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28点击:74
沈源明 医患同心,看见希望
人物介绍 沈源明,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肿瘤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 浙江省数理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论文30+篇
第一视角 沈源明 与她交谈,我感到了精神的共鸣、碰撞和感动,就像甜蜜的琼浆,很是醉人。妇产科是生命诞生的地方,这里有生命、有希望、有母爱....有着一切人类美好的感情。 她,相信爱的力量,也把自己浓浓的母爱投给家人、投给工作。在家里,她是孩子的母亲、伙伴、推心置腹的朋友,陪伴着孩子成长。而在工作中,他把这母爱变成了一座高耸的山峰,无论科室的学生和医生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他们可以被依靠的良师益友。而,病人们则视她为头顶上的绿荫,为他们遮风挡雨,也让他们心安神怡。这就是她的幸福,其实很平凡,也很简单,点点滴滴的感动和温暖。 今天我们讲述,浙江省妇科肿瘤科主任沈源明医生的故事。 无论对医生,对病人,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奔波,一路的波折,不停地跨越,一路的艰辛,不断的超越,一路上成长着、感恩着。而医患之间则应是携手共同面对生命的挑战,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同慢慢品尝生活这杯酒,喝在嘴里也许有些苦涩,但一旦回味起来却会变得香醇。 她说,与每位患者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是值得珍惜每份相遇,需要对她们细心守护,含辛茹苦,这是救治生命的过程。人的一生虽然旅途匆匆,要努力让自己、让患者、让生命一路欢歌笑语,无论他们即将逝去,或是浴火重生。
1.医路历程 妇产科医院,每个人生命序章开始的地方。走在这里,你能听到那初涉人世的一声声啼哭。每个人都从这里来到人间,开启了以后的岁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有了数不清的相遇,相识,相处。这里是沈源明的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的家园。 她与医的缘分还要从爷爷说起。 “我的爷爷以前是上海华山医院检验科医生,而我父亲是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爷爷觉得没有人继承他的衣钵,觉得有些遗憾。父亲是爷爷最大的儿子,我是孙子辈里最大的,于是就被赋予了厚望。” (微笑) 对那时的沈源明而言,其实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家族里有很多亲戚都会发生胆结石,甚至有一位亲属由于经常发作胆结石,经过了多次手术也无法治愈,最后诱发了肝癌不幸过世了。 “所以,那时候,我爷爷想,家里怎么有这么多人生同样的毛病,也希望将来家里有个人能为家里人看病,这样也会比较方便。” 在这两方面原因的驱动下,沈源明的高考志愿都毫不犹豫的填写了医学专业。而成绩优异的她,如愿被浙江医科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医学生。 那时的浙江医科大学坐落在西子湖畔,西湖是学校的后花园。很多其他高校的学生还在梦乡里时,浙医大的同学已经早起去跑西湖了,跑完步要在西湖边盖章才能回校。想起那时每天都在西湖边奔跑,追逐梦想与未来,是件很美的事。一回到学校,学生们便立刻进入了状态,上课、实习、泡图书馆,再苦再累,心情却总是愉快的。 五年很快过去,而成绩优秀的沈源明毕业时选择了外科,因为自己想治愈家族病“胆石症”,而第一份工作是在湖州人民医院。 “去湖州还是蛮巧合的,那时候我爸爸工作调动作为杭州下派干部去了湖州,妈妈也去了那边,而我男朋友是湖州人,于是就决定去那里找工作了。” 两年后,在爷爷的要求下,沈源明的父母就回到了杭州,那时的她已在湖州工作两年,回杭州最快的方法就是考研,于是决定和同学一起考研。 “我有个大学本科同学,她跟我在一家医院,她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而我是在外科。由于离考试时间很近,很纠结应该报哪个专业?如果我选择外科,我必须吃透厚厚一本《黄家驷外科学》,这本书太厚了,我估算着等到考研的时候应该很难消化。所以,我决定先去报妇产科研究生,这样考研可以准备的充足一点,如果没考上,明年去再去考外科的研究生。我没想到,居然非常顺利的考上了谢幸院长的研究生,顺利进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对于有外科基础的沈源明,谢幸院长也颇为赏识,因为他相信,外科基础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妇科医生会很有帮助。就这样,沈源明传奇般的快速回到了杭州,阴差阳错的加入了浙江省最顶尖团队,从此华丽转身变成一名妇科肿瘤医生。 沈源明在谢幸院长的教导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谢幸主任的言传身教铭记于心,渐渐成长成为一名成熟的妇科肿瘤科医生。 “谢主任是很正直的人,没有功利心。那时候他已经是院长了,他每天七点钟到办公室,都会去pubmed上搜寻最新的文献,一方面发给研究生,另一方面把新文献转给各科主任。如果有科室主任看了有触动,也会去和谢院长交流。谢院长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这样的传统,非常注重学习。”沈源明回忆到。 在医患关系方面,谢主任时刻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一直告诫学生:“一名好的医生,并不是病人来找你开刀你就去开刀,而是应该首先评估是不是不用开刀也可以。” 这样的理念对沈源明触动很大。比如,很多女性有子宫肌瘤,很多时候经过谢老师的判断往往并不一定都需要手术解决。 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沈源明已是科室的骨干,担负起了更多的职责,却每天都能享受到坚持责任、战胜困难的愉悦,充满阳光。
2.践行以患者为中心 在沈源明的概念里,一个好的医疗行为必须时时刻刻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时刻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在国内,很多家属会要求医生不要告诉肿瘤病人太多信息。在沈源明看来,这是不太合理的做法。 “虽然很多患者的子女会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会告诉他们,我行医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不告诉患者病情,病人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病人甚至会想象不通,为什么他要接受这些治疗,他们甚至会觉得医生在折腾他们。这是异种特别不好的感受。所以我一般会告诉家属,我会告诉患者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走入她们的内心,让她们接受事实并积极治疗。有时候,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病人,也许会直接了当的问,‘医生这病到底能不能看好?’有些病人会说,孩子还小,希望能看到将来小孩结婚,有机会看到孙辈之类的话。这时,我会静下心来跟他们互动,告诉她们最好的结果,告诉她们会过几关,怎么和医生配合,同告诉她们可以努力获得的最好结果,不断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有可能被治愈,会看到自己的孙辈。”沈源明相信只有这样,治疗的过程才会是温暖的、有效率的。 有时候,沈源明还会组织一些患友交流,比如说在卵巢癌日,沈源明就会组织一些活动,让“过来人”和现在的病患交流。有些病人会很关心打了化疗会不会掉头发,头发会不会长出来这个问题,沈源明就整理了很多图片,给患者分享。“你们看,这个阿姨前几年打了化疗,头发全掉了,现在你看她的头发都长出来了。”有些患者听到这些,心就会一下放下来。沈源明觉得,要从病人的角度去共情,这样才会构建出良好的信任关系。 “曾经年轻的医生来向我抱怨,说自己学了这么多年医,结果病人更相信隔壁病床的家属。我就会告诉他们,需要用病人的角度与病人交流,而不是只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和病人交流。医学即使发展到今天,很多原理我们也没有办法去认识清楚,但一定要和病人建立信任,这样就是就跟病人站在一条道上的,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这个病给看好,战胜这个疾病。” 在沈源明看来,如今医学毕业生的压力也的确非常大,很多刚毕业的医学博士往往很难适应。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候手术得做到十点多钟才结束。而这,往往跟他的收入并不成正比,还要经历职称考试、晋升晋级、建立家庭、养育子女。压力很大,能一如继往地坚持,实属不易。 沈源明总是鼓励他们,从医的未来是光明的。精进医疗技术,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安身立命之本。此外,从医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除了物质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会收获很多别的职业根本不会收获的快乐和喜悦。 “有一次,我们一位年轻医生可能和病人有了言语上的冲突,结果有了情绪。我看到他刷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说‘这有什么了,不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我第二天就找他了,告诉他不能把从医看成仅是一份工作。我说,你一定要热爱它,以病人为中心。等到你达到我这个水平、我这个年龄,有了很多曾经治愈的病人了,他们是终身感谢你的。你也会很有成就感。这是一份超越了工作的事业。”。 在家里,沈源明经常和儿子交心、互动,非常温暖,儿子也非常优秀。而在医院,她对待年轻医生,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谆谆教导,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也许正是这样,她的科室总是充满活力的拥抱明天。 “我们现在临床上对医生要求越来越高,涉及临床、教学、科研这三方面都要优秀。我觉得每个医生各有所长,我鼓励年轻医生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做好,也是科室不可或缺的人才。我也愿意陪伴年轻医生去成长,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
3.科技改变医疗 众所周知,宫颈癌、内膜癌、卵巢癌被并称为妇科三大肿瘤。 宫颈癌已变成了完全可防可控的肿瘤。随着筛查技术的不断进步、HPV疫苗的诞生、社区筛查项目的推广以及医生社区科普的推进,宫颈癌的发病率不断降低,治愈率不断提高。 “在《健康中国2030》的推动下,宫颈癌有望大幅减少。”沈源明分享道。 内膜癌则正在成为可防可控的病种,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首先,内膜癌主要是和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往往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随着欧美国家近五年来内膜癌发病率升高,未来中国的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应该是升高的。但总体来说,内膜癌是比较容易早期发现的,它会有出血的症状,一般女性患者会因此就医。所以,总体来说,预后是比较好的。 卵巢癌则变成了妇科肿瘤中最凶险的一类,所幸革命性技术推动了新治疗方案的落地,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福音。 “由于卵巢癌很难早期诊断,70%的就医患者都是晚期,所以单纯的手术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术后必须加入化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靶向药PARP抑制剂物,比如,尼拉帕利,也开始在临床应用,它维持治疗使得一部分的卵巢癌的病人预后有所改善。所以,我们临床治疗方案也需要配合科技的进展” PARP抑制剂靶向治疗的出现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将原来传统的“手术加化疗”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并提出了新的概念,维持治疗。通过维持治疗,有一部分的病人是显著的改善了生存期。 “因为卵巢癌认为它是一种冷肿瘤,现在临床上也使用各种联合治疗,比如说,靶向联合靶下、靶下联合免疫等联合治疗,能给这些患者带来新的治疗的方法。” 此外,我们也在探索新方法。因为靶向治疗也好,免疫治疗也罢,它们都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从精准的角度上来讲,我们接下来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要寻找D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分子标志物。” 沈源明的团队也特别关注免疫治疗。通过实践,她的团队发现免疫治疗在有些病人身上效果真的很好。甚至有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无药可用的病人,也有良好的效果。 “目前的临床困境是我很难在开展治疗前评估哪些病人会产生什么临床效果,目前还缺少新标准,我们也期望未来能够规范,能形成一个可以推广到临床的指南。” 在沈源明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需要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她将临床工作作为探索世界、探索疾病的阵地和支点,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将知识内化为一种精神驱动力,丰富自己,充实团队,张开双臂去迎接未来。
Q A 晔问仁医 沈源明
晔问仁医 能否谈谈妇科肿瘤的发病情况及特点? 沈源明 近几年,不管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国内,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趋于年轻化。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每种癌症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在,由于宫颈癌病因明确,宫颈癌的普查、预防做得比较好。卵巢癌的发病特点是发现的时候一般已经是晚期,从少女到老人均有可能发生。少女中常见的是生殖细胞肿瘤,这类肿瘤恶性程度也较大,早期也常无自觉症状,腹部出现明显包块时往往就已到了晚期,治疗效果极差。近年来利用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另一类卵巢恶性肿瘤属上皮性癌,常见于30~40岁妇女,早期也少自觉症状,晚期治疗效果很差,是当前最难治疗的癌症之一。再一类是来源卵巢性索间质细胞的颗粒细胞瘤和泡膜细胞瘤,前者多发生于儿童或老人。患儿可出现性早熟,老人可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诊断较为容易,但治疗效果与分期有关,早期的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一定比早期卵巢癌、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好。这就是妇科常见三大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
晔问仁医 卵巢肿瘤作为妇科肿瘤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缺少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的问世和临床应用对卵巢癌治疗的前景如何? 沈源明 从PARP酶被发现至今,已经历经半个世纪,PARP抑制剂的开发也经历了多次沉浮,尽管已经在卵巢癌等肿瘤取得显著疗效,但目前来看仍旧处于相对早期阶段,有非常多极具潜力的方向等待探索和解答。不久的将来,这些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结果将会陆续发布,给卵巢癌及其他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晔问仁医 妇科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广大女性谈癌色变,那么发生癌症之前,身体会给我们哪些“警示”呢?如何科学预防妇科肿瘤呢? 沈源明 妇科肿瘤发病前有多种预兆。第一个预兆是血,出血。如果发现月经紊乱、月经过多、绝经后出血等迹象,即意味着女性有可能患有妇科肿瘤,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第二个预兆是白带。正常白带白色清亮、无异味,如果白带出现异常,如出现血性白带、水一样白带等情况,则要尽快就医检查;第三个预兆是块,肿块。妇科的肿瘤都叫实体肿瘤,如果自己摸到肿块,或在医生检查、影像检查时发现了肿块,那就要小心了;第四个预兆是痛,疼痛。疼痛通常是肿瘤的晚期或者不正常的情况,如肿瘤扭转、破裂等。 妇科肿瘤的预防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应当提高公众教育,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妇科肿瘤;第二,完善筛查措施,筛查是一种预防;第三,早期诊断,诊断越早,越有利于后期治疗;第四,趁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妇科肿瘤的经典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等。现在还有生物治疗,比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等。对于妇科肿瘤,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比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在患病早期都可以选择手术,但有的时候,手术不可能把肿瘤完全切除,因此化疗和放疗也是必要的。
晔问仁医 作为科主任,您对未来有怎样的憧憬和规划呢? 沈源明 还是围绕三个核心。第一,加强妇科肿瘤学科建设,促进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呈现高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且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因此,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成为国内外的热点领域。如何留住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使她们得到与国际及国内诊疗标准一致的规范化、个体化、微创化、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二,人才培养。由于妇科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时间相对长,在确保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位团队成员也制定了阶梯式培养计划,使全体人员的手术操作水平逐步提高。对于肿瘤手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副反应等棘手问题,也规范了相应的防治预案,并严格执行。当然年轻人科教研三方面的兴趣不同,需要因材施教,也鼓励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重点引导。 第三,就是服务好患者,建立良好的口碑。
晔问仁医 您每天都很忙,怎么平衡好和孩子、家人的时间? 沈源明 需要合理管理时间,医生的时间都不够用。但我非常珍惜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经常谈心,会和他交换各自的成长经历,鼓励他的成长。我儿子基本上不在外面读兴趣班,我很尊重他的选择。他也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比如,我电脑前工作,他就在我旁边看书,互不干扰,彼此陪伴。有时看到精彩的部分会和我分享。他对未知充满好奇,我们会一起读刘慈欣的小说,有机会一起探讨交流。教学相长,他反而对学习更有兴趣,成绩也挺好。相互陪伴、成长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也是滋养我的力量。我带年轻医生也是如此,他们的烦恼和困惑,我能感同身受,所以他们也愿意和我敞开心扉交流,我们团队也是相互支持,一路前行。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