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25点击:84
在记录中汇聚医道精英,
在实践中传播仁医精神,
在专访中触及健康中国践行者们的故事
潘颖丽|践行初心,医者担当
人物介绍
潘颖丽:护理部主任、教授、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任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护理学会第六届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等。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工作二十六年,2020年作为辽宁省第11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护理队长,曾带领120名护士圆满完成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及雷神山医院的抗疫任务。获得“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第/一/视/角
THE FIRST ANGLE
雷神山、中南医院,这里曾是她带领来自23所医院120名辽宁医护人员挥洒汗水,战斗的地方。她们冲锋陷阵、兢兢业业,用自己的专业和奉献谱写了很多平凡却感人的故事。
她是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对她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是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一种自己所爱的美好事业。不论在医院里,还是在疫情中,她总冲在最前线,默默地承担着,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潘颖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护理部主任。
“优质护理是2010年开始提出的,其核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前我们以疾病为中心,关注治病,缺少了对人和对管理体系的关注。而我们的优质护理则是从病人的角度来思考,以专业的管理为抓手,尽可能去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她说。
潘颖丽是护理学新模式的实践者,围绕着优质护理,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护理人员。在她看来,每个护理人员都可以奉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是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既简单又复杂。这样整片森林才会变成绿色,显得生机勃勃。
1.从医之路 ●●
初冬的沈阳,气温已过冰点,一棵棵高大的落叶树伸展着枝条露出深褐色的身躯。在这座城市里,有一所英雄般的医学院校——中国医科大学。这是中国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持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在中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中,第四医院的护理颇有特色,一直探索与实践着很多新方法,新模式,成为护理学临床实践的试验田。这便是潘颖丽主任所在的医院。
“我的故乡是黑龙江,小时候就对护理特别有兴趣,觉得一袭白衫特别的漂亮,所以高考时就决定考护理系了。当时的护理学发展并没有今天完整,招生的高校也并不多,还记得当时全省只招12人,我是医大唯一以第一志愿报考护理学的学生。”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学的重要性也就随之增加。中国医科大学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医学航母,承担了护理学医教研先行者的责任。潘颖丽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寒窗苦读,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2008年进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这些年我也是伴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如今护理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最早的二级学科早已变成了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潘颖丽看来,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对临床手术的成功和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是医嘱执行的关键,也是很多疾病治疗的坚强保障。
“我们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要仔细核对,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说,有些药物是以毫克计算的,在医嘱执行的时候,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可以说,在很多具体临床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是最后一个兜底的部门。”
很多大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护士的精细配合,从手术后的病人管理到出院后的随访,这些都是一次成功医疗活动的基石。在潘颖丽看来,如今护理学所关注的范围是非常广的,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还需要从患者的心理、家庭、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去全面了解病人,这些都是医疗行为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这一部分的核心则是对护理人员的有效培训与管理。
不忘初心
2.护理管理模式创新 ●●
作为辽宁省屈指可数的几所三甲医院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采取的是护理垂直管理模式。这意味着护理部负责全院所有涉及护理的工作,包括护理人员管理、护士培训、轮转、护理绩效分配等。
说到潘颖丽所在护理部的培训有如下几个特色:1.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护士培训方案2.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护士分层级培训、专科护士培训3.实现疾病护理专业化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线上培训、线下科室实地考核,让护士学习培训更为便捷、开放、安全、低成本。实现护理操作的同质化。
“在我们医院,新护士入职后需要到不同科室去轮转,每个科室轮转半年,总时长至少4年。这意味着我们的护理人员具有更扎实的护理技能储备,我们称之为‘通识教育’我们的护士分为N0—N4五个层级。N0护士通过规范化培训能完成基础性护理工作。N1、N2级护士能够具备常见病、多发病护理能力。N3、N4级护士具备参与危重症护理及专科护理能力。专科护士参与护理门诊、护理会诊工作。我们护理将管理岗和技术岗区分开来,也就是专业护士和护士长路线分别培养。护士们有清晰的护理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职业价值感。我们作为管理者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这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内在源泉。
除了业务方向,潘颖丽领导的护理部,注重护理文化建设,关注护理人员的心理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在学历培训和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提高以外,我们也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建设做很多的培训。在临床上有些病人会把不满的情绪转移给护理人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由于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医院大多数护士每天单单在院内的走路步数就超过两万步,所以身体不好也是干不了的。这些基础素质现在都纳入了我们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的考量范围。”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与护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广大护士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
“目前护理相关的科研是薄弱的,和临床科室相比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对护士要求比较低,受系统教育的经历也较短,很多相关科研的内容也没有学过;另一方面是护理人员工作量巨大,一旦忙起来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去搞研究。我们医院定期为大家开设科研课,定期考核科研学习成果。当然,我们护理的科研跟临床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如今,院内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可以自己定科研内容,可以自己规划打算在哪些方向上出成果。医院也会每月拿出绩效中的一定比例作为科研基金,来奖励护理人员,这无疑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每年都会给大家提供各种便利去学习,今年我们已经组织了八场针对护理人员的科研培训。我觉得未来要继续紧密结合护理学科实际,不断探索,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护理科研大有可为!”
在这样系统的培训体系下,医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护士,在后来新冠疫情中成了维护医院、异地救援的中坚力量。
致创新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3.有关方舱的日子 ●●
2020年初,武汉疫情爆发。潘颖丽的护理团队实时关注疫情发展变化,研读文件、及时根据上级要求调整结构,排兵布阵。在充分评估了院内各病房整体运行及人力资源情况的同时,她参与制定人员调配方案,严格按照护理人员职称、专业、能级及个人实际情况建立院内及外援护理应急人员梯队,确保打赢内守外援的疫情攻坚战。
从医院筹建发热病房开始,她每天深入临床一线,从隔离病房三区二通道布局、物资的请领、摆放、调配,到护理人员的防护培训,直至接收患者,隔离病房良好运转的全过程,她实地考察、及时解决问题,实时监督。她尤其重视一线护理人员的防护安全,带领护理培训师现场示范操作咽拭子标本留取,培训及考核护士穿脱防护服,全员合格才准予上岗。
医院抗疫工作稳定后,潘颖丽又主动请缨带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60名护理人员联合辽宁省内其他23家医院的护理人员60人一同组成120人护理团队接管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个病区。
由于平时医院对护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很严格,很多护理人员都在各科室轮转过,所以奔赴武汉的护理人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重症专科、呼吸专科、造口伤口专科、心理专科、静疗专科护士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病人保驾护航。
“我们护理人员和医生不同,我们需要长时间在病区内工作,一旦穿上防护服进入医院就是8—9个小时,团队非常辛苦。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兼顾到很多入院病人的需求,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有一位病人两个月没有理发,就来问我们快两个月没有理发能不能解决一下。经过我们评估,病人病情稳定,于是就决定由护理人员给他们理发。我们有一位护士手特别巧,虽然没有理过发,但她决定来试一试。理发完成,这位病人非常满意,于是医院里的很多病人都要来理发,结果那一天我们有4位护士就专门给大家理发,病人们也特别感动,很和谐。有些病人痊愈后,还不忘来感谢我们所做的工作。那一刻我们都很自豪。”
3月15日,完成中南医院的支援任务后,潘颖丽带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60人的护理团队转战雷神山医院C9病区,面对更大的挑战。潘颖丽带领病区护士长严格交接每位病患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梳理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迅速进入实战状态。
在雷神山的病区有位病人因找不到自己的父亲而非常焦虑。他唯一了解的信息是自己的父亲也因新冠被隔离在武汉的某一家医院,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潘颖丽所在的医疗队通过多方联系沟通,找到了他的父亲,并将其转运到了儿子的病房里,父子相见相拥而泣。
“在负压病房长时间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时间一长容易头疼,而且待那么长时间待在里面,往往意味着不吃不喝,八九个小时不上厕所,所以我们长时间的带着尿不湿工作,真的很辛苦。”
为了让团队能更舒适地工作,潘颖丽倾听每位团队成员的心声,适时调整班次、时长、工作内容,充分保障大家安全,也使病患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征战武汉结束后,潘丽颖回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陆续地又经历了沈阳及各地的多轮疫情,多次派人外出支援各地抗疫任务,全程参与支援沈阳的全民核酸,圆满地完成了抗疫任务,确保了护理人员的安全。
如今,潘颖丽变得更加忙碌,但她却觉得越来越充实。她坚信,护理学的明天会更加光彩夺目。
口述实录
从每一位医者的全世界路过,晔问只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你是自己的守护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晔问仁医
潘主任,获得了这么多荣誉,您有什么感触吗?
潘颖丽
我觉得这些荣誉主要是因为医院给了我平台,给了我机会去做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我把工作做好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有了这些荣誉之后,对自己的要求就应该更高,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顶住压力,承担更大的责任,把工作做细致、全面,做护理人员的坚强后盾。
晔问仁医
晔问仁医:您觉得护理人员的未来是怎样的?有什么建议?
潘颖丽
护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我觉得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次疫情中,护理人员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方舱的管理主要是由专业护理人员承担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我想,除了在护理学学科上的发展外,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
晔问仁医
您能谈谈延伸护理吗?
潘颖丽
其实,延伸护理的概念很宽泛,比如针对新生儿,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都可以视为延伸服务,他们不一定是病人,但是他们的确需要专业的护理或医学指导。我们做了很多类似的延伸护理服务,比如说,我们去幼儿园宣教,教小朋友如何洗手;我们也会去一些单位教他们如何使用除颤设备,这些在我看来都非常的重要,这些延伸护理服务让我们护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更大了,从病人扩大到了需要帮助的普通人群。
晔问仁医
您觉得在疫情期间,对护理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潘颖丽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紧张,在疫情期,我们护理部不仅要向外派出援助的队伍,院内的任务也增加了,增加了发热预检分诊及病房门关的岗位,这是一个非常容易产生冲突的岗位,压力也很大。随时会接到任务,派大量人员支援全民核酸,为了防止院内感染,我们外派人员完成任务之后,不能立刻返回岗位工作,院内医疗工作还得确保正常运行,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
晔问仁医
在管理方面,您未来还会树立哪些目标?
潘颖丽
我希望将来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够首先做自己的管理者,不折不扣地执行各种要求和规章,这是一种慎独精神。而医院则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制定更为细化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
晔问仁医
如果有一天您退休了,您觉得您想做什么?
潘颖丽
如果我退休了,我想联合一些同行,为老百姓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到科普大到看病,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我们都可以胜任。
晔问仁医
如果人生再做一次选择,您还会选择医疗行业吗?
潘颖丽
我觉得我还会选择医疗行业,因为这个行业让我觉得非常充实,也会有成就感。
- END-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