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王晓强|坚信希望,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

更新时间:2023-05-31点击:130

DOCTOR

王晓强

坚信希望

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



人物介绍


 图片image.png


王晓强,男,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小儿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


王晓强主任长期从事儿童神经系统肿瘤及小儿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领域的研究,担任中国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分会神经康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创伤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第九届)、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秘书(第九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家教育部硕士/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担任Neurosurgery、BMC Neurology、Children、Child Nervous System、《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等十余家SCI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特约审稿人或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8项,参编专著10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


擅长各种儿童颅内及脊髓内肿瘤、儿童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儿童脑血管病、儿童神经系统损伤及各类儿童神经系统罕见疾病的综合诊断与治疗。


图片

第一视角


王晓强



“访谈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服装?”


“没有特殊要求,相对安静的环境,真实自在就好。”


“好的,那我就运动风了。”


当进入新华医院儿科大楼,他身着一袭白衣,穿过医院的走廊迎面而来,这一幕令人心生敬意。对于医者而言,没有任何衣着能和这一身白袍相比。当他白袍加身的那一瞬间,就担起了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的使命。


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拥有无限活力,拥有成长为巨人的无限可能。在小儿神经外科领域,当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作为医生就会感受到这样无尽的成长力量。


我想,孩子的一生最难忘的是三种人,一是把他们养大的父母,二是在他们跌倒时扶他们起来并治愈他们的恩人,三是陪他们走到人生终点的伴侣。今天这位医生便是那位治愈了成千乃至上万孩子的恩人。


王晓强,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专业组组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作为医生,我们应该将病人放在第一位,把每个病人当成鲜活的人,并且深刻理解他们的病情,体察他们和家人的心情。治愈病人不仅仅是看手术漂不漂亮,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得到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也能提高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人的关爱,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在王晓强看来,真正点亮生命的不只是医疗技术、也不是手术技巧,而是让孩子们获得最大的受益,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病人的生命才有依托;而作为医者也才能拥有不懈追逐梦想的动力,从而让生命之光更加耀眼。

image.png






1、从医之路

王晓强的故乡——唐山。这是一座古朴的城市,有着华北海岸线上最瑰丽的风光。北戴河、曹妃甸,梦幻的景色,令人陶醉。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恍如天堂一般的北国风光,隐藏着浪漫的气息。滦县、乐亭,山峦起伏,林木葱茏,处处是自然的韵味。


“1991年,我参加高考,当时数学是我的强项,算是全校最好的学生,所以我高考第一志愿是复旦数学专业。后来,命运使然,最终我被第二志愿录取,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学学生。”


王晓强是一位充满热情和追求的医生。在唐山市医院工作了8年后,他发现自己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于是,他毅然选择放弃了稳定优渥的工作,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硕士和博士,并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了两年的博士后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王晓强接触到了神经外科这个领域的最前沿,被神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他看到了神外手术的精湛技艺、精细操作和高度风险管理,也感受到了神外医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医德医风。他不仅学习了神经外科的手术技能和理论知识,还深入了解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王晓强也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于医学事业的热情和追求,深知自己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12年,王晓强从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由于研究功底扎实和临床成绩突出,王晓强被引进到上海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担任医疗组组长。他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2年1月份,我来到了上海新华医院,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最初,我们既做成人手术也做儿童手术,后来我选择专注于儿童神经外科领域。”


小儿神经外科是业内普遍认为最难驾驭的领域之一,被誉为“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儿童神经外科起步相对较晚,从业医师少。这个领域除了专业难以外,风险也很大,不仅仅是来自于疾病和手术本身的风险,更因为要面对一个孩子背后的大家庭。此外相比而言,从事儿神经外科的医生收入也不高。


然而,王晓强认为,正是由于儿童神外医师少,才需要更多医生的投入。在他的眼里,这个学科魅力无限:“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孩子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讲,这是最好的职业。有人说神经外科医生是最接近于上帝的职业,因为神经外科医生直接在人的脑子里面做手术。我觉得儿童神经外科医生是更接近于上帝的职业,因为我们治疗的是上帝没有做好的半成品。治好了一个孩子,便重启了他的人生,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在小儿神经外科工作中,他们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有时候需要面对一些罕见的病例,需要多学科参与。有时候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手术,需要历经数小时才能完成。


但是,每当王晓强看到孩子们重获健康和笑容时,所有的疲惫和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有一次,一位年仅5岁的小女孩,因患上了严重的脑积水,生命垂危。王晓强和团队进行了紧急手术,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最终成功挽救了她的生命。“当小女孩醒来时,她的父母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感激我们,这让我感受到无以言表的喜悦和成就感。”每次术前谈话,王晓强不仅要回答各式各样的问题,还要花时间精力安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除了手术,我们还需要与患者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信任关系。有一次,一位患有脊髓内疾病的女孩因为手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导致她的心理状态非常糟糕,父母的状态也受此影响变得消极。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与她沟通,鼓励她坚强面对病痛,最终成功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在小儿神经外科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充足的耐心和同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让他们重新享受生命的美好与快乐。”


在临床上,王晓强率先在上海开展了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及神经电极植入术治疗梅杰综合征等工作,业务量位列科室前三。同时,他积极参与科室建设,在成人神外工作时,担任科主任助理,从事教学及科研管理工作,协助科主任将上海新华医院打造成国家首批52家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并承担科室研究生、进修生、基地学员的教学与科研辅导工作,推动了医院神经外科的科研水平提升。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晓强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对待学生则是宽严并济,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平台,并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殊荣。


“对于学生,我认为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来选择,不能盲目追求职业地位或者收入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服务患者放在首位,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这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虽然神经外科在医学领域被誉为皇冠,小儿神经外科被称为明珠,可能会因此产生吸引力,但我认为从事这个领域的前提是对神外要充分了解,神外医生需要非常严谨,因为我们的纠错率很低,即使是微小的闪失也可能导致难以弥补的遗憾。”


岁月如梭,流逝如风。在新华的十一年中,王晓强一直在小儿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探索、实践,获得了2022年度“感动新华人物”的殊荣。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始终怀抱着追求卓越的梦想,并为此不断奋斗。他希望将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为更多需要医疗帮助的孩子带来希望和信心。

image.png


image.png



2、赴美访学,

回国扎根小儿神经外科学

2018年底,王晓强成功入选上海市教委人才项目,并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深度访学。他师从美国小儿神经外科协会主席Smith Scott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小儿神经系统肿瘤及先天性畸形的临床研究中,拓展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在波士顿儿童医院,一根根输液管、一个个电极器,一张张病儿无助的脸庞,欧美医生每日有条不紊地救治病人,这些构成了王晓强在异国他乡的记忆。他沉思着、观察着,感受到了技术创新对于医学事业的推动作用。那段时间,他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在美国访学期间,除了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学习外,我也到加州UCSF系统等多家医院进行了深度交流。美国的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医生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也较好,我感受到了当地医生的纯粹职业精神,我的导师虽然是美国小儿神经外科协会主席,但七十多岁的他仍然在临床一线工作,这让我很感动。”


在访学完成后的第一时间,王晓强便回到新华医院,一股脑扎进了儿科神经外科的医教研工作中。他迫切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造福中国病人。据统计数据,中国仅拥有不到1000名全职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相比成人神经外科医生而言,小儿神经外科具有风险高、待遇低等特点。然而,王晓强毅然面对这些挑战。


“我们是为了拯救孩子生命而来,没有任何冷漠和怠慢的道理。”王晓强说。


王晓强坚信只要能救助到一个患者,就值得付出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为此,他每天披星戴月,往往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全年无休。作为一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王晓强直面这些挑战和压力。


当王晓强站在手术室门口时,他的目光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从患者家属的表情中读出了他们的担忧和不安,他轻轻地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是安全的。


手术开始了,他像一个画家一样,在手术刀下轻盈地舞动着,精准而又熟练地切除着神经组织。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他也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他的双手越来越快,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因为他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正在改变一个孩子的生命。


手术结束了,当他将手套脱掉时,他如释重负,但不敢掉以轻心。他走向患者家属,向他们解释手术的结果和注意事项。尽管他已经做过无数次手术,但他依然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每个孩子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心,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不仅治疗了患儿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治愈了孩子和家属心灵上的伤痛。


“儿童神外手术难度会更大,大脑中的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如蛛网般复杂。在复杂脑部做手术的神经外科被公认为金字塔尖的精细学科,毫厘之间都关乎着生命。对医生的技术、耐心和责任感都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常常会遇到年龄以月甚至天计算的患者,他们需要进行复杂而危险的手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我们会在术前精心设计和演练,术中十分专注和细致,术后作长时间的精心护理,我的身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在王晓强看来,儿童并不是成人的微缩版,一方面儿童和成人的生理构造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医疗方面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病情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另一方面,很多患儿常常会存在各类遗传相关的综合征、心脏病、泌尿系损伤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病症,这也意味着儿童与成人的疾病谱有所不同。王晓强形象地比喻道:“儿童的血容量少,如果说大人的血容量是‘一盆’,小孩的可能只相当于‘一碗’。我们碰到的最小的手术患者有刚出生仅几天的,这样小的新生儿,血量就只有‘一杯’。可是,婴幼儿脑肿瘤有时候又特别巨大,甚至会占据半边的颅腔,手术过程中,即便出血可能只有十几二十毫升,但麻醉机显示的血压就在往下掉,这时候就需要技巧和胆量。还有的肿瘤,比如视神经的低级别胶质瘤,可以很多年不进展,如果盲目地早期手术,可能导致儿童不必要的视力损害,所以像这种进展很慢、较小的视路星形细胞瘤,就需要综合评估,不建议盲目手术。”


相比成人,儿童的耐受性较低,但同样因为是孩子,他们的代偿能力强,甚至有的患儿正常的脑实质只有十分之一,但仍然能表现得正常。对这样的患儿,如果能救治成功,他们往往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因此,针对儿童的治疗更需要专业化和专科化。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床位数达60张,在国内属于体量较大的小儿神经外科专科,承担着国内小儿神经外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青年专科医师培训和进修医师带教等任务,为我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3、患儿是家庭、国家的未来,

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儿童,一个民族的未来也在儿童。小儿神经外科是难度最大的外科专业之一,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的培养也是周期最长的,在国外通常需要有10~20年以上的成人神经外科工作经历的医生,才能从事小儿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4岁男孩出现容易摔跤、生长发育落后,查出脊髓空洞严重,小脑扁桃体疝……


3岁男孩枕骨突起2年,查出矢状缝与颞鳞缝早闭……


7岁男孩罹患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

……


孩子们生病,对于父母而言都是当头一棒,难以接受。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旦孩子得了重疾,随之而来的是几个家庭的生活都随之发生巨变。这个时候该如何对待呢?怎样才能明确治疗方案,如何重燃治疗的信心?这都是王晓强遇见每一位患儿后的灵魂拷问。


那是2015年,一名山东籍的在沪大学生在军训期间突然感到头晕、呕吐。一开始,他被认为只是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所致的中暑症状,并没有引起重视。到了半夜,这位学生开始严重呕吐,并感到无力。这时,辅导员紧急将他送到上海新华医院。


“这孩子被送到医院时瞳孔已经扩大了,被确诊为脑疝。如果他是一名成年人,有可能就救不回来了。但面对这个即将成年的大孩子,我们决定寻找一切可能,看看有没有机会救治。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我们将他送进手术室,仔细将血肿清除,这名孩子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然而,在手术后,这孩子又出现了心脏、肾脏衰竭等问题,科室又紧急从监护室借来了床旁透析设备,对孩子进行救治,终于孩子的病情稳定了下来。


“这位患儿的母亲是一位语文老师,这个孩子也曾是山东省高考前100名,听到这个消息,我比自己高考录取还要高兴,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工作,时常会来看我。”王晓强深感欣慰。


王晓强认为,小儿神经外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在神经外科领域,小儿神经外科的病童有很多不同于成年患者特点;在儿科领域,小儿神经外科是不乏少见病、罕见病的科室。多学科会诊往往对患儿的救治极为重要,至今他还记得一个个各科室通力合作救治病人的鲜活案例。


“去年,我们碰到了一位患有神经纤维瘤病的孩子,这个疾病涉及多个科室,包括五官科和肺部。如果不进行协调,每个科室先后看病,多次手术,不仅不利于治疗,反而会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因为每次手术的切口也会不一样,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最好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让所有科室可以一起联合进行手术。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协调并不容易。万一病人出现并发症,责任又该如何算呢?在医患纠纷中,各个科室都可能承担责任,心理压力非常大。幸运地是,我们经受住了挑战,最终和其他科室成功完成了手术。”


在王晓强看来,由于很多小儿神经的问题是先天性多系统的毛病导致,因此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多科室的协调和规划往往就非常重要。只有科室之间紧密配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其背后的理念是“病人利益最大化”,好处很明显:病人少跑路、少折腾,提高诊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就医体验。这和国内大力推行的“一站式政务服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王晓强的年均手术量约为300-400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70%,慕名而来的外地病人占了90%。


“面对不同的患儿,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并采取最合适的处理方式,有时候手术只是所有选择之一。能够手术、药物或放化疗可以解决的,我们全力以赴。但有时候,当面对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时,即使手术,患儿的生存期也不会延长,甚至有可能更短,这时候就需要坦诚客观地向家属说明情况,让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治疗的可能性和预后,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


前几年,王晓强接手了一位河南患儿,孩子在当地省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脑胶质瘤,这意味着需要手术。


“在进行评估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诊断可能不正确。我们认真观察患者的症状后,发现小孩子的眉心上有一个斑点,虽然很浅,但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作出诊断,这名患者其实罹患的是一种硬皮症。我们告诉家属,这种疾病会在青春期之后稳定下来,需要持续观察,目前不需要手术。家属非常感激我们,如今这位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近日,一位疑似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安徽患儿找到了王晓强求助,希望通过手术治疗。一般而言,这类病往往放化疗就会很有效,并不需要手术,但王晓强认为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必须要找到符合循证医学的证据,才能给予这样的治疗,免于手术。


“我们当时对患儿做了腰穿,一开始病理检查并没有找到证据,反复几次后,终于确认是生殖细胞瘤,当时我们团队可兴奋了。这一下就让患儿免于手术治疗,家属也节省了几万元。”


在王晓强看来,病人首先是人,需要被极大地尊重。不能仅从手术本身来思考,而首先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是否必须手术,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可以选择。


在这春天里,一切都是那样地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带着无数新生的生命勇敢地走向明天,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对于患儿而言,王晓强便是他们心里的那位“晓强伯伯”,孩子们每当看到他,便会露出灿烂的微笑,是这微笑激励着王晓强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午后的阳光射进医院的走廊,洒在医者的白袍上,温暖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对于这些患儿来说,“晓强伯伯”不仅是医生,更是朋友、信仰和希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Q

A

晔问仁医


 图片
 图片

王晓强



 图片

晔问仁医

对于儿童神经系统损伤,您通常会采用哪些诊断手段?针对不同情况,您会采取哪些不同的治疗措施?在询问病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

王晓强

 图片

我们通常会采用验血、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PETCT、PET磁共振)、脑电图等多种诊断手段。至于治疗措施,因病情而异,如果先天性畸形和综合征涉及多个科室时,有时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术后有时需要进行放疗化疗以及分子监测。手术前往往还需要进行手术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和神经导航系统优化手术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MDT多学科协同,包括康复和联合手术等方法。在询问病史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病人家族史、是否近亲结婚、是否试管婴儿,以及孕期是否有病毒感染等情况,这些都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相关。


 图片

晔问仁医

神经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您在手术前、中、后各个阶段都有哪些特别的注意事项和措施?

王晓强

 图片

我们神外医生都经过多年的锻炼,有扎实的基本功。在神经外科手术前,医生需要熟悉病人的解剖结构,了解病人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比如麻醉耐受性和心脏循环等。在手术中,医生需要遵守严格的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小心谨慎地处理每一步操作,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成功。如果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如停止手术或进行急救处理。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和药物治疗,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图片

晔问仁医

现代神经外科技术和医疗体系存在哪些挑战和机遇?

王晓强

 图片

神经外科技术和医疗体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相比过去,神经外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包括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立体定向、导航技术、伽马刀和基因检查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如今,很多创新性的技术也正在神外临床中得到应用,比如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等,神经技术的理念也从“修复脑”发展出“增强脑”。这些技术变革给医生带来了便利,也给患者带去了希望,同时也对医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在伦理上提出了一些挑战。神经外科医生的专业分工也在不断调整和融合,以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以前分科很细致,现在其实又在融合了,这些都是进步。作为外科医生,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往往年轻的时候思考的是怎么开刀,怎么开得好,到了一定年资后,医生就开始思考能不能不开刀,是不是不开刀更好等更深刻的问题。


 图片

晔问仁医

您如何看待医院文化的建设?请介绍一下咱们医院乃至咱们科室的特色及文化特点。


王晓强

 图片

我认为医院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以病人为本,将每个病人视为独特的个体,而不仅仅关注手术的成功率或肿瘤的消除。有些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仍然可能带着残疾生活,或者生活质量较差,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护理。


医生和不同科室之间的协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共同努力实现更好的患者治疗结果。在一些国家如美国,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这可以为我们树立一个榜样。手术虽然重要,但术后护理和与放疗、化疗等其他科室的协作也非常重要。医生不应仅仅关注手术的执行,而应制定全面的策略规划,以确保患者的整体健康。


此外,医院文化建设对提升医生员工培训水平也很重要,尤其是专科医生的培训,遵循患者为本的原则,在决定治疗方案之前,我们医生需要权衡药物和手术治疗各自的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方案,以确保患者的最佳治疗效果。


 图片

晔问仁医

最后一个较为轻松的问题,除了工作之外,您有什么兴趣爱好?

王晓强

 图片

我曾经想过做一个画家,在我上初中的年代,能上大学的人了了,初中班里最后只有两个男生上了大学,我俩都喜欢画画,经常一起出黑板报,表达创意和艺术灵感。后来他去了天津美术学院,而我则成了一名医生。尽管现在很忙,但我仍然期望有时间能再次捡起这个爱好。


此外,我从小就对球类运动有浓厚兴趣,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我都喜欢,甚至读大学时有段时间沉迷于运动场提高自己的水平。尽管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运动,但我依旧见缝插针地动一动,尽量每天晚上花一些时间骑车锻炼身体。总之,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我都认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工作和生活,并让我们更加健康和快乐。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键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