除肿瘤,然后通过微创器械进入腹腔,最终将阑尾从腹腔的肠系膜上剥离下来,再将阑尾从肠道中取出。”


这次手术的成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保留了回盲瓣这一重要的解剖结构。整个手术过程,在肚子上没有任何“口子”和疤痕,能够完整切除阑尾口病变及阑尾,避免了病变残留及术后阑尾炎的问题;同时,牢靠的双层缝合也降低了迟发性穿孔的风险。


“应该说,通过内镜技术解决阑尾肿瘤,是手术技术的突破。患者恢复后,生活质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复杂和罕见病症时,内镜技术的发展给患者带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image.png


image.png


3、“内镜室”到“内镜学”的畅想

回顾中山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发展历程。由姚礼庆教授开科立业,之后在周平红教授的努力下,将内镜技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006 年,周平红教授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学习先进的内镜下手术技术。回国后,他率先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开启了消化道浅表早癌治疗的新纪元。他不断探索,逐渐扩大内镜手术的适应症范围,针对深部固黏膜下肿瘤,国际首创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全层切除术(EFR)和隧道内镜腔外肿瘤切除术(STER-ET)等,打破了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让内镜技术成功闯入了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新时代,国际指南也因此将相关禁忌症改写为适应证。


而对于间质瘤的治疗,周平红教授硬是在这一领域开辟出了一条内镜下手术的新路径,通过内镜这根 “魔法棒”,在患者的体内精准操作,巧妙地避开复杂的血管和神经,将间质瘤完整切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让患者术后能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让中国的内镜技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成为了全球医学界瞩目的焦点。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我们改变了很多对手术的传统看法。过去,内镜只是一个辅助诊断工具,而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一把真正的‘手术刀’。通过内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病变、发现病变、处理病变,实现了从表及里、从内而外的全面突破。” 李全林分享道。


2016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用内镜切除腔外肿瘤,这标志着内镜手术打破了传统的限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020年,这项技术被发表在国际消化学顶级期刊《GUT》上,为内镜学树立了中国“金标准”。2024年,内镜下的“超微创”破胸膜肿瘤切除术的成功展示,进一步巩固了内镜中心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内镜手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瓶颈,需要通过更多的科研转化和医工转化推动学科的发展。


 “由于内镜只有一个管腔,没有像外科手术那样的多个摄像头和机械臂,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团队正在努力研发更先进的内镜设备,希望通过这些新设备来进一步推动内镜技术的发展。”


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参与了多项医工转化项目的探索。比如,目前火热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诊疗水平,还能帮助年轻医生更好地掌握内镜技术,逐步建立起一个世界级的内镜学科团队。


“这些技术可以缩小了不同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差异,推动了内镜技术的标准化,提高治愈率。”


今天的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已经贯穿了整个流程。从早期肿瘤的筛查,到病变的诊断,再到手术的决策和执行,内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早期肿瘤的诊断和处理方面,中山医院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


谈到基础科研,李全林相信,这是内镜学科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能是学科从实现从0到1突破的关键。这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内镜学科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础科研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临床中难以规避的问题。”


基础科研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它能够帮助内镜技术适应更多的病种和复杂的病变。例如,通过深入研究内镜下的病理学特征,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新的诊断试剂和工具,进一步提高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基础科研还能为内镜手术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策略。


 “这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内镜技术在实践中更加成熟,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只有通过扎实的基础科研,我们才能不断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实现内镜学的全面建立和发展。基础科研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更是学科独立的基石。”


通过基础科研,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医生和科研人员,为内镜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基础科研还能推动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内镜技术与影像学、生物工程学等领域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内镜技术的整体水平。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基础科研,内镜技术将会更加成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终,内镜学会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科,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在不断的技术革新与团队协作中,在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李全林与同事们共同书写着内镜发展的新篇章。每一个日夜的付出,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image.png

image.png


 图片

龚芷葳

李主任,您认为基础医学在未来的医疗发展中有怎样的重要性?它对临床医生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李全林

 图片

基础医学在医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机制。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临床应用。例如,精准医疗的兴起,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的成果。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基础医学的发展还推动了新药物和新技术的诞生,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而是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基础医学的最新进展,以便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图片

龚芷葳

李主任,您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平衡时间、提升能力、践行“大爱”与“小义”的?这对您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帮助?

李全林

 图片

我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和优先级,确保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和学习中。同时,我也会留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家人,我也很欣慰孩子和我一样也都成长了,很欣慰。在能力提升方面,我会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不断学习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此外,我还会通过阅读专业文献和参加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至于“大爱”与“小义”,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在医疗工作中,对待每一个患者都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是“大爱”的体现。同时,我也要关注自己的家人和团队成员,这是“小义”的体现。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确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这些平衡和提升对我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各个层面上都取得进步。




 图片

龚芷葳

您提到要有一个整体观,同时也要不断转变和适应新的医疗技术。您能具体谈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李全林

 图片

整体观和转变的融合是我们医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整体观是指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看待医疗问题,不仅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关注整个医疗系统的发展和患者的全面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多学科协作,因为只有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例如,以前内镜只是一个诊断工具,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内镜完成许多复杂的手术,如早期肿瘤切除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以确保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整体观和转变的融合,使我们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医疗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图片

龚芷葳

您强调了系统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心中应该有一个怎然的梦想?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李全林

 图片

系统学习是年轻医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领域,知识和技术更新非常快,只有持续、系统地学习,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每个年轻医生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大医的梦想,那就是成为能够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推动医学进步的医生。


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其次,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病人。这种态度不仅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还能激发我们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


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发展相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擅长的领域,我们要学会分工合作,让自己在团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常常对年轻医生说,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也就只能干好一件事,所以要专注、要系统地学习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突破,为科室和整个医学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片

龚芷葳

您如何看待科普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您做了哪些科普工作?

李全林

 图片

科普在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通过科普,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增加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这也能够有效减少医患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建立更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我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我经常在医院的公众号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关于消化内镜和早期癌症筛查的文章,帮助患者了解这些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我还参与了一些公共讲座和健康宣传日的活动,面对面地解答患者和公众的疑问。通过这些努力,我看到很多患者从科普中受益,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此外,我们科室还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让年轻医生和医护人员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我希望通过这些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在社会上树立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良好形象。


image.png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image.png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