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5点击:68
肖彩雯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1.轻轻擦干患者的眼泪 再次见到肖彩雯医生,她和五年前有些不一样了。虽然音容笑貌没有太多改变,言语之间却平添了一分信任。 “初到九院时,每做一台手术,术前殚精竭虑,近乎强迫地查遍所有能找到的资料,设计方案,反复比较。手术台上紧张着急,每根神经都崩得紧紧的,手术结束才发现腿已强直不能打弯,满身是汗。回家后又惴惴不安,夜间有时梦到手术时的场景,手忙脚乱地不知从何下手,一下子从梦中惊醒。” 如今,肖医生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手术有着100%的要求,即使付出五倍、十倍的精力,也要把手术做到满分、做到极致。但她对每一台手术更加从容、更加沉浸,术后,面容中常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样的自信和沉着,是从多年潜心手术的钻研中修炼而来的。 肖彩雯医生擅长的领域是,泪道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泪道病,是眼科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由于泪道阻塞,病人不想哭却泪流不止,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泪道病的治疗大多效果不佳,且术后易复发,愿意倾心研究的医生并不多,即使踏入了这一领域,也常常做得悄无声息。 肖彩雯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她的目光专注在疾病本身,“病人有什么问题,我就要解决什么问题”。十多年来,有人浅尝则止,有人半途易辙,而肖医生自从领命于导师范先群教授的要求后,一直潜心泪道领域,不断探索。她耐心倾听病人的要求,结合其特点钻研医术,她的手术不延循旧式,而会摸索一些创新的术式,把病人的真实感受变成最好的宣传招牌,让更多的患者拥有选择的权利。 眼科最难的手术之一,是陈旧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令许多医生望而却步,而这恰是肖彩雯医生的特长。她用炉火纯青的内镜技术轻轻地擦干患者的眼泪,无论是刚出生的毛头小子还是年逾古稀的老爷爷,都是泪眼汪汪而来,笑容满面而归。 四年前,一位40岁的男患者,因严重外伤缝合皮肤,伤口愈合后出现眼睑畸形、泪道不通。辗转找到肖彩雯医生时,已是伤后两年余。肖彩雯医生镇定地接诊患者,仔细检查并进行手术。术中,她冷静耐心地在显微镜下探查,凭借直觉和经验,想象并确认着当年缝合时可能的泪小管断端。下泪小管,上泪小管......她敏锐地判断位置......找到断点,如绣花般精细接通!肖彩雯医生有十足的耐心,复杂的解剖结构在脑中如地图般铺展。“术后,泪道功能完全恢复,看不出一丝伤痕,患者喜极而泣,我也高兴得快要落泪。” 渐渐地,青海、西藏、新疆,甚至北京,各大医院久治不愈的泪道病人纷纷转至九院眼科,找肖彩雯医生团队诊治。每当看到病人的治疗效果高于预期,她的心里总有着说不出的高兴,这种喜悦胜于物质、胜于名利,是发自心底、源自内心的......
2.心想事才成 肖彩雯医生的患者大多经转诊而来,疑难病例多,棘手的病例也多。她说,“感谢患者的信任成就了我,让我敢于挑战高难度的手术,我也要把这些技术积极地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在导师范先群的指导下,肖彩雯医生带领团队成员已经举办了七届内镜技术研修班,将多年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全国各地的进修学员,手把手地示范如何规范地做好手术,如何真正地救治病人。进修医生们回到各地以后,都相继开展前沿的内镜手术,同样用内镜技术去救治来自全球各地的患者。 授人以渔的同时,肖彩雯医生还攀登了内镜技术的一个高峰:导航内镜手术。 视神经管减压手术,一直是鲜有医生敢挑战的高风险手术。受伤后视神经水肿,套于视神经管内受压,就像被戒指牢牢套住,压迫时间一长,容易导致神经坏死,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外伤愈合,眼睛却失明了,对于任何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 2012年起,肖彩雯医生与团队开始开探索这一领域的手术,他们将范先群院士研制的内镜导航仪,引入了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的视神经管减压手术。 “这个手术在眼科界一直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手术。视神经与颈内大动脉相近,一旦不小心碰到,患者非死即瘫。从前,眼科医生面对这样的病人常常束手无策,或是转诊神经外科。近十年来,我们一直潜心做这项手术,开展了200多例,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恢复了有用的视力。如何使更多患者的视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是我们团队致力于探索的临床难题。” 还有一台手术,让肖彩雯至今难忘。 那是一位12岁的小患者,泪小管断裂、畸形伴骨折,手术十分艰难。她利用当时的条件的技术,成功完成了手术,但时间一长,术中固定的韧带又浮起来了。复查时,小患者小心翼翼地向她诉说,觉得“眼角儿不好看”。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肖彩雯医生却很是在意,她把孩子的话悄悄放进了心里。 17岁那年,小患者又找到肖彩雯医生,她高兴地说:“哎呀太好了,我正想找你呢,现在有办法可以修复得更好!”这次的手术十分完美,患者的眼角平整漂亮,看不出丝毫手术痕迹,“就像艺术品一样精美”。 “心想事才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多现在的问题,都会得到一个很圆满的答案。”她微笑着说道。 眼下,肖医生的心里还有不少的梦。 “不断地提升自己,治愈更多的患者,这是我心之所向,这是我最大的梦。能够顺畅地与国际眼科医生沟通交流,把中国的技术传播到国外,这也是我的小梦。”
3.让人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 肖彩雯医生最喜欢的专业,其实还是美容整形手术。 对于中老年人眼部的年轻化,她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然的敏锐感知,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使患者术后的眼部浑若天成,堪称年轻态的典范。许多求美者正是见到了自己的伙伴或同事“超自然”的术后效果,专门慕名请求肖医生来帮她们设计。听到患者对效果的惊喜,是肖医生最开心的时刻。 肖彩雯医生设计眼睑,是根据求美者的脸型特点以及自身要求精心设计的。在她的诊室里,有一面美容镜,人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医生和患者两个人相视微笑,一起探讨如何变年轻、自信。像是一场内心的愉悦交流,肖彩雯医生用细腻柔和的感知描述美,刻画美。美,是每一位女人的“小爱好”。 对待病人时她也满怀柔情,许多病人对肖彩雯医生的评价是:温柔,人好,医术精湛。 和病人说话时,她总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我觉着,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耐心地倾听病人。有的医生对医术钻研颇深,但对病人的倾听却表现出不耐,那么,他们还没有进入医生的角色。” 曾经一位上睑下垂的孩子,治疗效果非常完美,复查时,肖彩雯医生差点将他认成泪道手术的病人,询问他是否还在流泪。 “治疗效果实在太好了,完全看不出手术痕迹。”她笑道,心里高兴的不得了。其实,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当时找到肖彩雯医生时,家长对病情和治疗简直一问三不知。术前,肖医生把两口子叫到主任办公室里,谈手术难度、方案设计、失败后的措施、提早手术的必要性和目的,一番沟通,家长终于意识到手术的重要性。术后,治疗效果远超预期,看到孩子恢复的很好,肖医生和一家人都激动万分。 “大概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吧。”她说。
4.医生是水的性格 作为科室团队的领头力量,肖彩雯医生每天有着繁忙的手术和看诊任务,从早到晚,没有停歇。当被问及,这背后是什么信念一路支撑时,她的回答简单又纯粹:“就是内心存在的一种美好。” 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希波克拉底誓言》萌发的学医初衷,“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一次心诵,终生铭记。 肖彩雯的年迈的父母因患老年痴呆时常不认识女儿,但每次听说要去给人家看病,妈妈总会蹒跚追出来嘱咐她 :“好好给人看病。”这是母亲口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质朴通俗的“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我治每一个病人,就是希望他好。我想把每一台手术做得精致,把每一台手术都做到最好,不停地琢磨,不停地探索,让绝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效果。”一台台完美的手术,一次次患者的康复,只要看到病人好,肖彩雯医生就感到满足又欣喜。 这是一种来自于“纯粹”的力量,就像手中那把精细的手术刀,安静、孤独、冷清,却不失锋锐贯穿之本色。 有时,治疗也不全是一帆风顺的。 泪道手术的进步有许多困难和挑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并不像口头讲述的那样轻易。或是因为沟通的不足,或是因为金钱的龃龉,从医数十年,肖彩雯医生也常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从前,多少有些委屈和气愤,但如今,她已经能够劝自己一句:就这样吧,问心无愧即可。 她常常问自己:“在天和地的中间,我想要什么?我追求的是什么?” 内心深处倏地跳出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佛心仙术。 再大的辛苦、委屈,一想到母亲“给人好好看病”这句话,就像被妈妈搂在怀里,她的情绪瞬间被安抚。她的心明彻洁净起来,去安抚患者、承接患者的焦虑和悲痛。她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地让每一个患者理解,医学目前还没有达到“制高点”,有很多疾病,能做的只是安抚。“面对患者的困惑,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医术,另外一方面是避免对立,让我们和患者一起面对疾病,一起努力。” 医人医心,大医风范。 “毕竟人嘛,各有各的型,做医生不是把病人扳直了,全按你的思维走。要想办法达到目的,碰到激流时,就绕过石砾,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医术的提高里。医生是水的性格,水弯弯曲曲的,最终还是归海。” 5.生命本质的锤炼 其实,刚来上海那年,肖彩雯医生的压力很大。 五年前的访谈中,她曾提到,每天白天顺利地完成手术,晚上还有科研任务,一天下来,很少有轻松的时候。而逃避压力的方法,就是一家三口开着车去旅游,“只要离开上海的高楼大厦,压力就会随着密集的建筑物的远去,逐渐消散了。” 而如今,这座城市在她的眼中,有些不一样了。 她不再感到那样大的压力,不再试图逃避,也不再试图回到读博前那段轻松享受的医院生活。现在,她终于接纳了这一点:“很多人都比我强,但我也不比很多人差”。 “节奏快不代表做事潦草,我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去钻研;压力大也要保持节奏,长征不能用短跑的速度去完成。压力和负担,是对自己的修炼,任何困难都是渡己的巷口,无法逃避,应该主动面对、主动克服。” 水的秉性是缓慢流淌的温柔,却也有着刀砍不断的韧劲。 在专业和学术领域,肖彩雯医生有坚定的方向。每日清晨5:30,肖医生都会进行一小时英文文献的学习,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一年多。在攻克最难最险的手术后,她认真记下手术过程甚至自己的感受,在临床实践中提炼总结。常规的手术,她追求艺术的超越和患者痛苦的减少,精益求精,平中见奇,汇聚宝贵的临床成果。“我常常觉得自己在凿地洞去探索未知,能从中摸索出一点规律,再逼迫自己写出来,发出我们中国医生的声音,我们中国有那么多患者,临床医生有那么好的经验,为何不写出来,让更多的医生获得经验少走弯路。” 临床、科研、教学,肖彩雯医生含笑说道,她还有非常长的道路要走。“生活也是摸索的过程,人生历程哪有一个定数啊。人生就是经历,只有一个不变的主旨:对自身的塑造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以物质利益为主,而是对生命本质的锤炼和体悟。” 访谈的最后,肖彩雯医生说,她有一句非常喜欢的话。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繁忙的手术、焦急的看诊,生活的压力,从早到晚毫不停歇的奔忙,甚至分离,甚至死亡。生命常常无可奈何地困于井隅,但在灵魂的深处,闪烁微光,仍可藏下星辰海洋。 不畏艰难、不媚世俗、心笃坦然的追梦人,祝您好运......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汪奥丽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