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吴皓 | 为了每一次欢声笑语都能被听见

更新时间:2016-06-17点击:1446

image.png

吴皓,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系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并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主编及专业相关杂志的杂志编委。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8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BEAUJON医院耳神经外科学习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负责多项国家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著150余篇。


欢歌笑语为世间最值得人们眷恋的体验之一,但有多少人生来便无法得此欢愉?又有多少人在后面被意外与疾病带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失而复得,又是怎么样的惊 喜?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但是在新华,有一位教授曾经见证了无数病人在摆脱了颅底肿瘤的如释重负,见证了从未听见声音的孩子惊讶的笑脸,也见 证了听力障碍恢复后,失而复得的喜悦。此刻走进这位教授的办公室,也在交谈中,走进了这位教授——吴皓老师,行医30年的漫漫历程。


- 学医路漫漫 -


“当我在高中接触到生物时,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引起了我对于探究生物,探究人体的兴趣。”吴皓是这么介绍他对生命医学最初的兴趣发端。在启蒙阶段,生物学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并在之后的年月里渐渐发芽。怀揣着对医学的向往和憧憬,吴皓老师在青年时期,选择了第二军医大学进行学习。

在当时二军大最好的耳鼻喉专家——李宝实教授和李兆基教授的耳鼻咽喉科课程之后,吴皓教授对耳鼻喉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的一块地方,居然可以有如此种类繁多和复杂的疾病。在本科的学习之后,他选择进入了长海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工作和继续的学习。这段时期的工作为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的深造学习做好了铺垫。

那个时代,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国外有很大差距,许多中国的医生都想出国学习和发展。但吴皓没有这么做,长海的日日夜夜不仅有着繁忙的工作,但战斗在临床第一线,还有着更多需要深入学习的前沿知识。虽然最初学习的是耳鼻喉专业,但为了能做好自己极有兴趣的耳神经外科,吴皓在工作之余还经常去神经外科“偷师”,学习神经科在手术上的经验与技术。在几年的积累后,1994年时,行医之路上的第一个转机来到了吴皓,这位有准备的医生面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时来中国办耳神经外科学习班的法国教授Sterkers。漫长的求学之路在此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吴皓在去法国学习的愿望驱动下,在工作的同时开始学习法语。半年后他终于来到法国,上午在手术室里旁观手术,下午奔波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学习法语。巴黎慵懒而浪漫的氛围并没有拖慢他前行的步伐,又是半年后,他成功考取了法国住院医师资格证书,并且获得了为时两年的住院医师职务,担任Sterkers教授的临床助手。

自此,吴皓在学医之路上开始了新一段的阔步前进。而在两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时,他又得知苏黎世大学在耳神经外科方面技术也非常成熟和先进,再次前往苏黎世大学学习了两个月。

回顾学医之路,从高中的懵懂好奇,到军医的严谨刻苦,再到异国他乡的独立奋斗,可以说路途漫漫,但正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学习让吴皓能带着当时最先进的耳神经外科技术和侧颅底肿瘤的知识,回到了祖国,当然之后是更漫长的行医旅途。

image.png


- 上下而求索 -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以听神经瘤为代表的侧颅底肿瘤治疗领域,比起当年已是一片勃勃生机。但这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手术曾经让众多患者痛不欲生。由于侧颅底处血管神经丰富,而以往擅长这部分领域的医生又太少,当时的技术下,相关手术预后很差。病人易死亡,即使手术成功,丧失听力的几率也非常高,并且此类手术极易伤及面神经,术后面瘫是常态。1997年,吴皓回到国内,立刻就用在法国学到的最新的技术和方法诊治患者,同时也开始了进一步对听神经瘤诊治的研究。时至今天,治疗听神经瘤的手术,已经发展为微创,零致死率和低致残率的手术。比起曾经,患上此类疾病就等于和残疾挂钩的情况,现在的听神经瘤已经不再是可怕的恶魔。

除了听神经瘤的治疗,吴皓在听力障碍治疗与筛查上也浸淫了十数年的心血。在参考了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幼儿进行听力筛查的信息后,他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婴幼儿听力障碍筛查——在婴幼儿出生后三个月内进行耳聋的筛查和诊断,并且对于先天性耳聋进行尽早干预。在早期干预的情况下,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在开始学习语言后可能并不会受到干扰,可以和普通儿童一样学习和成长。由于手术植入人工耳蜗价格昂贵,吴皓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免费为聋哑儿童安装人工耳蜗,提高先天性耳聋的孩子的生活质量。

行医至今已有三十年,正是秉承着为了病人的健康必须上下求索,精益求精,追寻更新更前沿的理念,吴皓在耳神经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而由此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 任重而道远 -

在行医路不断开拓的同时,吴皓也在兴医路上执着耕耘。担任行政职务、坚持临床一线、从事科学研究、教导医学新人,他的生活忙碌又充实。提及医教研三者关系时,他表示其实这之间并没有矛盾,都是医学发展必须注重的内容,可以相互结合来进行。他提到:“对于想要聚焦医学的某一个专门领域的人,想要获得发展的人,只有在三个方面都成为权威,才能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思考,才能作出成就。”

特别是提到科研时,他语重心长地表示作为医生,更应该做的是临床研究,即对临床病例作分析,对它进行相应的机制研究,对疾病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把成果带回临床,解决临床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理念的鞭策下,吴皓在听神经瘤和听力障碍诊治筛查上,都能够结合三个方面所得到的成果,为这个领域的进步做出了长足的贡献。正是在这一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吴皓领衔于2014年成立了“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成为该领域又一个重要平台。

而谈及对当代医学生的寄语,他说:“医学是崇高的专业,应当由优秀的人才来继承与学习。医学生在现在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下不应当妄自菲薄,对医学这个专业只有付出足够的热情和信心,才能放眼看到未来。

整个访谈的过程中,吴皓始终言辞诚恳而质朴,但简单的语言和真实的感情最能打动人,无论是谈及专业时的专注,还是说到人生哲学时的稳重,都让人能感到在医学之路上行走的数十年中,他知行并重的观念和对医学的热爱。医学是一条永无止尽的长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听到世间美好的欢声笑语,吴皓走得踏实而专注,我辈医学新人以师长为榜样,也该执着如斯。

作者: 张佩琪 杨静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