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5点击:95
张寿昌
做铁杆中医,走特色之路
人物介绍
张寿昌,专长"针灸结合耳穴"治疗痤疮,青春痘;"身心平衡三联疗法"治疗失眠、抑郁症;经方治疗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症。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陈瑞春教授、江西皮肤科名家喻文球教授,因母亲身体不好,疗效不佳,深知庸医之害,遂立志岐黄,崇尚经方验方,精于把脉、舌诊。
第一视角
他,一名中医。他的从医之路颇为坎坷,却苦苦坚持,一路走来,秉持初心和热爱。在梦想面前不退让,不放弃,等待着时光善待。他远道而来,读中医,去基层,赴九江、闯上海,经历过很多艰苦的境遇,激励他有了一颗精进奋发的心,这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成长。
对他而言,中医是大医学,上医术。中医是“统天地人以立论,合天地人以治病,故得其全”。中医不仅把人体五脏六腑、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把人与天地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治病合天地人的力量来治病。
在诊疗中,他有自己的执念,中医用药务必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对《经方》等古籍古方要读透吃透,而在实践中用药仍需要小心求证,做到用药如用兵。“我平常用经方的药比较多,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现在一些中医用得少,其实古方疗效不错,可以治很多病,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扬光大。”
他是北京同仁堂坐诊医师,张寿昌主任。
他曾受全国名老中医陈瑞春的点拨,在《经方》的应用上颇有心得。作为一名实打实的古方派、经方派医生,他承袭了老师的一套方法,活学活用,辨证辨病。比如,她在实践中也一直坚信临床中以经方为基,尽量少做加减,“因为经方结构非常严谨,过多加减则破坏了经方的结构。”
他感谢时代,十年来,中国中医药领域在“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旗帜下有了很多进步,也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传统医学领域,让越来越多的中医人有了更多机会。
从医之路
张寿昌出生在山东青岛的市郊,爷爷是当地一名知名的民间中医,特别擅长为小儿高烧惊厥,当地老百姓但凡有这方面问题,都会来找老人家看一看。
张寿昌选择中医与母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1990年得了一场大病,四处求医病情没有改善,全家因此陷入了困境,这让幼年的张寿昌朦朦胧胧有了学医的愿景。此外,在成长的过程中,年幼的张寿昌体弱多病,家人也想办法用了不少“土办法”,缓解和解决了他幼年的一些健康问题,这更加坚定了他“成为中医”的梦想,就这样志向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我小时候经常得中耳炎,久治不愈,耳朵出脓甚至影响听力,家人就用蛋黄油滴入耳中,几日竟然就治愈了。还有,小孩玩耍总会引起这样那样的外伤,最严重的一次是骨折,当时也是用了中医手法复位与汤药结合,三个月后恢复,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平时的头疼脑热用中医的方式解决就更不在话下了,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高中毕业,张寿昌果断选择了江西中医药大学作为自己的志向,如愿进入中医药领域。江西地处中部,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名医辈出。从山东来到江西学习中医被张寿昌认为是自己中医生涯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开始接受体系化的中医训练,每天奔忙于教室和图书馆,他痴迷于中医中药的各种典籍,也不放弃任何实习的机会。在校期间,他跟着陈瑞春、喻文球两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坐诊、抄方得到两位名家的很多点拨,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
“我从03年开始学习中医,至今已有18个年头。从最初的中医门外汉,到目前在上海执业。近年来我的年门诊量达到了6000余人次,在患者中拥有不少忠实粉丝,疗效与口碑也不错,都在逐年增长与进步。回顾我的中医之路,其实也有不少过失和迷惘,但我从未放弃过对中医的热爱与坚持。
大学的学习忙碌而充实,我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任何社团组织,业余基本都在泡在图书馆,这为之后的临床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谈到自己的恩师-国家名老中医-陈瑞春教授时,他颇为感动。
“但真正引我入中医之门的还是我的恩师陈瑞春教授。陈老出身中医世家,可以称为中医的忠实信徒和实践家。他一生都在研究《伤寒论》,造诣颇深,参与了很多当代中医理论名著的撰写,也是知名的经方专家,在国内具有着极高的声誉。”
认识陈瑞春教授不得不说也是一段传奇。2006年张寿昌在学校晨练时,意外地有缘结识了同在晨练的陈瑞春教授。陈老虽为国家名老中医,但为人十分有亲和力,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于是他就会陈老主动交流起来。那时,对于学习中医如饥似渴的张寿昌而言,陈老无疑是自己这位晚辈的榜样,并主动拜师陈老。
“陈老崇尚《伤寒论》,擅用经方,味少量轻,但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如用五苓散治疗尿崩症,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用二陈汤合芩桂术甘汤治疗黑眼圈,用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等等,这些案例都可见经方之非凡功效。”
当时,陈瑞春教授也对中医现行教育体制表达了一些担忧,他认为师承是培养中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任何脱离临床的纸上谈兵,根本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师。
众所周知,优秀的中医是极其稀缺的,学中医往往也是先苦后甜,只要坚守住,前途都会很光明。张寿昌主动请缨去陈瑞春教授的名医工作室跟诊,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也是个人成长的最快捷径。
“在跟陈老学习的这一年中,我还陆续跟皮肤科专家喻文球教授、内科专家陈崑山、姚椿龄、李明方等名医抄过方,获益匪浅,正是这一年的跟诊经历,我的中医之路算是正式入了门。”
关爱病人,展望未来
未来的思考,张寿昌有了更多畅享,他期望在中医美容方面有所发展,扩大适应症,能一个一个病种踏踏实实的拓展,以点带面。
中医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其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面对一个患者,先要观其营养状况,面色如何;又要闻其五味,听其五声,然后详细追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再看脉象、舌象,并进行仔细检查,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资料,得出正确判断。另外,人体不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且与自然也是统一的,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医生看病,为把握整体,力求准确,还应知道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诊疗时的季节气候。
“最常见的青春痘、痤疮,再加黄褐斑、肥胖、脱发等领域是中医的专长。我想在这几块做更多的努力,而且这一块单纯靠中药,效果往往并不是很好,需要有特色的系统治疗、外治结合、中西医结合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在张寿昌看来,青春痘、不孕不育、肥胖,这些疾病和内分泌都有关,它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我们中医的视角,这些和中医概念里的肝脾肾关系非常密切,同时,我认为,和湿和虚火关系也很大。这可能和当下人们压力比较大,又过于劳累,饮食不调,导致的痰湿关系很大。
“其实中医是非常立体的,中医并不单纯是吃中药,需要结合很多外治法,要实践、摸索,可以借助很多方式,比如,刮痧、点术、针灸、艾灸、推拿、点穴、正骨等等,需要构架成一个综合且灵活的体系,形成特色,把对古方、经方的传承、继承的多融入一些,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在张寿昌的眼里,坚持古方、经方、名方,融入今天的社会环境、患病人群,融合今天的一些医疗技术,走符合时代的特色中医之路,中医将有机会走上更宽阔的道路。
口述实录
晔问仁医:你曾说中医的春天是从大约十年前开始的,作为一名中医您有什么感悟?
张寿昌:首先是感恩中医,相信中医,有一些传统要坚持下去,像我起点普通的中医,经过努力,如今有了不少的病人,社会也越来越认可,这都让我觉得欣慰。除了对传统医疗的传承、总结和发扬外,中医的复兴也是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况且,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合格的中医的确可以解决很多健康问题,还可以减少社会问题,能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名好的中医,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执业比较自由,国家政策也支持,所以说中医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而且考中医的学生考分也越来越高。现在,很多都是本硕连读,甚至不少学生的高考分数都达到复旦分数线了,这些都是好的兆头,人才梯队也在形成。
晔问仁医:您对经方和时方有什么观点?您提到的经方很多,包括你可能讲到的要略,还有伤寒论,有没有什么心得?
张寿昌:我觉得用古方、经方挺好,好好学可以有很多精华可以用。时方的话,说白了就是后世的方子,基本都叫时方。还有一些自主方,那些是有名的人留下的方子。为什么经方重要?首先,因为在我们中医书上,一半都出自经方。这些方子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主要是疗效的确很好;第二,后世的方子,很多都是他在思路上转变出来的。经方作为一个底方,然后再发展,比如,逍遥散,是四逆散变出来的;六味地黄丸则是伤寒论顺气丸减两味药变出来的。所以说经方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晔问仁医:您觉得经方、古方在今天社会还有什么实用性吗?
张寿昌:肯定是实用的,但是不能完全引用。古代是以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根据临床实践,桂枝汤的使用率还没有小柴胡使用率高。另外,现在三高的人太多了,古代肯定没有这么多,所以,我们得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调整。所以,我们要学习经方,但是不能固守经方,不能完全的迷信经方。经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但,经方肯定是基础。
晔问仁医: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皮肤科这个领域?
张寿昌:一开始,在85医院的时候,我时候接触到了这个领域。那时候,我们基本以治疗失眠为主,正好看到有很多痘痘的患者。我和我一位北京中药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同事切磋了起来,经过实践,他用针灸、放血、刺络,效果非常好,我也跟他学习了,效果相当不错。首先,皮肤科很多问题难治,单纯吃药效果不一定很好。其次,时常有需求,专攻皮肤病的医生也不多。因为这个病的确是很难治,患者群体大,需求有急迫性。
晔问仁医:从中医视角,您为什么觉得妇科也是一个方向?
张寿昌:我发扬了陈老的一些理论的实践,经方其实和妇科关联性是很大的。后来我又跟了另外一位专注妇科的名中医范建忠,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妇科也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