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07点击:69
王振宜
大浪淘沙,诸相非相
人物介绍
王振宜,男,50岁,中共党员,肛肠科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进入肛肠科至今。曾先后师承名中医唐汉钧教授、李斌教授,孙建华主任、长海医院喻德洪教授等,并留学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师承法国Francois Pigot,英国Robin Philippe,香港蒙家兴教授,2007年获得法国国家肛肠病专业大学文凭。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批后备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
目前担任世中联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医师协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5个学会兼职。主要负责人完成和在研国家级、市级课题13项(其中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主持),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发表SCI 论文11篇,最高IF 5.05),申请专利4项,作为副主编撰写专著2部,作为译者参与翻译1部,历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等5项。获得2016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共产党员先锋岗(2017)、优秀岳阳人等荣誉10项。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手术治疗各类肛瘘(复杂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等,混合痔疮(内痔、外痔),陈旧性肛裂、肛周脓肿、肛乳头肥大、皮脂腺囊肿、藏毛窦、肛门狭窄及肛管息肉等。微创治疗肛瘘、痔疮,如痔注射术、痔套扎术、经肛吻合器痔切除术(PPH、TST)、痔激光手术、肛瘘激光消融闭合术、高位复杂性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肛瘘镜手术、藏毛窦激光消融闭合术等。中西医结合药物调理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便血,腹泻,肛门坠胀,肛周湿疹及肠癌术后调理。
第一视角
王振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王振宜是【晔问仁医】的老朋友了,多年来总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此次造访,颇有一种问道的机锋。我是伴随着《鸥鹭忘机》的古琴曲完成此次访谈记录的。
宫音起调,一散一弦,泛音淡远之致,有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于是李白有诗“心静海鸥知”。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明白,人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多: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淡泊是卧一张床,不过三尺;吃一顿饭,不过数两。”王振宜淡然道,“临床和科研也一样,需要淡泊的心境深养,真正的学术思想都是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养成的。推动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尤其离不开‘养’。”
说到“滋养”,都是时间的馈赠。王振宜介绍了肛肠疾病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列御寇》就有:“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提出痔疮病名,后被医学界采用。
在药物方面《神农本草经》(公元220-250年)中所记载的365种药味中65味药物对肛门病有效,如《槐花》。
《神农本草经》首载了脱肛病名,提出五痔病。《伤寒论》张仲景首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伤寒杂病论》发明肛门栓剂、灌肠术。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下痢等肛肠的方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列痢候四十种,对肠道病进行了较全面记述,对一些病认识比较深入。到明清时代,肛肠疾病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可见,华夏五千年,中医博大精深,对肛肠疾病的治疗方法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需要后人的发扬光大。
岁月沉淀,也只有时间能承载了人间的厚重,德行,亦然。行医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左右是温润如玉,行进是果敢担当。医者的淡泊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而是行走在悠悠岁月里,人情世故中,大浪淘沙,不放弃生命的清正本质,人在城里,心在尘外。
一片冰清。恰似鸥鹭忘机,云天相伴,幽居于天地人和。
1.再度出发
2016年至今,王振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五年前,他是岳阳医院肛肠科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留法访英,踏实前行。如今,他获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带领岳阳肛肠成为肛肠博士点,两次获得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已成长为一名疑难杂症“接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期间,传承和创新,是发展的两大制胜法宝。
以肛裂为例。肛裂,位于中医肛肠科痔、瘘、裂三大疾病之末,看似发病率低,却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治疗上更存在着经久不愈、凹陷裂口、括约肌过度损伤等风险。2017年,美国结直肠外科肛裂治疗指南引用了王振宜2005年发表的文章,介绍肛裂治疗金标准的中医改良法,这一探索正是中西医结合的完美典范。
“最早的西医教科书上针对肛裂推荐盲切法,但这一疗法对术者要求较高,一旦失误,可能戳穿直肠。于是,我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良,手术切口不在肛门内,不但能够治疗肛裂,还能防止痔疮数量过多导致的术后肛门狭窄。同时,我们通过挑断内括约肌松解肛门形成切口,缝合后形成无菌伤口,缓解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对肛门手术的惧怕。”
而在法国学习期间,王振宜再次见识到一类极具价值的术式。那是一台黏膜下移后进行齿线附近缝合的手术,观摩期间,王振宜忽然意识到,这一方法对于预防肛门狭窄疗效奇佳,值得尝试改良。2011年,他发表的文章于2018年被英美等多家知名杂志引用,颇受同行认可,两种方法两相组合,一套完善的肛裂治疗方案便随之形成。
有了尝试与探索,紧接着,就是总结与普及。
经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指南编写协会授权,今年,王振宜牵头全国肛肠领域部分知名专家举行肛裂治疗的专家共识讨论,他计划着若干年后,在此基础上编写肛裂疾病的治疗指南。
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在世界医学的偌大舞台上依旧能够熠熠闪光。
交流,合作,交叉,共享,五年间,中医肛肠的治疗愈加个性化、规范化、标准化,与世界肛肠学科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更加关注微改良领域的发展,例如,手术前后对患者病情的精准判断,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我们可以进行定制式的手术,在围手术期花更多心思,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医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我曾在国内讲过三次法国国家结直肠外科学会发布的肛肠急诊治疗简明指南,结果,讲课照片就登上了法国结直肠外科学会官网新闻头条,并写着‘法国肛肠外科急诊治疗简明指南走向世界’,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感慨。”王振宜肯定道,“中国医学也能跻身世界一流的舞台,传统的也是世界的,这在几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即如大浪淘沙,浮尘散去,绚丽的瑰宝终将浮出水面。
2.为医学添砖瓦,对生活做减法
“临床是基础,科研和教学是锦上添花。”恩师的教导,王振宜深以为然。如今,坐在科主任的管理岗位上,他依然坚持每个月完成近60台手术,门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我喜欢做医生。”他说。 高强度的手术并不意味着机械的重复,每一次拿起手术刀,都是一次宝贵的历练:“手术就像运动,有着肌肉记忆,在大量的手术中遇到的非常规事件越多,思考得出的解法就越多。外科医生要见多识广。年轻时,我会更多地去看老师和师兄们的手术;而这些年,更多的是要实践。我想,为什么职业选手能够吊打业余选手?差别在于量变到质变。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生,如若能在皮毛上有小小的进步,已属实不易。与其说是学科带头人,我更倾向于自己还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阶段,对于医学的未知,仍有许多提高发展的空间。” 2018年,王振宜牵头国内中青年海归肛肠科医生主译了著作《肛肠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于2021年出版,上架一周便售罄,出版社也感到十分惊奇。这一著作缘起一位王振宜在美国认识了18年的友人,他是循证医学肛肠良性疾病的编写者,在行医时,他发现,当时有许多著作介绍了肛肠手术的操作,却很少有作品提及临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于是,他在书中汇总了循证医学各类术式的适应症及并发症等数据,以求给予医生指导和建议。翻译此书后,王振宜常在全国讲课时与同行们分享其中的一两个病种,久而久之,激发了大家对疾病的探索,同时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事实上,王振宜翻译此书的初衷十分纯粹。“中国的医疗资源同质化较低,规范化、标准化的手术对基层医院来说非常重要,这本书中的文字都是来自世界各国高级别循证证据的文章编撰而成,也不乏有很多有趣的疾病发展的轶事和趣闻。患者是医生最好的教科书。手术成功了叫经验,失败了叫教训。教训是患者付出了代价换来的,因此,一定要吸取教训、推广普及。”
这般仁心,是他从诸位恩师身上耳濡目染习得的作风。他曾见过外地病人无钱住宿,老师二话不说就让病人住到自己女儿的厂里,为患者了却治疗的后顾之忧。他要求学生面对患者,要如面对亲人一般地用药、治疗。
恩师有云,治病救人,到最后无需思考,早已形成有形有质的意念一枚,其他都是轻淡。
“人的一生很短,我常常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每一个病人、每一台手术,做好本职工作是本分,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如若热爱,一切艰难困苦皆是云淡风轻。”
淡泊、平静,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佛经中常说“相勿念”,诸相非相,皆属虚妄,越简单的越能带来平静。王振宜想,人一生的幸福无非就是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笑得动,那么,若能尽量减少与能力不相匹配的欲望,快乐和幸运便会接踵而来。
“我希望生活能够简单一些,闲时喝喝茶,与三五好友自在谈天,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把这短暂的一生快乐地度过。”
其余的大多事,老天自有安排。
Q
A
晔问仁医 王振宜 晔问仁医 这些年,海派肛肠中医疗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哪些传承和创新? 王振宜 我2005年的发表文章在2017年美国结直肠外科肛裂治疗指南中被引用,介绍了肛裂治疗金标准的中医改良法。肛裂的括约肌侧切,痔、瘘、裂是中医肛肠科的三大疾病,肛裂位于第三位,看似发病少,实际上为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治疗上存在经久不愈、凹陷裂口、括约肌过度损伤等风险。另外,最早的西医教科书中推荐的盲切法对术者要求较高,一旦失误,可能戳穿直肠。我们对这一方法改良后,手术切口不在肛门内,不但能够治疗肛裂,还能防止痔疮数量过多导致的术后肛门狭窄。同时,我们通过挑断内括约肌松解肛门形成切口,缝合后形成无菌伤口,缓解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对肛门手术的惧怕。 法国学习期间,我学习到了一台手术,手术是黏膜下移后进行齿线附近的缝合,该组合手术对于预防肛门狭窄有很好的疗效,于是我们便对其进行了改良。2011年我发表了文章,在2018年美国英国等多家杂志中被引用,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这两套方法组合起来,能更精准地为肛裂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经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指南编写协会授权,今年,专家共识讨论后,我们也计划在高级别的杂志上编写肛裂疾病的治疗指南。 晔问仁医 肛肠科是如何从“小科室”发展到大专科的?您从孙建华主任手里接过衣钵之后做了哪些工作? 王振宜 近几年,我们与龙华、曙光等医院合作发展,我们科室激光治疗复杂性肛瘘、炎性肠病、肛周病变项目已结题,激光治疗藏毛窦、痔疮等方面也有科委和卫建委的课题支持,炎性肠病每年有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支持,是岳阳肛肠的一大特色,并已有各类自制制剂。 针对严重的顽固性便秘,西医一般通过手术改道治疗。中西医结合开展多学科合作,治疗手段比较多元化,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特色也会发挥专长。我们也针对肠道传输引起的便秘进行精准治疗,并开展多中心联合治疗盆底、肛周不明原因疼痛、肛周皮肤病及性传染疾病。交叉学科易导致医生治疗上的短板,因此交叉合作非常重要。2018年,我们承办了盆底专业委员会四周年年会,涵盖肛肠、妇科等多学科内容,将岳阳肛肠近几年来的进步进行交流。 晔问仁医 您是如何成长为疑难杂症“接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您擅长哪些肛肠疾病的治疗?有哪些心得与我们分享? 王振宜 我的博士生导师曾说,“临床是基础,科研教学是锦上添花”。对我而言,在管理位上,也要坚持每个月60台手术左右。我非常喜欢看病、开刀,我认为,职业选手能够吊打业余选手,差别在于训练的量上。所有的患者都是重要的,不存在重要性的差别。外科医生要见多识广,不仅是手术的质量,更在于接待病人。到了一个地方学习,不能把自己当客人,要把亲自作为管床医生去参与手术的细节和管理。年轻时,我更多的是看,而这些年,更多的是要实践。我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手术量,我乐于沉浸其中,每一次的手术并不是重复,观看视频时,从旁观者的角度,许多的疏漏之处都能被一一发现。与其说是学科带头人,我更倾向于自己还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阶段,对于许多未知,现在确认的疗法,若干年后,或许会被认为是粗糙野蛮的,仍有许多提高发展的空间。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经典理论很难吃透,这一生,能够在皮毛上有小小的进步,已然很不容易了。因此,中国领导人大力推广中医药的治疗非常正确,相应的,中医技术践行者的理念也需要继续提高。中医理论有着辨证施治的思维,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上有着整体的治疗观,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每天都非常忙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和领悟。无论中西医,疗效是王道。 . 。 晔问仁医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健康生活就是要“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笑得动”。为此您也写了不少喜闻乐见的科普,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进行患者教育,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的? 王振宜 许多消化和肛肠疾病,都与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对于正常的人群,不能将普通的病变夸张化,许多患者其实并不是患病,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突发状况到底算不算病。预防性宣教就像电影预告,告诉患者若不种下因、便不会结恶果,从源头上阻止疾病的发生。我觉得,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笑得动”,如此,就是幸福的一天。 晔问仁医 医师医师,有医有师,是医是师,您在带教学生方面有何心得?对年轻学子有怎样的建议和希望? 王振宜 社会发展,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给予年轻人的帮助,主要是包容和鼓励,经验仅供参考,不能强加,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首先要灌输的是医德。面对患者,要像面对亲人一样的用药、治疗,讲明副作用,重视同行经验。我的老师也是如此言传身教的:外地病人没钱住宿,老师想办法解决,让病人住到自己女儿厂里,让患者治疗无后顾之忧,这种身先士卒的力量大过说教,学生自然耳濡目染。人的一生很短,我常常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每一个病人,每一台手术。医学是严谨的,医生是艰苦的,大浪淘沙,能够坚持和留下的,都是热爱医生这份职业的。 晔问仁医 王主任,您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从您的视角,中外在肛肠领域的发展有何异同? 王振宜 西医也有肛肠科,西方国家的胃肠外科医生常常不会治疗肛肠疾病。我曾遇到一位国外的肛周脓肿病人,在瑞士难以治疗,也是回国后找到岳阳肛肠科进行治疗。还有一位上海在澳洲旅行的患者,患有肛周脓肿,在澳洲找到胃肠外科的医生做了肠镜,医生认为患者并没有问题,她做的是无痛肠镜,回家后麻药劲过了,患者依然疼痛难忍,最后还是回国找到我们进行治疗。 现在,中外医生有很多的交流,国外有两个西医治疗肛肠疾病的医疗机构,一个是美国的克里夫兰诊所;另一个是英国的圣马克肛肠病教学医院。英国圣马克肛肠病教学医院与中联肛肠外科分会结成了中国肛肠医师圣马克医院高级培训班;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也与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外科医师分会签约结成友好协会,从而提供了一个方便中外医师学术交流平台,中外医生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不是疫情,我们还会输送科室的医生去学习交流。(笑)。 晔问仁医 回顾五年前的访谈,除了温润如玉,您心里还藏着一份义薄云天的武侠情结,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除了仗剑天涯的侠客,还有济世救人的医者。行侠如行医,不知您现在还有时间练拳吗? 王振宜 没时间练了,现在如有空会坚持游泳,就连游泳馆的救生员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我喜欢水,游泳时,也是我放空思考的时候,我会享受当下的时刻。当然今后有时间,我会重拾太极拳,医生也需要健康管理,这也是对患者的保障。 晔问仁医 年轻时我们常常许愿,您现在会有哪些愿望? 王振宜 人生不易,不敢奢求,过好每一天。伴随阅历增长,越来越有敬畏之心,开始做减法,生活简单,平安喜乐,便是人生好时节。对于工作,传承是最重要的,学会放手,更利于团队的成长和发展,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智慧的。对于个人,我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医生,老了,少有遗憾,约上三五好友,喝喝茶,聊聊天,人生几度偷闲。人生没有好坏,历练的过程,放正心态,日日是好日。最后祝愿天下父母宽心身体安康、子女独立快乐成长。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汪奥丽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